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連迎
新年伊始,回顧過去一年,互聯網行業進入產業互聯網的下半場,可以說進入了一個頗具挑戰的考驗期。從共性化、門檻低、圈地易、“從無到有”增長快、贏者通吃、依靠人口紅利“勇者勝出”的消費互聯網,進入個性化、門檻高、改造現有生產方式而推進慢、對企業組織變革要求高、依靠降本增效、提質控險“智者勝出”的產業互聯網。互聯網行業增長的驅動力開始從末端市場遷移到供給端,由科技賦能產業,最終帶動末端消費升級。互聯網行業就像從“拼速度”的短跑賽道轉入了“看耐力”的馬拉松賽道。機會深藏在產業鏈的深處,必須經過一段漫長和艱巨的積累和沉淀,才能最終贏得這場比賽。既然這是一場“馬拉松”,我們不妨學習成功的馬拉松跑者,眼望前方、核心收緊、小步快頻,來探索一條產業互聯網時代的企業發展思路。
眼望前方,就是企業要把握整個馬拉松賽道的環境,把企業自身的發展放在全球大局、數字經濟的大背景之下,不能閉門造車,更不能坐井觀天。
人類社會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體已經成為共識。“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經濟重心從北大西洋轉向太平洋,由西向東、由北向南轉移;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大國間博弈和戰略競爭有所加劇,非西方化與多極化并行并相互作用;新興經濟體已成長為推動全球化的新生力量;科技與產業方面機遇與挑戰并存,在本世紀已現端倪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雖然創新力強大的美國仍擔綱主角,但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亦表現搶眼;西方國家在國際治理中日益呈現“能力不足”“意愿缺失”現象,新興國家或成治理重要角色。中國在新時代要完成既定歷史任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在應對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謀好局,以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來看待中國與世界,把握、運籌好其中蘊含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全球經濟進入下行周期,尋求新增長點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諸多國家所面對的首要課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推動著全社會向數字時代邁進,數字經濟是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加速器。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創新、提升網信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強網絡空間安全保障,將有助于推進我國加快改變經濟發展方式,主動引領經濟新常態,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推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搶占發展戰略高點,提升國際綜合競爭力,開啟經濟發展新方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指出,5G、工業互聯網和AI三足鼎立支撐數字經濟。根據HIS預測,2035年全球5G銷售增加12.3萬億美元,2020-2035年5G貢獻GDP增加7%;根據麥肯錫預測,2030年AI為全球GDP貢獻13萬億美元;根據埃森哲預測,到2030年,工業互聯網能夠為全球經濟帶來14.2萬億美元的經濟增長。5G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及云計算等協同融合,豐富了數字內容的業態與數字終端的類型,開拓了智能終端產業的新空間。5G的增強移動寬帶、高可靠低時延、廣覆蓋大連接的特性擴展了面向消費及產業的廣闊應用前景,互聯網的5G時代一定會產生出新應用,進一步豐富物聯網產業生態。5G時代,互聯網迎來了更加強勁的發展動能和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據華為研究表明,20%的ICT投資會帶來1%的GDP增長,從投資效率比來看,投資ICT效率是非ICT效率的6.7倍。從全球經濟來看,數字經濟的增速是全球GDP增速的2.5倍。作為發展最快、創新最活躍、輻射最廣的集體活動,鼓勵數字經濟正成為各國經濟的選擇。“每個行業都在迅速地互聯網化、數字化、云化”,“數字化轉型是所有企業必須面臨的問題。在以數據、算法驅動的未來,將不再有互聯網企業和傳統企業之分,只有一種企業,就是數字企業。”
核心收緊,即企業在馬拉松整個過程中應專注主業,聚焦式發展。所謂原點意識,即從最初的發展源動力出發,重新考量發展中的焦點問題和難點問題并找到解決方案。自主領域則尋求聚焦發展,跨行跨界則探索合作共贏。產業互聯網時代企業應努力成為全產業鏈中擁有核心競爭力且不可替代的一環。
