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超,王艷武,鮑敬源
(1.海軍工程大學艦船與海洋學院,湖北武漢430033;2.武漢東湖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湖北武漢430212;3.海軍裝備部駐武漢地區第二軍事代表室,湖北武漢430063)
法國自主研發艦艇核動力技術,共建有3座陸上原型反應堆,發展了SNLE,CAS-48,K-15及K-15改進型三代四型艦艇核動力型號。法國艦艇所采用的核動力技術為壓水堆,并將發展重心放在一體化反應堆上,加快自然循環能力的提升。法國主張走通用型、多用途核動力技術發展路線,其核潛艇應用的K-15反應堆同樣應用于“戴高樂”號航母。法國積極開發新型反應堆,其航母反應堆提升空間巨大,相比美國“尼米茲”級航母反應堆單堆熱功率588 MW,“福特”級航母A1B型反應堆單堆熱功率735 MW,法國現有的K-15型反應堆功率只有150 MW,僅與美國退役航母“企業”號反應堆相當。
1956年法國開工建造其第1艘核潛艇和反應堆,代號Q-244,該潛艇排水量約4 000 t,為攻擊型核潛艇,艇上反應堆由美國提供。由于美國在技術方面上的承諾,開始階段進展順利。然而,隨著戰后法國與美國之間政治分歧日益顯露,美國停止供應濃縮鈾,不再向法國提供核反應堆,拒絕分享設計資料。之后法國自行研制的核動力裝置未能成功,項目于1959年被迫停工,于1961年撤銷該計劃,該艇被改裝成為常規動力彈道導彈試驗潛艇。
1960年12月,法國長期艦艇計劃確立建造6艘“可畏”級彈道導彈核潛艇。1962年法國對發展核潛艇計劃進行了修改,決定按照自己的思路開展核潛艇的研制。法國海軍在達卡拉希建立了PAT陸上模式堆,對SNLE型反應堆進行了大量的試驗,最終裝載在法國第1艘核潛艇上,“可畏”號彈道導彈核潛艇于1967年下水,1971年正式服役。
1965年11月,法國決定研制第1艘攻擊型核潛艇,采用CAS-48一體化壓水堆裝置。CAS-48一體化壓水堆研制采用集中管理模式,法國原子能委員會負責領導,薩克萊核研究中心負責設計研究,卡達拉希核研究中心負責試驗任務,法國原子技術公司承擔建造工作。1971年7月決定建造CAP一體化自然循環陸上模式堆。1972年正式開始建造,1975年11月24日達到臨界,12月13日達到滿功率運行。法國“寶石”級攻擊型核潛艇采用該型壓水堆,首艇“紅寶石”號于1983年2月服役,至今已有6艘服役。
在CAS-48型反應堆基礎上,法國于1982年啟動K-15型壓水堆研發工作,該型壓水堆采用一體化設計,法國投入1億法郎資金對CAP陸上模式堆進行改造,以保障新型壓水堆的試驗研究。該堆于1994年在“凱旋”號彈道導彈核潛艇上試運行,1997年“凱旋”號服役。K-15反應堆單堆軸功率4.15萬馬力,與美國“企業”號航母的反應堆水平相當。“戴高樂”號航母采用2座K-15型核反應堆,支持40000噸級的航母就已略顯吃力,航母實際最高航速僅達到25 kn。如果用于排水量更大的航母,這型反應堆顯然不能滿足需求。而從零開始設計功率更大的反應堆,費用昂貴。因此,法國在后續計劃建造PA2新型航母時,并未考慮采用核動力。
法國于2010年完成第4代潛艇核動力RES陸上模式堆的建設,該模式堆應用于新一代攻擊型核潛艇“梭魚”級。RES計劃于1995年啟動,目標是在2005年對乏燃料水池進行調試,2013年使反應堆臨界。2003年RES陸上模式堆開始建造,2013年僅完成化石燃料動力蒸汽測試的性能的測試,至今尚未有反應堆臨界的消息。
法國從1955年開始至今已先后研制四型艦艇壓水堆,分別是PAT分散型壓水堆、CAS-48一體化壓水堆K-15一體化壓水堆和K-15改進型一體化壓水堆,具體應用情況見表2。
1)SNLE
SNLE雙冷卻劑回路分散布置反應堆,其基本布置與美國的S5W反應堆和英國的PWR1反應堆相似。鈾富集度超過90%的高濃縮鈾核燃料,為板式合金燃料。
2)CAS-48
CAS-48一體化反應堆熱功率為48 MW,燃料富集度7%。CAS-48一體化反應堆二回路初始蒸汽壓力為2.3MPa,可提供軸功率12000馬力。CAS-48一體化壓水堆共裝備了6艘“紅寶石”級攻擊型核潛艇,每艘1座;自然循環能力高,安全可靠性好,采用電力推進,噪聲較低。但由于系統結構緊湊、復雜,增加了維修難度。
3)K-15型
