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梅
(麗江市永勝縣林業和草原局,云南 永勝 674200)
永勝縣地處云南西北部、麗江市東南。東臨華坪縣,東南與大姚縣接壤,西接玉龍縣與鶴慶縣,北靠寧浪彝族自治縣,南連賓川縣。全縣國土總面積4924 km2,全縣處在三江并流的邊緣地區,總體地勢呈東北高、西南低,全縣最高海拔3963.5 m,最低海拔1056 m,永勝縣以北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為主,年光照時長2403.6 t,年平均氣溫為13.5 ℃,年均降雨量936.4 mm,但分布不均。全縣共轄有9鎮6鄉,共150個村(居)民委員會1411個村居民小組,境內居住著23個少數民族,總人口約40.6萬人。
全縣林業用地總面積385169.6 hm2,其中,有林地面積、疏林地面積、灌木林地面積分別為252817.7 hm2、1598.8 hm2、102451.3 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積4914.9 hm2,苗圃地面積46 hm2,宜林地面積18754.9 hm2,無立木林地面積4510.3 hm2。全縣林木綠化率72.15%,森林覆蓋率高達56.16%。自“十二五”規劃實施以來,永勝縣累計完成天保工程、退耕還林、林業產業、林業血防等工程項目人工造林26.27萬畝,封山育林22.2 萬畝,每年實施森林管護577.75萬畝,使全縣森林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森林面積不斷擴大,森林主體功能得以有效發揮。
本次主要針對全縣范圍內(主要是村莊、學校、寺廟以及四旁等)的古樹進行普查。本次普查采用每木普查法,即對每棵古樹進行實地測量,收集圖片與數據,普查內容包括樹種、樹齡、權屬、樹高、胸圍、冠幅、立地條件、生長勢、影響生長環境因素、古樹歷史、新增古樹原因、管護單位、樹木奇特性狀描述、樹種鑒定記載、保護現狀及養護復壯現狀等。
普查小組包括2名高級工程師與4名工程師,主要借助于地形圖、林業基本圖、數碼相機以及GPS定位儀等工具開展普查工作。具體而言,用皮尺與測高儀測定樹高、樹徑、冠幅;用GPS衛星定位儀測定海拔與GPS信息;通過實地觀測確定生長勢、權屬、土壤狀況、樹木奇特性狀、生長環境、保護現狀等情況;而對于古樹歷史與樹齡,應當通過文獻、史料、傳說以及走訪等形式加以確定。
本次普查是在2012年古樹普查的基礎之上,結合永勝縣志、地方志、鄉村史以及墓碑等相關資料開展普查工作。經調查,永勝縣共有古樹107株(無名木),比2012年(現存古樹)增加94株(其中新增2株,遺漏92株),并發現一處古樹群落,共計37株。
全縣107株古樹分布在8個鄉鎮,三川鎮13株、永北鎮2株、仁和鎮11株、程海鎮22株、斯納鎮54株、濤源鎮2株、片角鎮2株、大安鄉1株,分別占總株數的12%、2%、10%、21%、50%、2%、2%和1%。其中,古樹群37株在期納鎮境內。
這些樹種隸屬16科,16屬,樹種共包括18種,具體而言,包括紅椿50株(其中33株為古樹群),黃葛樹15株(其中1株為古樹群),大青樹8株,清香木1株,黃連木6株,側柏6株,滇樸4株,桂花3株,云南油杉2株,紫薇2株,花椒1株,龍眼1株,核桃1株,白花羊蹄甲1株,銀杏1株,麗江云杉1株,香樟1株,木棉3株(均為古樹群樹種)。
按照《古樹名木普查技術規范》的要求,樹齡達到500年以上,則評定為一級古樹;樹齡介于300~499年,則評定為二級古樹;樹齡介于100~299年,則評定為三級古樹。經過普查,永勝縣共有2株一級古樹,占比為2%;8株二級古樹,占比為7%;97株三級古樹,占比為91%。
