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毅平,李 炬
(1常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林業局),江蘇 常熟 215500;2.常熟市城市綠化管理處,江蘇 常熟 215500)
隨著常熟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推進,城市建設規模在有序擴大,園林綠化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顯得重要。結合該市城區道路綠化現狀,就常熟城區道路綠化改造提升的策略,提出一些設想。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公共空間,是串聯、縫合道路兩側城市空間的重要線性要素,是城市環境生態網絡的骨架。道路綠化具有截留城市道路、城市硬地涇流雨水,豐富城市生物多樣性,降低交通噪聲,吸收CO2、SO2、NO2等有害氣體,減少城市PM2.5、霧霾、粉塵,凈化城市環境,增加局部環境濕度,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及提升城市形象,傳遞城市文化特色等功能。
如何打造一個多層次、寬領域的城市道路綠化系統,避免影響交通安全,確保綠色植物的生存環境,將園林植物與城市道路完美結合,并與沿線的城市公園、街頭小游園等城市綠地以及農田林網、自然地、自然河流水系連接、融合成完整的城市生態體系,使道路綠化景觀更具有地域的自然屬性,更具有科學性、藝術性,也更具有常熟的地方特色。
改革開放以來,常熟城市道路綠化建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也形成了常熟自己的道路綠化特色。但城區很多道路的綠化建設,已經歷了三四十年的成長與變遷,綠地中當初栽植得當的園林樹木,由于養護、調整不夠及時,如今樹冠已交叉重疊,相互擠占生長空間,生長狀況逐年下降;隨著城市交通網絡的逐步完善,新增道路綠化建設缺少延續性系統規劃。行道樹如:香樟、重陽木、櫻花等樹種無序重復出現的頻率較高,城市道路景觀千街一面,缺少個性和特色;隔離帶花木種植時選留的分枝點過低,不注意逐年更新抬升,樹冠遇車輛碰撞、刮擦,與外側行道樹冠層間距的調節、控制亦不夠周密,花繁葉茂的景觀正在逐年消失;道路兩側綠化景觀帶喬木生長密集,林下花灌木、地被植物生長纖弱,并逐漸消亡,黃土裸露嚴重,已遠遠不能滿足城市道路綠化的生態景觀要求。這些都是道路綠化改造提升亟待解決的問題。
植物是城市道路景觀綠化的核心要素,植物造景在城市道路綠化景觀建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常熟城區道路綠化改造提升應尊重歷史,在不影響原設計理念的基礎上,對主體喬木景觀樹種進行選優和布局調整[1,2];對林下花木、地被,因地制宜選用生態習性適生的,觀賞價值較高的物種進行整體的增綠添花、加彩配置,以創造優美、長效的道路綠化景觀。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化道路綠地的使用功能,滿足市民慢行、健身、休閑需求。
順應道路綠地植物群落演替規律,重塑并提升道路綠地景觀形象。
(1)尊重原設計理念,篩選、優化景觀樹種,調整植物配置形式,重塑常熟城市道路綠帶景觀特色。由于綠化建設初期,過于強調早期景觀效果,城區道路綠地內喬、灌木配置密度偏高,部分林木樹冠完整度受到破損。當前應嚴格制定道路綠帶改造提升規劃,明確各路段景觀基調樹種、骨干樹種,適當疏刪間距過密,生長瘦弱,樹冠缺損的景觀樹種及一般林木;每年修剪時,確定、保全“保留景觀樹木”的樹冠完整性,并逐年壓縮“調整樹木”樹冠的生長空間。經過數年的精心改造,重塑植物群落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特色鮮明的道路綠帶景觀。
(2)區分密林、疏林,林下、林緣的不同生態環境,構建城區復層綠化,景觀多樣的道路綠帶,提升綠地生態、景觀效益。城市道路要構建功能完善的交通服務設施,優美流暢的道路線型。同時,城市道路又是人們認識城市形象的重要生活空間。道路景觀綠化應重現塑造城市形象,凸現城市個性,營建適于道路環境的多彩的綠化景觀[3,4]。
