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 雯
(國策眾合(北京) 建筑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0)
建筑結構中樁基礎設計將影響整個建筑施工質量。因而,為保證建筑安全性及穩(wěn)定性,設計人員需加強樁基礎設計。從樁基礎的特點作為切入點,分析樁基礎的設計要點。
在建筑結構中,樁基礎包括承臺和樁基兩個部分。根據樁頂端承臺的位置不同,可將樁基礎分為高承臺樁基礎和低承臺樁基礎。其中,高承臺樁基礎的承臺底部位于地上,部分樁身裸露在地面;低承臺樁基礎的承臺與地面相接,樁身埋于土中。在大部分建筑工程中,普遍采用低承臺的樁基礎,樁基礎的特點如下。
1) 承載力強,在建筑結構中,樁可深入到巖石層、基巖等土質堅硬的持力層,能夠保證單樁或群樁具備較強的承載力,可承載起建筑主體全部的豎向載荷和偏心荷載,避免建筑結構出現不均勻沉降。
2) 豎向剛度大樁基礎本身的豎向剛度較大,不會受自身重量和鄰近荷載的影響而產生建筑結構不均勻沉降。同時,借助樁基礎較大的豎向剛度,還可將建筑物傾斜控制在設計規(guī)范允許的范圍內。
3) 穩(wěn)定性好,樁基礎具備較大的側向剛度和較強的抗傾覆力,能夠抵抗風力、地震等外力作用產生的建筑物水平荷載,保證建筑結構的穩(wěn)定性,避免因建筑物受外力作用引發(fā)結構性破壞。
4) 抗壓抗拔,樁基礎穿過液化的土層直接深入到堅硬的持力層,使建筑結構的根部與持力層形成一體,借助持力層的穩(wěn)固性,可增強建筑樁基礎對外界的抗壓能力和抗拔能力,避免建筑物出現傾斜、沉陷問題。
在建筑結構中,對樁基礎進行設計的過程,除了要考慮建筑所在地的地質情況之外,還應結合建筑結構及外部施工作業(yè)條件,對所有可能影響樁基礎設計質量的因素進行綜合分析,進而確定出最為合理的樁基和樁型。具體包括承臺尺寸及埋設深度;樁基的數量、類型及平面布局;對單樁承受的荷載進行驗算,看是否超過其最大承載能力。在對樁基的數量進行確定時,應以豎向荷載作為主要依據,樁間距應以樁徑的3~4 倍為宜。根據現行規(guī)范標準的規(guī)定要求,在建筑樁基礎設計中,應確保承臺地面的所有荷載均能夠通過樁基傳給地基持力層,基于此,在設計時,必須考慮承臺的自重。由于樁基礎需要承載來自承臺及上部結構的雙重作用力,所以必須保證樁基礎具有足夠的強度,以免樁身變形。同時,在對樁基的參數進行確定時,需要考慮基礎本身的沉降量,對此可以采用減沉樁設計,從而發(fā)揮出樁控制沉降的作用。部分建筑工程所在地的地基沉降較大,對此,在樁基礎設計時,應當加以注意,并采取如下措施:對天然地基的承載力進行合理利用,借助單樁的承載力,使二者有機結合,共同控制地基沉降,并適當增大樁間距。在建筑樁基礎設計中,常常會出現樁基承載力超過估算值的情況,這樣會導致工程量增大,工程造價也會隨之提高。為避免此類問題的發(fā)生,可以采取試樁的方法,獲得實際承載力,作為樁基礎設計的指導依據,由此能夠減少樁基工程量,節(jié)約成本。
1) 工程概況,某建筑工程為高層建筑,總建筑面積約為16.05 萬m2。地下三層,基礎埋深14m,采用的樁基礎+筏板的結構形式。本工程施工場地的地勢相對比較平坦。為確保樁基礎的承載力,應當結合工程特點,對樁基礎進行優(yōu)化設計。
2) 樁基礎的優(yōu)化設計,在本工程中,對樁基礎進行設計前,應當選擇適宜的持力層。結合工程場地的土層分布情況,按照各個土層的承載力大小,考慮建筑結構的受力特點,對樁基持力層進行選擇。依據工程勘查報告,選擇埋深合理的細砂層作為持力層,由于蓋層在整個土層中的起伏變化相對較小,故此,樁端進入持力層的長度應當不小于樁徑的3 倍,據此可對樁長進行確定。在設計樁徑時,除了應對樁長與樁徑的比值予以充分考慮之外,還應綜合考慮以下影響因素:單樁豎向承載力、樁身強度、每延米樁身混凝土的經濟性以及試樁要求等。通過對三種不同的樁徑(850mm、900mm 和1000mm) 進行對比后,最終決定采用900mm 作為樁基礎的樁徑。選擇依據如下:當樁基礎的樁徑減小時,每延米樁身混凝土的經濟效率會隨之提升。樁徑為850mm 時,單樁豎向承載力的設計值會受到樁身強度的限制,并且每延米樁身混凝土的經濟效益要低于900mm 的樁徑。樁徑為850mm 時,樁的長徑比較大,由此容易導致施工中出現斷樁等情況,會影響樁基礎的整體質量。樁徑為1000mm 時,試樁的極限值過高,由此會增大后續(xù)的施工難度。由此,最終選定900mm 作為樁徑。
對于建筑結構而言,樁基礎尤為重要,若是樁基礎的承載力不足,則會使上部結構受到影響。為此,當建筑結構選擇樁基礎時,必須采取合理可行的方法和措施,確保設計質量,從而使樁基礎的作用得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提高建筑結構的整體穩(wěn)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