古樹生長勢的鑒定,應當按照古樹葉片、樹干與枝條生長狀態的不同將其劃分為4個等級:一是正常株,即正常葉片比例達到95%以上,枝條生長正常、新稍數量多,無枯枝枯稍,樹干基本完好,無壞死;二是衰弱株,即正常葉片占比50%~95%,新稍長勢偏弱,有少量枝條枯死,樹干局部有損傷或少量壞死;三是瀕危株,即正常葉片占比低于50%,大量枝條枯死,樹干壞死比重大,大部分樹干已經干朽或成空洞;四是死亡株,即沒有正常葉片,枝條與樹干均已枯死,未出新稍和萌條。
在此次普查過程中,共有106株正常株,占比為99%;1株衰弱株,占比為1%;其中,94株生長環境良好,13株生長中等。
通過本次普查工作的開展,摸清了永勝縣古樹的現存狀況,以便更好地開展古樹保護管理工作,同時,建立了古樹信息檔案,對所有普查古樹進行登記建檔,詳細記錄樹種、樹齡、胸徑、冠幅、生長勢、生長環境等信息,整理有關古樹的歷史典故、傳說、故事等記錄,并進行廣泛地宣傳工作,為古樹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利依據。
古樹保護作為公益性事業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對古樹的保護,能夠獲得顯著的經濟與生態效益。因此,永勝縣政府應當高度重視古樹保護工作,設置專項管護資金,納入到政府財政預算工作中,為古樹的保護與管理提供充足的經費保障。此外,縣林業主管部門應當組織愛心人士加入到古樹的保護工作中,吸收捐款與救護基金,拓寬資金籌集渠道,使永勝縣范圍內所有的古樹都能得到及時保護。
古樹大多分布廣泛,導致古樹的保護與管理難度明顯增加,如果僅靠永勝縣林業主管部門,根本無法滿足古樹的管理與保護需求。所以,就要加強古樹的價值宣傳,確保社會大眾能夠認識到保護古樹的意義,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古樹的保護工作中去。林業主管部門在宣傳過程中,應巧妙地利用多種宣傳方式,如電視、廣播、微博、微信以及微信公眾號等方式,也可以在公共場所設立宣傳專欄與標語,或發放有關古樹保護的宣傳冊子。此外,在全縣各中小學校舉辦以保護古樹為主題的知識講座,向中小學生宣傳古樹保護工作,從而使古樹保護意識更加深入人心。
4.3.1 去枯弱枝,松土培土
如果樹冠外圍衰弱、枝條枯梢,應當回縮修剪枯枝與弱枝,使其盡快獲得更新。在完成修剪工作后,就要加強肥水管理工作,以促發壯枝。進入生長季節后,應當加強中耕松土,冬季后采取深翻的做法,改善土壤結構,提高透氣性,如果不滿足深耕條件,就要將松土、砂土、鋸末以及有機肥進行混合后對古樹根系進行覆蓋處理,改善透氣狀況與透水面積,使古樹的立地環境得以改善。還要定期施用生物制劑,施用生根水或活力素對根部進行澆灌處理,促進根系生長,達到增強樹勢的目的。如果樹木根系受到嚴重破壞,就要采取砌壩、培土、護壩等措施,控制古樹周圍水土流失。
4.3.2 填補樹洞,增強其支撐能力
對于不同的古樹個體,應當落實好因樹制宜的原則。如果樹木空朽、樹冠生長缺乏均衡性,則應在樹干適當部位架設三腳架以起到對樹干的支撐作用。如果古樹主干與主枝出現了中空現象,且樹干存在枯萎情況,就要及時除朽清掃、殺菌,并采取相應的補洞措施,如果樹洞處于完全中空,可直接使用水泥進行加固,也可以采取加固、圍欄等手段進行維護。在填補過程中,應先將表面腐爛木質刮除,并使用硫酸銅進行消毒,緊接著按木皮紋加以裝飾。
4.3.3 強化肥力管理
由于古樹樹齡大、長勢較弱、根系吸收能力略顯不足,在施肥過程中,盡量避免用大肥與濃肥,增強土壤的透氣性。考慮到古樹的光合作用較弱,且生長過程中存在程度不一的衰退,面對此情形,應對樹體進行噴藥,倘若瀕臨死亡,就要對其進行活力素注射處理。
4.3.4 加強病蟲害防治
在古樹生長過程中,由于樹勢衰弱,對病蟲害的抵抗力較弱,受病蟲害侵襲的可能性比較大,所以,要加強對地下害蟲與葉片病害的防治,做到對癥下藥。為減小對古樹生長以及環境的危害,優先考慮無公害防治方法,比如說生物防治與物理防治,所以,就要對枯枝進行修剪,并采取綜合防治措施,保證用藥的合理性,讓古樹盡快恢復生機與活力,進而實現古樹保護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