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艾鑫
“如果與中國的關系繼續惡化,澳大利亞將變得更窮、更不安全。”本月中旬,澳大利亞前駐華大使芮捷銳(GeoffRaby)在澳全國記者協會發出這樣的警告。過去一段時間,針對澳中關系,芮捷銳不斷發出提醒和呼吁。近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他再度表示,在中美不斷加劇的地緣戰略競爭中,澳大利亞的表現讓他不滿。
芮捷銳曾在2007年至2011年擔任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那時,澳大利亞追求平衡外交,積極與中國深化關系。但現在看起來完全變了。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芮捷銳明確表示,澳中關系變差是因為澳大利亞與美國走到一起,謀求抵制中國崛起。除此之外,國際局勢變動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過去10年的一個重大變化是中國非凡的經濟發展,以及隨之而來前所未有的全球力量轉移。”芮捷銳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開始表現得像強國一樣,奉行強有力而堅定自信的外交政策。大國都會這樣。但出乎意料的是,這一切發生得是如此之快。”
對于兩國關系惡化的代價,芮捷銳提到,大多數人都明白澳中經濟關系的重要性——中國市場承接澳大利亞出口的40%,約占澳大利亞GDP的10%。澳政府需要討論這些損失,尤其因為替代市場對于澳大利亞來說是很邊緣的。
從過去兩年的變化看,澳大利亞的表現讓不少人疑惑:它是否確定了一個明確的國家發展戰略,比如決心站在美國一邊并主動配合?對此,芮捷銳表示,澳大利亞至今還沒有對此進行過公開辯論,“我的書嘗試挑明這些問題并公開進行討論。我從一個根本問題開始,即中國是澳大利亞的戰略競爭對手,還是我們尋求戰略合作的國家?”
在新作《全球新秩序下的中國大戰略與澳大利亞的未來》中,芮捷銳表示,澳大利亞看中國應該是中國事實上的樣子,而非一些人擔心中國可能變成的樣子。芮捷銳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對澳政府面對中國崛起及中美競爭的表現不滿,“我們沒有妥善對待,我們加入了其他同樣對中國的行為表示擔憂的國家行列,成了局外人”。
芮捷銳認為,雖然困難很大,但澳大利亞需要找到“把線穿入針孔”的辦法。他建議:“第一,澳大利亞需要做個決斷,中國到底是戰略競爭對手還是戰略合作伙伴。第二,澳大利亞需要認清其在中澳關系中的利益不同于美國在中美關系中的利益。”
眼下,美國大選基本塵埃落定,新總統上臺會如何影響中澳關系?芮捷銳說,這主要取決于中美關系如何發展。他認為,中美關系的基調會改變,美國將希望在一系列多邊問題上與中國接觸,與此同時會繼續抵制中國崛起,這會讓澳大利亞面臨艱難選擇。不過,中美關系基調的改變能夠為澳大利亞重新定位創造空間,堪培拉制定真正、更獨立外交政策的必要性似乎正獲得越來越多支持。“澳大利亞需要意識到,未來幾年,美國和中國可能會達成和解,就像大國為自身利益習慣做的那樣。”
有分析稱,無論是在美國還是澳大利亞,對華示強都能在國內政治上討好。盡管如此,芮捷銳仍對澳中關系改善表示樂觀。“我們與中國沒有歷史、領土和戰略分歧。中國對澳而言不是天然威脅。盡管兩國在價值觀、政治和社會組織形式上存在差異,在許多領域卻有共同利益。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者,我始終相信利益終將占據上風,只是這需要雙方再次清楚地看到這些利益。”▲
環球時報20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