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體磊
(國營蕪湖機械廠,安徽 蕪湖241000)
熔化極惰性氣體保護焊(Melt Inert-gas Welding,簡稱:MIG)/熔化極活性氣體保護電弧焊(Metal Active Gas Arc Welding ,簡稱MAG)是目前世界上應用廣泛、經濟、有效地焊接工藝,但其熱輸入量高、變形大、飛濺無法避免,限制了它在某些領域的應用,而冷金屬過渡焊接技術(Cold Metal Transfer,簡稱CMT)可以實現無飛濺起弧,弧長控制精確,電弧更穩定,減少焊后清理工作,焊接過程中熱輸入量小,能夠進行薄板對接焊,同時不需要對工件進行背面氣體保護。焊接不同壁厚的航空零部件時,往往要求具有良好焊縫的厚工件要過渡到薄工件,并且在焊縫厚度過渡區僅存在少量的熱傳導。
對于這些焊接難題,由Fronius 公司研發生產的CMT 冷金屬過渡焊接設備,從而保證生產順利,避免返修。Fronius 公司一直主導世界焊接技術的發展,2002 年在鋼與鋁焊接技術和無飛濺引弧技術基礎上,開發出CMT 冷金屬過渡技術可以解決,為MIG/MAG 焊的應用拓開了新的領域,MIG/MAG 熔滴過渡的形式也被賦予了全新的定義,如圖l 所示。
圖1 電弧過渡形式
CMT 冷金屬過渡技術是在熔滴短路過渡基礎上開發的,普通的短路過渡過程是:焊絲熔化形成熔滴—熔滴同熔池短路—短路橋爆斷,短路時伴有大的電流(大的熱輸入量)和飛濺。而CMT 過渡方式正好相反,在熔滴短路時,數字化電源輸出電流幾乎為零,同時焊絲的回抽運動幫助熔滴脫落,如圖2 所示,從根本上消除了產生飛濺的因素。整個焊接過程實現“熱—冷—熱”交替轉換,每秒鐘轉換達70 次。焊接熱輸入量大幅降低,可實現0.3 mm 以上薄板的無飛濺、高質量的焊接。
圖2 CMT 焊接過程
CMT 焊同普通MIG/MAG 焊有三個明顯的不同:
(1)送絲運動與熔滴過渡過程進行數字化協調。創造性的將熔滴過渡過程同送絲的運動相結合使用CMT 工藝,焊接過程伴隨著焊絲的送絲/回抽動作。由送絲運動變化來控制熔滴的過渡過程的,焊絲的“前送—回抽”頻率可高達到75 次/s。整個焊接系統(包括焊絲的運動)的運行均為閉環控制,而普通的MIG/MAG 焊,送絲系統都是獨立的,并沒有實現閉環控制[1]。CMT 焊弧長控制精確,電弧更穩定。普通MIG/MAG焊弧長控制是通過電壓反饋方式。容易受到焊接速度改變和工件表面平整度的影響。而CMT 方法則不然。電弧長度控制是機械方式的,它采用閉環控制和監測焊絲回抽長度,即電弧長度。在導電嘴離工件的距離或焊接速度改變情況下。電弧長度是一致的,CMT 電弧表現更穩定。
(2)熱輸出量低,成形好。數字化控制的CMT 焊接系統會自動監控短路過渡的過程,在熔滴過渡時,電源將電流降至非常低,幾乎為零,熱輸入量也幾乎為零。整個熔滴過渡過程就是高頻率的“熱—冷—熱”交替的過程,大幅降低了熱輸入量[2]。變形量小,具有良好的搭橋能力,間隙裝配要求低。CMT 焊焊絲伸出長度改變時,僅僅改變送絲速度,不會改變焊接電流,從而實現恒定的熔深,加上弧長非常穩定,焊縫成形非常均勻一致。焊縫成形均勻一致,焊縫的熔深一致,焊縫質量重復精度高。
(3)焊接無飛濺。盡管熔滴過渡時電流非常低,熔滴的溫度會迅速降低,但焊絲的機械式回抽運動就保證了熔滴的正常脫落,同時避免了普通短路過渡方式極易引起的飛濺[3]。在短路狀態下,焊絲的回抽運動幫助焊絲與熔滴分離。通過對短路的控制,保證短路電流很小,從而使得熔滴過渡無飛濺。
(4)異種金屬焊接,接頭性能好。在用CMT 焊接鍍鋅鋼板與鋁的研究中,CMT 可以很好的控制脆性金屬間化合物的厚度,保證接頭的力學性能。在焊接鋁與鍍鋅鋼板時減少鋅層的蒸發,保證了材料的抗腐蝕性[4]。
在航空修理工廠中,根據鋁合金故障產品分布情況,規劃建立合適的焊接系統,保持CMT 焊槍在焊接薄板鋁合金的過程中保持穩定性,應建立主要包括CMT 焊接電源、遙控器、送絲機、緩沖器、CMT焊槍、焊接機器人的自動化系統,具體示意圖見圖3。
