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趙 倩
(普洱學院,云南 普洱 665000)
普洱茶是普洱市的主要支柱產業之一。在近幾年普洱市建設與發展中普洱茶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普洱茶景觀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美化城市環境、帶動城市旅游業的發展、促進經濟的增長有著重要的作用[1]。2007年以來,隨著普洱茶經濟的快速發展,普洱市城市建設中加大了普洱茶景觀建設的資金投入,并不斷挖掘、梳理相關普洱茶景觀資源,打造多樣、特色的普洱茶文化景點。
普洱茶作為普洱地區較為傳統、原始的一項民族特色資源,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留下了眾多的無形或有形的歷史沿革、傳統技藝、歷史遺跡等。在近幾年的研究中挖掘、收集了眾多的普洱茶景觀資源,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茶自然景觀,以茶為主,呈現出自然形態特征,就目前文獻研究可得兩種形態。
2.1.1 古茶樹
具有百年歷史、天生天養,喬木形態,位于滇西南瀾滄江下游兩側群山之間,由當地少數民族祖先所種,放養式種植[2]。如以下幾種知名古茶樹。
千家寨茶王樹-喬木樹型、樹姿直立、分枝較稀;樹高25.6 m、樹幅22 m×20 m、基部干徑1.12 m,胸徑0.89 m,具有樹齡2700年。
景邁山萬畝茶林-茶樹種植于傣歷57年,茶園的茶樹在天然林下種植,是最為古老的種植方式這里種茶有近2000年的歷史,整個古茶園占地面積2.8萬畝。
困鹿山古茶園-歷史上為皇家專用貢茶園,散落著1000年以上的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和大葉種、中葉種、小葉種古茶樹、樹齡久遠、種類齊全,可謂茶葉自然博物館。
2.1.2 生態茶園
生態茶園是由近幾十年當地百姓成規模種植,依托山形地勢,以臺地形式種植的灌木茶樹,定期修剪養護。茶園間疏植香味植被如櫻花、桂花、香樟等,以起到殺菌、美化環境,目前成規模種植的有營盤山萬畝茶園、景邁山生態茶園等。
普洱茶文化景觀類型眾多,主要有茶文化歷史、茶文化產品、茶馬遺址等,具體表現如下。
(1)普洱茶歷史。以茶馬古道、茶馬進京、普洱茶起源等歷史為依據有大量的文獻、遺跡、故事等流傳,目前較為完整的茶馬遺跡為那柯里茶馬古道遺址村落、臘梅坡腳茶馬古道遺址等物質景觀。
(2)普洱茶產品。依托茶歷史產生了眾多的茶產品,主要有貢茶茶坨具有百年歷史,除此之外還有與制茶有關的非物質傳統技藝展現。
(3)民族茶藝。民族茶藝是依托本土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對普洱茶的應用,具體表現在為普洱茶作為生產作物其種植、采摘、制作、加工、存儲等方面的具體操作模式;普洱茶作為日常生活物資在當地人生活中對茶的應用如飲用、藥用、食用等方式;普洱茶作為一項遺產傳承,其傳承的起源、過程、目的及其相關的理念是什么等內容都可作為民族茶文化痕跡的體現。
(4)普洱茶節慶。茶節慶主要有普洱茶文化節以官方形式為主,主要為品茶、販茶對茶宣傳;此外,還有景邁山山龕節,以祭茶為主,歷史淵源深厚,融入了傳統民族文化形式;邦威山斗茶節,以祭茶、茶王樹開采為主,在活動中主要內容為品茶、制茶等斗茶形式。
普洱茶景觀具有物質和非物質的形式,在具體的設計中可依托不同的形式形成較為強烈的民族茶文化,從內到外詳盡闡述普洱茶文化。
通過以上普洱茶景觀資源的梳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色。
古茶樹百年樹齡喬木形態,當地先民種植,坐落于高海拔、多山地區四周植被環繞;生態茶林植于林間,以灌木形態,園中配置香味花色植物,具有人工群落美。種植模式體現了生態價值、百年古樹及其生長環境體現了科研價值、古茶林的稀缺性人工群落的美觀性等體現了旅游經濟價值[3]。
3.2.1 民族茶藝具有獨特性
依托古茶資源在生產、生活方面與茶產生了眾多聯系,如對古茶采摘、支撐、品茶;普洱茶的飲用、藥用、食用等傳統技術及成品都是與其他文化景觀所不同的。普洱茶具有較強的歷史主線,依托主線下產生的與茶聯系的各類生產、生活技能都是民族茶藝的展示。
3.2.3 普洱茶節慶豐富形式多樣
普洱茶節慶既是對茶產品的宣傳及展示,同時也是展現當地茶文化的主要形式,各地不同類型的茶節慶活動豐富了普洱茶文化內涵,增強了體驗性,也產生了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加強了茶戶之間的相互學習與交流的機會。
