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紅
(遼寧省國有北票市塔山林場,遼寧 北票 122100)
大扁杏,屬于薔薇科杏屬喬木樹種,也被稱為仁用杏,喜光,不耐陰,為極陽性樹種,是我國特有的資源,具有適應能力強、耐寒、耐旱、耐瘠薄、速生早實、經濟壽命長、易栽好管、經濟效益較高(一般栽植后2~3年即可開始結果,盛果期可持續15~20年)等特點。目前我國遼西地區低山丘陵區大規模栽植大扁杏,是當地主要的經濟林樹種,為遼西地區經濟發展、生態保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但是由于大扁杏栽植的山區多數生態條件惡劣,土壤瘠薄、養分含量低,加上粗放式的管理,導致大扁杏的林分長勢衰弱、病蟲害發生程度重,產量不高,有嚴重的大小年現象,延遲了進入豐產期的時間。因此,要加大對大扁杏園內的基礎性投資,做好土肥水方面的管理,這是提高產量及品質、增加效益的有效措施。結合筆者實踐,對遼西干旱地區大扁杏土肥水管理技術進行科學的探討。
大扁杏多數建立在山坡上,坡度緩陡程度有差別,一般坡度低于25°,整體的土壤質量不高,土層瘠薄,肥力水平低,水土流失現象比較容易發生,因此可修建梯田,一定程度上減緩園間的水土流失現象[2]。如果園內的坡面完整,可沿著等高線修建寬度在3.0~3.5 m、內低外高的水平梯田,原來的一些雜草、灌木予以保留,以提高水土保持的效果[1]。如果坡度陡峭、坡面破碎,水平梯田無法修建,可修建零散的復式梯田,以實現土地的充分利用,保持水土的效果非常好。如果在坡度較大、坡面破碎程度重的山地上建園,則可修建魚鱗坑式的梯田,蓄水保土的效果比較好。
在大扁杏的園間開展土壤的深翻擴穴,有利于土壤的熟化作用,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達到土壤肥力提高、實現早期豐產的目的[1]。研究表明,積極地在園間推廣土壤的深翻擴穴技術,可以使土層的厚度增加,提高肥力,為大扁杏的營養生長、生殖生長提供較好的土壤條件[2]。一般大扁杏定植后的前2年,對除栽植溝外的土壤進行深翻,深度在40~60 cm為宜,可分次實施,也可一次性深翻處理,將底層的土壤、石塊等翻到上層、表層土深耕到下層,期間將土壤中的石塊等清除干凈,并將大塊的土打碎,對田面進行平整。大扁杏園處于盛果期時,每年秋季待樹葉脫落后實施耕翻,一方面,促進土壤的熟化作用、及時將地下的害蟲翻出來滅殺;另一方面,對秋冬季園內積蓄雨水也有很好的作用。
隨著大扁杏的生長,樹冠的直徑不斷增加,根系在土壤中不斷延伸,因此要及時進行擴穴,給根部的生長創造適宜的條件。定植的幼樹在第2年時可在白露、秋分時進行擴穴(此時大扁杏根系的生長正處于高峰期,根系傷口愈合的速度快,且更利于萌發新根),擴穴的同時將適量的有機肥施入(此時土壤溫度比較適宜,有較好的墑情條件,施入的肥料腐爛的速度更快)。具體的擴穴方法:沿著定植穴的邊緣挖溝,寬50~60 cm、深70 cm左右,之后依次將表層土、有機肥、綠肥、底土填入;經過2~3年,相鄰的大扁杏植株之間在定植穴外的土壤連接處可挖出1條通道。
一部分大扁杏園剛建好時,為改善園間土壤理化性質,可采取間作花生、豆類等低矮的作物或者綠肥類,實現對地力、空間等的充分利用。對于一些坡度比較大的大扁杏園,可積極推廣林間生草法或者種植綠肥,此類園的坡度大,在雨水集中的夏季時容易出現水土流失現象,在春秋季節地溫15~20 ℃時進行生草、種植綠肥,可在雨水多的時候降低地表徑流,有效降低土肥水的流失,達到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連續生草、種植綠肥5年后,可對土壤進行1~2年的翻耕。有研究表明,連續覆草5年后,林冠下土壤的肥力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與未覆蓋草的相比,有機質、氮磷含量提高幅度超過1倍,而且可以明顯地提高地溫,降低水分蒸發,截留雨水的效果明顯,產量平均增加27.5%左右[3~5]。