K-15型反應堆熱功率150 MW,可提供軸功率41500馬力,為CAS48的3.5倍。K-15型反應堆設計增大了壓力容器,增加了堆芯中冷卻劑流通截面,減小流動阻力,提高自然循環能力,其自然循環可帶走40%~49%反應堆功率熱量。K-15型反應堆的陸上模式堆是RNG,該模式堆顯著提升了核動力系統的靜音特性,包括優化反應堆管路的各模塊的支座,降低冷卻劑流量,提升發動機旋轉性能,改善設備安裝靈活性。反應堆控制和防護系統全面數字化。法國航母采用與潛艇共用K-15型核反應堆的技術路線,“戴高樂”號航母上安裝的K-15反應堆與“凱旋”號潛艇安裝的反應堆基本一致,主要是增加了安全防護屏。
4)K-15改進型
K-15改進型反應堆減小了反應堆的物理尺寸(其高度約為10 m),使得能夠適應“梭魚”級核潛艇的布置空間。K-15改進型提升了自然循環的效果和靜音特性。該反應堆采用低富集度核燃料,熱功率與K-15型反應堆持平,換料周期延長到10年,換料時間從5個月縮短到3個月。升級了控制和防護系統設備的人機界面,提升安全性和可用性。減少了全壽期(建造和運行)的費用。
RES是“梭魚”設計要求實現的平臺,主要的創新點如下:堆芯性能(燃耗,壽期等)、核蒸汽供應系統模塊的架構(支撐結構,固定和移動水池的輻射防護)、儀表、控制和人機界面。
K-15型壓水堆在“凱旋”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和“戴高樂”號航母得到應用,而“梭魚”級攻擊型核潛艇采用K-15改進型壓水堆。K-15改進型反應堆計劃在卡達拉希核研究中心的RES陸上模式堆進行測試,但是RES設施目前已經嚴重拖期。
與旨在成為“戴高樂”號姊妹航母的PA2航母計劃不同,法國2018年提出的未來航母計劃的目標是在2040年取代“戴高樂”號航母。其軍事需求與PA2航母項目必然存在差別,所以未來航母的動力系統與航母的噸位和航速有著密切的聯系。
首先從噸位上來看,目前世界上各國的航母都朝著大型航母發展,所以其噸位勢必大于或等于PA2航母的方案。然后從航速上來看,法國從“戴高樂”航母以來,一直引進美國的彈射器,艦載機的起飛對對航速要求不高,從PA2航母的參數上來看,其航速并沒有顯著變化,所以對于未來航母,其航速很有可能維持在當前的水平,也就是在27 kn左右。
從保護國內核軍工體系的角度而言,法國目前已有6艘“梭魚”級核潛艇項目,所以不需要通過航母反應堆方式對核軍工體系進行保護。參考近十幾年法國艦艇核動力技術的發展歷程,技術問題并不是制約航母發展的關鍵因素,未來航母動力形式仍主要取決于法國的經濟形勢。
如果采用目前的K-15改進型反應堆,可以減少反應堆開發的經費,為了滿足動力的需求,需要增加反應堆的數量。由于K-15改進型反應堆與K-15型反應堆相比,熱功率維持不變,所以輸出軸功率也基本維持不變。K-15型核反應堆熱功率僅為150 MW,輸出軸功率約30 MW,假設以最保守的PA2的噸位和航速方案,未來航母至少需要3座K-15改進型反應堆。
如果開發新型反應堆,法國航母反應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相比美國“尼米茲”級航母反應堆單堆熱功率588 MW,“福特”級航母A1B型反應堆單堆熱功率735 MW,法國現有的K-15型反應堆功率只有150 MW,僅與美國“企業”號反應堆相當。從RES模式堆開發計劃來看,法國新型反應堆開發的周期在7~8年之間,如果未來航母采用核動力,2040年取代“戴高樂”號的目標時間較為寬裕。所以法國從技術和時間上采用核動力都不存在問題,影響法國航母核動力裝置的主要因素仍然取決于費用。
通過分析法國艦艇核動力發展歷程,結合法國艦艇核動力裝置技術特點及發展路線,得出結論如下:
艦艇核動力發展宜采用集中管理模式。艦艇核動力技術復雜,研制周期長,工藝難度大,如果管理分散,在協調、決策及一致性發展方面將會出現較多問題。借鑒法國艦艇核動力發展經驗,采用集中管理模式,通過制定科學、有效的管理體制機制,能夠更好地促進艦艇核動力快速發展。
艦艇核動力發展宜實行單獨立項。艦艇核動力具有研制周期長、技術密集、經費投入多等特點,借鑒法國艦艇核動力發展經驗,以戰略專項計劃的形式發展艦艇核動力,能夠保證核動力技術持續有效發展。
艦艇核動力發展宜重視基礎科研。艦艇核動力發展的根本保障是基礎研究,反應堆技術是核動力發展重心,同時核安全防護、二回路等技術協同發展,加強這些領域基礎科研的建設,能夠更好地推進艦艇核動力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