李相華 謝例玲 董廣鳳
青島譜尼測試有限公司 山東青島 266000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區域的經濟發展結構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很多污染較嚴重的工業企業搬離了原來的位置,遷移至遠離市區的下風向位置,以減少對于城市環境的影響。而原來的工業用地也會作為建設用地被重新開發利用,但是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造成的場地污染也成為建設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通過做好工業污染場地調查工作,針對性制定解決措施,對于提高工業污染場地治理效果,提高居民生存質量有著積極的意義。
在工業污染結構的組成中,無機物污染屬于常見的污染類型,其主要是指一些無機物滲入到土壤環境當中后,更改了原有的土壤地質環境,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還會對外釋放有害物質,威脅到區域居民的身體健康。常見的無機物污染是重金屬污染,如Co、Pb、Cu、Cd等。導致重金屬污染的企業一般都是制造業,如冶煉行業、化工類企業、皮革制造業等[1]。
與無機物污染所對應的便是有機物污染,有機物污染的產生原因便是有機物進入到土壤環境當中之后,會與土壤環境中的原有離子發生絡合反應,生成絡合物,影響土壤結構的理化性質。常見的有機物污染主要來源于農藥、環芳烴、苯環產物等,部分有機污染物本身具備一定的毒性,如苯環產物,此類物質在時間作用下會對外釋放有毒的次生產物,從而影響到整個環境的安全性。導致有機物污染的企業也以生產行業為主,如農藥生產行業、電子產品行業、油漆涂料生產行業等。
除了上述污染類型之外,復合型污染屬于綜合治理過程中難度最高的類型。復合型污染是指場地內含有至少兩種不同類型的污染物,同時污染物的含量、分布情況規律性較差,在對其進行治理時,需要結合區域模塊,將其分為不同的應用結構,從而達到工業污染場地合理治理的目的。目前所遺留下的工業污染場地,基本上都屬于復合型污染,并且很多污染物之間還會發生協同或拮抗作用,這也導致土壤污染結構更加復雜,在對其進行整理時整體的應用難度更大,處理起來也更加復雜。
在工業污染場地環境調查工作中,第一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便是進行前期資料的采集工作,這也是基礎的工作內容之一。進行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初步了解工業污染場地內的污染物類型,并初步判斷場地的受污染情況和環境狀況,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階段并不需要對場地內進行樣本采集,只是根據現有資料來做出可操作性的相關判斷,若工業污染場地符合新的建設要求,那么再開始后續的調研工作。在具體操作中,常用的調研手段有基礎資料收集、現場踏勘與人員走訪三種應用模式。基礎資料收集是翻閱以往區域的經濟發展資料,了解該區域以往都有過什么類型的企業,企業生產規模和持續時間,這些內容也是評價場地可操作性的重要數據。現場踏勘則是委派相關人員對現場環境進行調研,觀察場地內植被生長情況、空氣環境狀況等,人員走訪則是通過走訪區域居民的方式,更加詳細的了解場地內以往生產企業的具體應用情況。結合第一階段采集到的綜合數據,來評價該區域環境的是否具備重新利用的價值。
在確定工業污染場地具備可利用價值之后,便會進入工業污染場地的第二階段,也就是結構采樣階段。該階段進行的主要目的是明確污染物的具體種類和相應含量,為后續治理方法的制定提供參考數據。在具體應用過程中,該環節可以分為初步采樣分析與詳細采樣分析兩方面內容。在初步采樣分析階段,會將工業污染場地分為不同的柵格區域,在柵格區域進行隨機采樣,采樣點個數保持在5-10個,對所有采集到的樣本進行編號,提交實驗室進行化驗分析,如果化驗結果顯示該區域內的污染物含量,滿足國家要求的清潔點對照數據,同時在完成不確定分析之后,區域數據依舊滿足基本要求,那么此類區域不需要再進行其他調查。
在完成第二階段的數據調研工作之后,整體結構也將進入第三階段。第三階段的主要工作是對基礎情況進行補測。在第二階段中,部分樣本數據受到保存環境、人為操作失誤等因素影響,其檢測結果容易失效。針對此類情況需要對其進行補測,以確保數據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并且根據第二階段的調研結果,可以對該工業污染場地的基本情況進行風險評估,在評估過程中,如果發現不確定數據或者確實數據,可以根據需要對場地進行數據測量,提供風險評估所需要的相關參數,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性[2]。
為了確保污染場地土壤修復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嚴格執行與落實,國家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法律依據。要不斷加強法治建設,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通過綜合性和專項法律,把與污染場地土壤修復相關的環境管理與環境影響評價納入法律層面,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提高其約束力。
污染場地土壤修復項目的施工周期長,施工周期通常為6個月到2年。土壤修復施工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為了確保環境影響評價效果,人們需要完善環境影響評價機制,細化土壤修復方案的環境影響評價內容,減少不確定因素的影響。
污染場地土壤修復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開展需要以相關標準為依據,技術標準的科學與否、完善與否對評價結果有直接的影響。所以,為了確保污染場地土壤修復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順利開展,人們必須構建環境監測技術、風險評估技術、土壤修復技術等技術標準規范,形成完善的標準體系[3]。
環境影響評價是一項科學的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污染場地修復的環境影響。編制污染場地土壤修復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方案時,人們必須全面認識修復項目的具體內容和流程,準確把握關鍵環節與要點,不斷提升環境影響評價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