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11月26日文章,原題:一座紀念美神的雕塑引發爭議仰阿莎安詳微笑著俯瞰層巒疊嶂的綠色景象,以歡迎姿態伸出手。對她所在的中國一隅的地方官員來說,這尊比自由女神像還高大的雕像旨在贊美當地豐富的傳統文化,他們還希望她能大力吸引觀光客。但其他一些人認為,她是華而不實的建筑之一。
批評者還指向貴州獨山縣凈心谷的24層木結構水司樓、四川遂寧復制的全尺寸泰坦尼克號巨輪……在中國,此類建筑一直受到批評。建造在貧困地區的雕塑尤其引發爭議。一些地方官員正沿襲無錫市的模式——該市建造的一尊高大佛像吸引了大量游客。但近來建造的一些巨型雕塑缺乏同樣的吸引力。
仰阿莎所在的劍河縣位于貧困地區,這令其遭到不少批評。有人在社交媒體上說“把這些錢用于減貧會更好”。
但支持者們說,該雕塑及其代表的地區所能夠提供的,不僅是一座沒有思想的建筑。當地政府說該項目沒有使用國家扶貧資金,且已在今年十一黃金周幫助當地吸引游客20余萬人次。有人認為當前的批評太極端。美國的人類學家路易莎·沙因說,批評者對貧困地區“持有家長式的保護態度”。
地方官員也不認同當地依然很窮的說法。劍河縣今年已宣布使當地最后為數不多的極端貧困家庭脫貧。奔赴中國其他地區在家具廠、建筑工地打工的村民們寄回的錢,已改變當地。
劉開木(音)就是其中的一員。他在外打工時每月收入五六千元(人民幣,下同)。2011年他花35萬多元在劍河為家人購置了一套12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如今,35歲的他決定不離開家鄉了。劉做起小生意,如今實際收入已略高于赴外地打工的收入。劉對這座賦予他們不同生活的雕塑心存感激。▲
(作者基思·布拉德舍,崔曉冬譯)
環球時報20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