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景華
(遼寧省北票市青山保護局,遼寧 北票 122100)
近些年受到大氣環流、全球氣溫變暖以及多年來人為破壞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北方地區干旱性氣候頻繁發生,導致土壤的沙漠化嚴重,大大增加了造林的難度,導致成活率不高、栽植后難以成林等問題,進一步加劇了干旱地區土壤的沙漠化,很多原有的森林資源出現了不可修復性的破壞。我國遼西地區氣候干旱,朝陽市是該區內的林業大市,當地氣候環境惡劣,“十年久旱”,多年來經過政府的大力支持投入,林業建設取得了矚目的成就,生態環境建設成效明顯。整體來看,朝陽市的森林面積總數不少,但是多數為人工純林,在改造生態環境方面的功能相對較弱,加上近些年頻繁發生的松毛蟲等危害性生物的侵襲,林業發展中面臨不少的問題,未根本性地扭轉當地生態林業安全的嚴峻形勢,使得生態林業發展的前景堪憂。現結合筆者多年實踐經驗,對生態環境保護中發展林業的重要意義、林業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以及發展措施等進行簡要研究。
作為重要的自然資源,我國政府早就認識到了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對其發展、保護工作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對林業發展中的各類模式要求也越來越嚴格。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在一些先進技術的輔助作用下,森林資源的管理逐漸走向信息化、數字化,大大提高了林業管理的效率。林業的穩定發展,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還可以為人們提供各種生產生活必須的物質資源。
目前全球都很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但是不能空喊口號,要真正地落實到位,創造人人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氛圍,讓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深入人心。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生態文明建設,現代林業的發展目標就是逐漸構建一個人類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林業系統。良好的林業生態系統,可以吸收空氣中的有害氣體、降低二氧化碳的濃度、吸附空氣中的粉塵等,此外在調節溫度、風速方面也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通過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態環境。
林業資源可以對雨水的流動起到一定的穩定減緩作用,如果遇到暴雨,在地表植被的作用下,洪水及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的幾率大大降低,即使不能阻止這些災害的發生也可以減弱其沖擊力,降低危害,有效地保護群眾的生命及財產的安全。
生物多樣性是各種生物與環境之間通過相互作用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涉及到的生態過程比較復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加豐富的生活物資及食品,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還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多的工業原料、藥材等;此外生物多樣性還有助于一些瀕危、珍稀動物的保存,對保存生物基因資源的遺傳多樣性意義重大。生態林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基本目標就是為各類生物提供適合的環境場所,滿足其生長繁殖的需求。
一是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明顯。近些年來由于降水資源的缺乏,朝陽市等遼西干旱地區的土壤沙化現象嚴重,沙沉暴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對當地生物多樣性造成了毀滅性的危害。二是存在突出的林業與畜牧業、林業與農業發展之間的矛盾,由于土地資源有限,林牧、林農在土地方面的不均勻分配,加上近些年干旱程度越發嚴重,造成這些產業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此外,還存在林業發展制度的不完善、生態建設工作實施力度不到位等方面的問題,需要當地政府在發展中逐漸探索、完善。
結合干旱地區自然資源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對林業的長期發展做好統籌規劃。結合林業發展未來的趨勢,制定各種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包括商品經濟林等產業開發措施、退耕還林補償機制、林產品出口方面的政策以及一些惠林政策。在林業生產的主體中加強宣傳指導,尤其是在廣大農民群眾中,讓其盡快對新時期林業發展的政策方面有更多的理解。在政府的支持下,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林業+農業復合立體經營模式等,鼓勵林業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起來,以帶來周邊林農。
一是推進“國有化”目標的實現。對林業的發展及生態文明的建設進行規劃的時候要將國有林場的發展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使國有林場內林木資源的占比進一步提高。實施林改后,一些集體公益林、荒山等都納入到國有林場的經營管理范疇中,政府還可以投入資金直接將其他的非國有林業資源進行收購,統一由國有林場統籌管理[2]。二是促進林業“規模化”的實現。林權經過集體改革后,政府要結合實際制定出一些政策措施,以實現土地資源的流轉,盡快促進林業的“規模化”發展。在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下,按照“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則積極鼓勵各林權所有人以出租、入股等方式實現土地或者林木資源的有償流轉,為林業發展的規模化、集約化提供條件。三是推行“公益事業化”。將國有林場的性質劃定為公益性事業單位,結合目前朝陽市一些國有林場內因資金不足等原因而陷入困境等現狀,可將林場的發展經費納入到財政預算中,確保人員的穩定、資金的充足。林場的管理中采取干部聘任制,簽訂合同,將原來的固有工資制改為工資彈性制,將廣大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充分地調動起來。
朝陽市的天然林面積在總林木資源中占比相對較少,多數是近些年營造的人工林,這些林分在當地生態環境保護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對現有的森林資源加強保護。此外,還要繼續抓造林綠化工作,注重質量,整體上提高森林生產力。目前朝陽市等遼西地區的造林主要往立地條件差的荒山、高山、遠山、水土流失嚴重等區域發展,造林的難度大大增加。造林中嚴格按照抗旱造林技術要求,因地制宜地選擇良種、壯苗,多營造更加穩定、生態效益高的混交林。如果營造喬木林,要結合其特點適當降低造林的密度,為林下草本植物等植被的生長提供足夠的空間、養分、陽光等條件,更好地發揮出水土保持的作用;如果造林地選擇在氣候干旱、土壤瘠薄、水土流失嚴重的石質山陽坡,則造林適宜的樹種以灌木型為主,其經濟價值相對較高,屬于生態經濟型樹種,近些年來朝陽市等遼西干旱地區造林中多選擇此類樹種,目前新引進的此類樹種有樹莓、五角楓、檸條、紫穗槐等。對于暫時無法進行造林的區域,可采取封育的方法。目前朝陽市等遼西地區速生用材林常選擇的樹種以刺槐、楊樹為主,造林的方式結合樹種的特性而定,刺槐的造林建議選擇混交方式,混交的樹種包括樟子松、油松等針葉類樹種;對于楊樹用材林,如果造林的地點為河灘地,則要求與灌木類樹種進行混交,常見的有檸條、沙棘、胡枝子等,這種混交方式下,林分初級階段時灌木樹種可以起到很好的培肥土壤、促進生長等作用。
加強造林后的管理工作,對于很多早期營建的油松低產林,采取撫育改造的方式,一個重要的方向是防護林與用材林的混交,具體可采取分類施策的方法。對于商品用材林,撫育改造措施包括間伐、修枝等。對于經濟林的改造,主要的措施圍繞盡快提高產出進行,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朝陽市退耕還林后形成的山杏等林分,一直以來經濟效益比較低,農戶對此已經不抱希望,面臨著砍伐的境況;對此政府采取的措施是繼續進行補貼,但是補貼的費用比用于農業生產的效益低很多,因此農戶的積極性不高,要想真正地改變農戶的被動造林狀態,還得加大科技攻關,在撫育改造上多做工作,提高經濟效益;可推廣農林立體復合經營模式,如選擇性狀優良的大棗等經濟林樹種與農作物實施復合栽培。
當前對于很多生態公益林來說,發展的最大瓶頸問題是無法為林業經營者提供合理的補償,一方面,其無法從生態林中及時獲得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又無法從政府獲得足夠的扶持資金,導致生態公益林的管理一直處于低效運營狀態,規模逐漸減小。因此要實現生態公益林的穩定發展,應該在資金上對林業給予更多的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