目前,常熟城區道路綠地植物群落的組合較為豐富,有疏林、密林,林帶生態有林緣、林下生態,林緣光照條件相對較好,為豐富林帶景觀,在林緣建議增添貼梗海棠、郁李、噴雪花、紅王子錦帶、大花六道木等低矮花木及地被,為綠地添花加彩;林下生態環境較為復雜,在疏林生境下,選擇耐陰的適應性強的地被植物,復蓋林下地表,提倡選用鄉土地被植物、野生地被植物[5]。
密林林下生境條件更為苛刻,應選用更耐陰的植物,如:蕨類植物、常春藤、絡石等極耐陰植物覆蓋地表;還可以使用松鱗、綠化垃圾粉碎物等進行土表覆蓋,保濕減塵;或者設想在密林下增設小塊硬地,添加座椅;鋪設林間小徑(或汀步),將市民引入林地深處的自然空間休閑、健身,進一步提高城市道路綠地的使用功能。
(3)在常熟城區道路綠地林下,選用適生的、耐陰的鄉土地被植物、野生地被植物覆蓋裸露地表,營建地域特色明顯的地被植物景觀。鄉土植物具有很多適合本地區生長的優勢。其適應性強、性價比高,管理粗放便利,在城市園林綠化中值得推廣。在常熟綠地林下,常可看到二月蘭、蒲公英、蛇莓等野生花卉植物長勢良好,也能見到絡石、常春藤、扶芳藤等很多耐陰藤本植物,長勢亦良好。
常熟城區道路綠地,多以喬木林帶為主,林下生境蔭蔽,栽培植物過于依賴人工管理,生活力差,上述這些鄉土、野生植物的借鑒、應用,無疑是常熟道路綠地地被植物種植的新出路,積極引進、選用鄉土、野生地被植物覆蓋道路林下地表,為常熟道路綠化創造新氣象、新景觀是常熟城市綠化管理近期努力的方向。
(4)注重道路綠帶重要節點的塑造,提升道路景觀的豐富度和文化特色。常熟城區各路口綠化,缺少暢朗的空間和特色的亮點,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間常被淹沒在道路沿線的綠化林帶之中。在道路綠化改造提升過程中,要突出節點及沿線小游園的理景,融入城市景觀、地域文化元素,營造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觀,提升道路綠化景觀,提升道路綠化文化品位。
園林綠化管理是一個動態過程,道路綠化養護管理就是要遵循規律,調控植物生長,使之適應綠帶內植物群落間以及植物與環境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構建與環境相協調的生態統一體。
(1)明確目標,圍繞道路綠化生態、景觀功能精細管理。綠化管理就是圍繞如何養成豐滿的樹冠,展現道路的特色景觀這一目標展開。如:修剪時必須最大限度地維持、擴大樹冠的遮蔭面積,除了局部衰老樹需要進行骨干枝回縮更新外,一般不應采取過重的修剪方式縮小樹冠、降低遮蔭效果,絕不能因為管理的繁瑣、困難而影響道路綠化的生態、景觀功能。
(2)制定養護技術要求,規范養護單位、監理單位管理職責。要針對道路綠地的現狀和存在問題,按月明確養護管理項目內容,詳細制定養護管理技術要求,使綠化養護管理單位有章可循,綠化監理單位有規可依,明確各自的職責。如病蟲害防治其實質是改善和建立植物與其它生物平衡的生態關系,使園林植物與其它生物共存共生,保持生物網鏈的平衡關系,這種宏觀上的生態系統平衡是我們養護管理所追求的目標;只有當環境失衡,病蟲突發并爆發危害時,才采取必要的、有針對性的化學防治措施,而且還要避免對環境的污染。
(3)加強養護人員業務培訓,提高綠化養護單位隊伍整體素質。組織綠化專業技術人員,有針對性的定期(或利用雨天、休息天)進行業務培訓,讓綠化養護單位一線人員不僅能迅速掌握操作方法,而且還懂得為什么要這樣操作,以提高綠化養護單位管理人員整體的業務管理水平[6]。
綠化養護管理涵蓋著對園林植物體的直接管理(如整形修剪等)和間接的環境管理(如土、肥、水管理等)以及園林植物的病蟲害防治等日常工作。城區道路綠化是一個動態演進的過程,需要隨著城市道路的綠化建設及道路綠地植物群落的演進而不斷地進行調整。因此道路綠化的改造提升,也應該是城區綠化養護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必須提前對城區道路的綠化現狀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制定全面的合理的改造提升規劃,將人文藝術環境與自然生態環境相結合,才能打造綠色之城、鮮花之城、生態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