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敏
菁英計劃自2011 年啟動,發展至今已有十年歷史,為廣州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量人才。我作為該項目的評審專家參與了兩次評審,值此國家“十三五”規劃成績總結、“十四五”規劃開啟階段,在此談談本人對該計劃的思考和建議。
菁英計劃是面向廣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選派一批優秀青年人才到國際知名高校相關專業,師從一流導師攻讀博士學位或進行博士聯合培養,為廣州加快構筑具有高度競爭力、輻射力、引領力的全球人才戰略高地,充分發揮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作用提供人才儲備。
從人才需求分析,菁英計劃的實施恰逢“十二五”規劃階段,面向的是廣州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菁英計劃瞄準了這些重點領域。例如,廣州市“十二五”(2011-2015)規劃綱要強調的城市定位是“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增強代表國家、引領區域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加速提升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的地位。為此,適應“全球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物聯網等新興領域,廣州利用國際創新資源,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在一些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其戰略重點是“建設智慧廣州、低碳廣州,建設國際商貿中心、世界文化名城”,規劃的實踐結果是廣州的金融、信息服務、科技服務、商務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多家互聯網龍頭企業集聚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軌道交通裝備、工業機器人、重大裝備等先進制造業不斷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業態加速布局發展。
“十三五”(2016-2020)規劃階段是菁英計劃實施的第二個五年,廣州明確提出要落實國家“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鞏固提升國家中心城市地位,并引領全省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在這個五年規劃階段還要加快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物流中心、貿易中心、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和國家創新中心城市。
從廣州兩個“五年規劃”的戰略目標中可以看出“十三五”比“十二五”更加具體、清晰,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是重點發展產業。進入“十四五”,數字經濟、互聯網經濟將與人工智能結合,成為廣州城市建設、社會發展的主流。
菁英計劃服務于廣州城市發展,提供人才供給。在十年間的發展過程中,菁英計劃不斷應對新的發展規劃,適時進行調整。例如,在《廣州市“菁英計劃”留學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申報2020 年廣州市“菁英計劃”留學項目的通知》中,就明確指出留學專業重點資助的方向,與廣州的兩個五年計劃相匹配,包括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都市型現代農業、海洋經濟業、金融業、物流業、信息服務業、電子商務業、科技服務業、會展業、商務服務業、文化產業、旅游業、體育產業、健康服務業、家庭服務業、養老服務業、教育產業、房地產業、飲食業、汽車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石化產業、先進裝備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健康、新材料與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時尚創意的相關專業。這些資助留學的專業幾乎覆蓋了廣州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做到了宏觀匹配。
肯定成績的同時,還需要反思可以進一步提升和改善的工作方向。在參與評審工作時,我發現無論是申請者還是評審專家,有大方向指導,但缺乏精準指引。
首先,從人才需求角度,哪些研究領域、研究課題是重點資助的,哪些是一般資助的專業,在結合廣州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科技發展方面缺乏層次劃分和具體指南,而是平等對待。例如,廣州明確要發展“新能源汽車”,但在基礎研究中和應用研究中,最薄弱的環節是什么,涉及什么專業人才,需要在哪些方面補短板,則缺乏具體信息。即使在評審時邀請了機電、汽車、新能源等不同領域專家,但這些專家也不一定是研究新能源汽車的全面專家,只能在較寬泛的領域內依據自己的知識儲備去理解和評審。甚至有時在評審過程中還需要專家之間互相交流,才能針對某一個申請者的研究選題作出客觀評估。
其次,從研究生申報的角度,菁英計劃缺乏有針對性的宣傳和動員。例如,哪些高校的科研團隊中有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其所做的研究正是廣州所需要的,哪些學生是有培養潛力的(例如外語基礎較好),這些學生可以重點關注和動員。在具體的專業領域(例如新能源汽車),國外科研水平排名前幾位的是哪些國家,這些國家有哪些高校的科研團隊正在進行新能源汽車的相關研究,哪些權威導師和導師團隊成員符合指導老師的標準,等等,也缺乏翔實的指引。由于缺乏微觀層次的信息指引,很有可能導致遺漏有培養潛力的候選人,使他們沒有關注到菁英計劃而錯過了申請;或者申請了,但并沒有申請在該研究領域內排名前列的國家或大學去留學。同時,在評審中,專家們只能在申報者之中進行比較,并挑選出相對優秀的候選人,而不是在所有可能的潛在候選人中挑選出最優秀的年輕人。
“精準”是相對于“粗放”而言,精準的水平決定了菁英計劃的資助效果,可以做到有限的資助成本,獲得長遠的、最滿意的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隨著大數據的發展,做到“精準”是可行的,關鍵是思想解放,措施科學。即可以基于大數據,運用科學有效的人才供需分析工具,精確識別長期和中期人才需求,然后精準地收集海外高校和國內高校的科研信息,動員有培養潛力的在校生申報。申報獲批準之后再精確地管理和跟蹤后續的研究和工作進展,才能適時得知資助的經濟、社會成效。
具體措施可以依據廣州市的規劃方向,匯總廣州市的各種數據,從人才供需兩個角度進行規劃,找出供需缺口,提出重點資助、一般資助的方向和數量,同時細化境外高校優先考慮的信息,為申請者和評審專家提供精準指引。另外,為保證有更多申請者,應與有資格提出申請的高校之間建立密切聯系,了解潛在的高素質候選人,鼓勵這些年輕學子申報。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要做到這些是可行的。首先,《廣州市“菁英計劃”留學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申報2020 年廣州市“菁英計劃”留學項目的通知》共同發文的單位就有7 個,這些單位手中掌握大數據,具備精準的供需規劃所需數據和信息。其次,隨著大數據管理的技術進步,精準宣傳和精準管理都有成熟的工具可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