圖3 CMT 焊接系統示意圖
在航空修理過程中,鋁合金焊接較為普遍,如LF3、LF2、LY12 等,由于航空修理工廠目前存在薄壁零件(鋁合金、不銹鋼、高強鋼)焊接易變形、焊縫成形難、焊縫及熱影響區應力集中等瓶頸問題,需尋求一種低熱量輸入新型焊接方法,CMT 焊接技術為目前市場上最適合薄壁零件焊接修復技術之一。
(1)焊絲的研究由于目前CMT 設備多采用同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等熔化極的盤絲,而航空修理工廠主要采用軍品資質廠商的氬弧焊焊絲,通過與具有制定資質的熔化極盤絲軍品廠商、小型研究所合作定制,滿足現場的使用需求,具體見表1、表2、表3。
表1 樣板牌號、規格及匹配焊絲
表2 焊絲成分對照表
表3 焊絲廠家信息
(2)焊接專業人員的培養。CMT 技術是熔化極焊接,現場操作人員一直都是使用非熔化極的氬弧焊,手工焊接操作需要一定時間的過渡。積極地推進焊接人才培養,系統性的培訓,如哈爾濱焊接技術培訓中心、沈陽金屬研究所等單位,航修工廠可以從具體典型產品入手,與科研高校、研究所及一些充滿活力、創新性民企展開合作,互利共贏。增加交流,培養CMT 技術能手,來適應該技術在航空修理工廠應用的需求。
(3)焊接性能試驗研究。本研究通過使用奧地利福尼斯公司TPS500 型號的焊接設備,板厚1.2 mm,按照表4 開展樣件板-板對接工藝焊接實驗,具體見見圖4。
表4 焊接過程參數
圖4 CMT 焊接試驗
通過對比實驗分析,1#、2#、3#、4#樣件成形外觀良好,實現單面焊雙面成型,焊透率滿足要求。
對樣件進行線切割、磨削加工、制備標準樣件,開展拉伸實驗,具體見圖5。
圖5 CMT 拉伸試驗
表5 LF3 試樣拉伸數據
表6 LY12 試樣拉伸數據
同時通過調整電流短路持續時間,焊絲熔敷率改變很小的情況下即可以控制熔深,焊接速度快、焊接質量好、裝配間隙容忍度高、焊接變形小、焊縫均勻一致,焊縫成形美觀,焊接角焊縫,如圖6 所示。
圖6 CMT 成形焊縫
針對LF3、LY12 等典型航空材料進行了焊接試驗,根據GB/T228.1-2010《金屬材料 拉伸試樣 第1部分室溫試驗方法》和HB 5143-1996《金屬室溫拉伸試驗方法》標準制作拉伸試樣,對拉伸結果進行分析,對試樣進行著色、X 光檢測,對合格部分切割、制作試樣,表面進行打磨、光整,進行理化、拉伸強度,見圖6,抗拉強度見表5、6,經對比前者材料能夠滿足產品技術要求,焊接性能優良,而后者材料焊后強度較差,低于基體強度的80%的要求,對該類材料使用有一定局限性。
CMT 技術的創新之處在于將焊絲的運動與熔滴過渡結合起來,使得CMT 熔滴過渡的電壓電流區間更低,對焊接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與熔滴過渡熔化極氣體保護電弧焊(Surface Tension Transfer 簡稱STT 法)、脈動送絲法等低飛濺焊接的電壓電流波形相比較,CMT 技術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熔滴過渡和送絲運動相結合的精細化、微機化、智能化精確控制是未來電焊機發展的必然發展趨勢[5-6]。在生產中推廣低飛濺CMT 焊接方法對降低產品生產的成本將具有重要的意義,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航空修理工廠想引進此項技術需注意以下幾點問題,CMT 技術應用尚不成熟,目前僅沈陽金屬研究所等少數單位進行開發應用,在技術驗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需進行系統性試驗驗證,加強技術攻關。在實際推廣應用過程中,要結合航空類修理工廠實際,綜合考慮,有步驟有計劃的引進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