普洱茶歷史主線明確,有跡可循。從普洱茶的起源、茶馬古道的故事到普洱茶技藝、茶產品發展的今天,有著眾多的茶物質遺址、非物質遺跡。梳理遺跡,明晰其中的故事既是對普洱茶文化的宣傳、傳承同時也是對普洱茶歷史價值的保護。
普洱茶景觀盲目建設主要原因為近幾年普洱茶經濟持續增溫,為了更好地宣傳普洱茶文化,增加了普洱茶景觀的建設和投入。在建設沒有詳盡研究普洱茶文化歷史,掌握和了解相關普洱茶景觀元素,盲目投資、照搬模仿、同類項目近距離重復建設,沒有歷史的延續性,本土茶景觀特色不夠突出[4]。
普洱茶景觀主線不夠突出,沒有明確的條理性,秩序性。普洱茶文化是有著極強的歷史主線,在這條歷史主線下產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并留下了深刻的歷史遺跡,而這些故事及遺跡正是本土茶文化主線的具體體現。然后在眾多的普洱茶文化景觀應用中并沒有體現出這條主線,看到的只是眾多與普洱茶文化有關的內容的羅列,它們之間的聯系是什么、有什么樣的故事,沒有讓游客產生更多的聯想。
普洱茶景觀細節不夠深入,細節的體現是讓人深入感受其中文化的具體闡釋,在具體的設計中很多對于茶景觀的應用僅停留在大景點的外形塑造,具有較強的觀賞性,但具體的體驗與感觸卻不夠深刻[5]。另外普洱茶景觀以重塑為主,而重塑之后讓人看到的僅只是形態,其具體內涵與相關的佐證卻未見,這讓人對其歷史的感悟與理解不得其中,難以有效留下深刻影響,尤其與歷史痕跡明確的景點相比很容易遺忘于腦海外。
在眾多景區或景點中往往是自然與文化脫離,在眾多的普洱茶景觀設計中只重視茶文化景觀的應用,卻忽視了與自然景觀的協調問題,形成了高地建殿、平地建筑的現象,自然環境的完整性遭到了破壞。梳理與普洱茶歷史主線相關的人、物、自然、文化并使其相融,從傳統的普洱茶種植區可以看出,人、茶、林、山之間是相互聯系形成共同體的,尤其是普洱茶人文景觀的應用更是與當地百姓融為一體,形成了本土地域文化。
普洱茶景觀類型眾多,可依據其不同的表現形態塑造景觀,但在運用中還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普洱茶文化景觀、自然景觀互為整體,并與人發生聯系,才能彰顯 “活的”普洱茶文化。在景觀塑造中應遵循普洱茶文化、自然、人融為一體,并與自然融為整體,形成“活化”的普洱茶歷史。
普洱茶的起源到發展都離不開人的因素,在塑造普洱茶景觀中人的參與才能還原普洱茶歷史,以人為本、注重人的參與性、體驗性才能切身感受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景觀資源的形成是歷史長期考驗而形成的,具備了地域性、歷史性等特征,因此普洱茶景觀的重塑過程應充分尊重地方特色、突出歷史文化與風土人情,確保普洱茶景觀內容的多樣性。
可持續發展是普洱茶歷史延續的必然選擇,在景觀重塑中應該通過合理的手段開發普洱茶景觀資源,將普洱茶景觀的發展、現狀、未來相結合,形成可持續發展狀態。
普洱茶文化景觀的塑造能夠喚醒人們對普洱茶歷史的記憶,重塑普洱茶文化歷史遺跡,通過物質痕跡的展現、細節刻畫等方式深入展示普洱茶歷史主線。
普洱茶景觀的塑造融入當地少數民族茶藝的展示、茶節慶活動等,注重形式與內涵的銜接,通過讓人看到、聽到、感受到甚至直接到等多種方式全面融入到當地的民族茶文化中,同時可穿插形式多樣的本土民族文化,讓人深刻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間對茶的應用及其比較。
普洱茶作為主題,在景觀點、景觀線及景觀面中應多方面體現對茶景觀元素的運用。不同類型的普洱茶景觀資源可在不同的景觀形態中展示其特色,圍繞著以茶為主題從宏觀、中觀到微觀、從抽象到具體、從物質到非物質等層面深入刻畫細節,突出主題內容。
運用普洱茶在生產、生活中的與人的聯系增加多重體驗,深刻感受傳統民族茶文化特色之處。在茶景觀塑造中應以旅游體驗需求為中心,引入體驗式旅游觀念,而不僅僅是看景觀,要讓人能夠獲得感官和精神上的滿足,拉近普洱茶文化與人之間的距離,使得普洱茶景觀更有特色及其吸引力。
景觀特色的應用是闡述造景主題的重要表現,普洱茶景觀作為一種可持續利用的資源,合理保護與利用這些資源將能彰顯區域特色[6]。普洱茶文化流傳至今留下了眾多的景觀資源,合理地開發和利用這些景觀資源,不僅僅是對普洱茶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同時也是為城市風貌建設、城市文化彰顯的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