2018年,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新突破,“三去一降一補”成效顯著。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繼續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圍繞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強化工業基礎和技術創新能力,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要強化質量基礎支撐,推動標準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接,提升產品和服務品質,讓更多國內外用戶選擇中國制造、中國服務。在我國各類企業主體中,中小企業數量占九成以上,由于體量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弱,經濟大潮的波動總是率先反映在它們身上。面對成本上升、需求下降等多重考驗,企業只有主動轉型,瞄準產業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大方向,適應消費者需求變化,將壓力轉化為動力,才能找到新的市場空間,取得新的競爭力和生存之基。
在馬拉松式的長跑中,必須有長期思維,即以終局決定布局。這里不妨借鑒一下互聯網大咖們的發展思路:比如美團的王興認為,時間維度越長,競爭對手就越少;再比如任正非把自己比作一只大烏龜,只會往前爬。為了長期堅持通信設備制造商的地位,《華為基本法》甚至提出“永不進入信息服務業”;還有亞馬遜的貝佐斯主張審視戰略,從歷史坐標看戰略,從核心資源看戰略,從全球視野看戰略,他提出“我們的戰略將決定我們未來的10年”。“長期主義”就是穿透重重周期,站在未來看現在。確定組織使命、堅持價值觀、不斷提升商業倫理。從營銷和戰略的角度看,聚焦、狹窄而深入的美國A模式經營哲學,在與寬泛而淺顯的日本J模式的長期盈利能力比較中勝出。在市場波動中,企業應堅守主業、理性發展,專注細分領域,圍繞主業做精做強。絕不能只圖短期做大而偏離主業。在產業互聯網發展階段,互聯網企業的雙核戰略是賦能傳統企業和擼起袖子自己干,而傳統企業的雙核意味著大力吸納互聯網新要素和對外輸出產業資源。互聯網企業要在聚焦“初心”的基礎上重塑企業的愿景、目標和戰略。
企業創新“小步快頻”的思路,在主業“原點”穩扎穩打的基礎上,不能“老虎吃天,無從下口”,要找到創新的突破口,在積極跟進技術衍進和市場變化,適應客戶需求上,始終保持“快頻小跑”,提高企業的靈活應對能力。
數字經濟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已成為引領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先導力量。互聯網技術的迭代發展速度正在以指數級的狀態向前推進,只有“小步快頻”積極創新,才有機會在新一代的技術革命中求得生存。以互聯網跨界融合應用為特征的數字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中國經濟全面創新發展,經濟發展新動能正在孕育而生,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正在全面開啟。互聯網促進了企業組織創新模式,網絡化、平臺化、眾包化和新型企業組織模式正在極大挖掘人的智慧和潛能,企業發展憑借的人口紅利正在從人口數量紅利向人口智慧優化組合利用紅利加速轉變。互聯網促進了企業服務模式的創新,移動服務、精準營銷、就近提供、個性定制、線上線下融合等服務創新正在激發和創造新的消費需求。互聯網促進了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組織創新、服務創新和技術創新相互疊加,按需定制、人人參與、體驗制造、產銷一體、自組織協作、自適應管理等面向未來的企業發展模式正在加速形成。
數字經濟的核心在于數字化過程中創造的價值,而不僅僅指各個領域的數字化。中國生產者終端的數字經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中國生產者終端的設計、采購、制造、流通、服務數字化程度還比較低,中國數字化工廠占的比例只有達到25%,美國數字化工廠比例已經達到54%。在生產者終端,數字經濟將圍繞六大要素演化:一是產業鏈條長短、數字化程度;二是流量入口深淺、網絡效應;三是交易遠近、增值變現難易。數據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生產要素,其價值在于流轉和應用。用友集團副總裁郭金銅在2020年中國互聯網產業年會上提出了新時期企業“數智化”的概念。在企業“數智化”階段,企業最核心的競爭力是商業創新能力。企業作為B端的主體,在數字化的發展中產生了大量的企業數據和產業數據,急需挖掘其價值。通過企業數字化與智能化運用相結合,企業的數字化過程將升級到企業“數智化”階段。包括AI、5G等新技術支撐企業的“數智化”發展,通過傳統的軟件服務、硬件服務,或是新時期的云服務,幫助客戶用數字描述一切、用文化支撐一切、用共享重構一切、用智能驅動一切、用網絡連接一切等,幫助企業真正完成由內到外的數字化升級。
互聯網正在從一個獨立行業變成泛行業要素,贏家通吃的經濟規則褪色,互聯網商業格局從寡頭壟斷向生態共同體演化。產業互聯網在格局上更分散,在推進上更緩慢,技術采納者即大中型傳統組織將成為主力軍。以互聯網企業為核心的產業互聯生態與以傳統企業為核心的產業互聯生態的復雜競合,呈現為一個充滿活力的產業互聯網生態共同體,共同推進技術要素的加速擴散和行業數字化轉型。發展工業互聯網要有與發展消費互聯網不同的思路。工業互聯網需要IT技術與OT要素的全面融合,企業數字化轉型并不是簡單地用消費互聯網模式去改造企業,需要結合企業需求改造現有ICT技術與標準,然后在企業應用中產生更大的附加值。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需要同時補工業自動化的課,只解決網絡化而不解決自主可控軟件問題,不能實現工業互聯網的初心。正如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張勇所說,數字化時代競爭在向正和博弈、共贏發展、增量發展的大趨勢上演進。企業和企業之間精誠合作,技術和技術之間優化整合、端到端打通,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在產業互聯網“馬拉松”賽道上謀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