為了提高土壤的溫度,保持一定的相對濕度,可在樹盤上覆蓋1層地膜,要求膜的周邊用土塊充分地壓緊、壓實,并修筑1條土埂,使樹盤外部比內側高,之后樹盤的中央地膜用棍子戳1個小孔,上方壓1塊土,之后降雨、灌溉的水可通過這個小孔進入。如果大扁杏建園時栽植的密度比較大,則可實施全園覆膜。總體來說地表覆膜措施可有效地改良土壤、防控草害、培肥土壤等,對減少土壤水分散失、提高土壤通透性等效果明顯。
在每年的秋季,大扁杏樹的葉片都脫落后,在刨樹盤的同時,或者耕翻土地的同時,將基肥施入。主要選擇有機肥,適當搭配化肥、過磷酸鈣等施入。如果杏園處于盛果期,施入基肥的量為45~75 t/hm2,施肥時沿著溝呈放射狀施入,對根系的損傷程度最低,且肥料吸收的效果最佳[5]。具體的方法:在樹盤四周不同的方向分別挖出多條溝,寬、深分別為20~30 cm、30~50 cm,要求內淺外深,長度要比大扁杏樹冠的垂直投影長,施肥要均勻,之后覆蓋1層薄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施肥結束后立即澆水。
春季,大扁杏園內開花前2周左右追1次肥,可明顯地提高坐果率。如果大扁杏的樹體長勢不佳,或者當年樹體結果旺盛,新長出來的梢明顯比較少,可再補施1次追肥,一般在收獲后施入,肥料的類型以速效性為主,有助于防止結果大小年的出現、實現高產穩產[2]。具體追肥的量結合當年大扁杏的產量、樹齡綜合考慮,對于生長2~5年、產量75~120 kg/hm2的大扁杏園,施肥量控制在300~375 kg/hm2;對于生長6~10年、產量300~450 kg/hm2,施肥量控制在600~750 kg/hm2;對于生長10年以上、產量超過750 kg/hm2,施肥量控制在1200~1500 kg/hm2。氮磷鉀搭配合理,施肥的比例控制在3∶2∶2左右,杜絕氮肥的過多施入。
樹體如果缺乏某類養分,有效的措施即為針對性地實施葉面噴肥處理,可在開展病蟲害防治的同時進行葉面噴肥,一般每日的清早或者傍晚噴施葉面吸收的效果最好。從大扁杏開始坐果,之后每隔2周左右葉面噴施1次,葉面肥的類型可選擇磷酸二氫鉀水溶液、尿素水溶液等,連續噴3次。
遼西地區氣候干旱,風沙大,土壤中水分缺乏,要經常澆水,為樹體春季萌芽、開花坐果、新稍生長等提供足夠的水分條件,確保大扁杏正常發育、結果。新稍生長的時間一般在春季花謝了以后,每年的4月底到5月底階段新稍生長最快,生長量在總生長量中占比達到70%左右,此階段如果不能提供充足的水分,則可嚴重抑制新稍的生長,適當的冬灌、早春灌溉,可為前期新稍、葉片的生長提供良好的條件,有助于提高樹體的光合作用。水分的管理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5]:一是花前水。在大扁杏開花之前的10 d左右,對水分有較高的需求,此時灌第1次水,可對推遲花期、降低敗育率有很好的效果。二是果實膨大水。大扁杏處于果實膨大期時對水分的反應敏感,處于需水臨界期,因此要及時澆水,為果實的膨大創造條件,可降低果實的脫落率。三是封凍水。每年大扁杏的樹葉脫落后到土壤封凍前這段時間及時澆封凍水,以確保大扁杏樹的安全越冬,為來年的開花結果、實現豐產打好基礎[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