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換舊人”,互聯網時代的前浪在新媒體的接受、使用和掌握上無疑已經成了數字時代領路人,中老年群體教化的絕對權威逐漸喪失,全社會進入一個“孩子教父母”的時代,即后喻時代。
1.1.1 文化反哺
我國“文化反哺”概念出現于周曉虹先生在1988 年發表的《試論當代中國青年文化的反哺意義》一文中,定義為“在急速的社會文化變遷時代所發生的年長一代向年輕一代進行廣泛的文化吸收的過程”。本研究基于前人研究,界定“文化反哺”為在信息時代年輕一代向年長一代進行反向文化傳承的過程。
1.1.2 微信謠言
微信謠言作為謠言的一種,并沒有脫離謠言的特征,但微信謠言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比如它的傳播速度更快、基于強關系在熟人間黏性傳播等。基于此,本研究將微信謠言定義為以微信為依賴平臺未經驗證就廣泛傳播的信息。
1.1.3 中老年群體
根據國家衛生局對人口年齡的劃分,44 歲以上為中老年群體口,社會群體一般由青年中年老年三個群體構成,鑒于已有的研究發現微信謠言在中老年群體中的影響最大,本研究把中老年群體作為一個特定群體進行研究。
本研究首先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對中老年群體微信謠言的接觸情況進行調研,問卷分為微信使用情況、微信謠言接觸情況、微信謠言辨識情況三個維度;然后針對問卷和訪談中發現的文化反哺現象進行分析,其中,中老年群體的微信使用體現為第一層新媒體文化反哺現象,微信謠言的辨識教育體現為第二層新媒體文化反哺現象;最后通過探索微信謠言的反哺機制,為謠言反哺提供可實行的對策建議。
共計發放問卷321 份,回收有效問卷309 份。其中男性173 人(55.76%),女性136 人(44.24%);本研究探索的反哺現象聚焦于親子關系,因此調查對象涉及老中青三代,44歲及以下143人(45.79%),45~59 歲107 人(34.58%),60 歲及以上63 人(19.63%);考慮到調查對象的受教育情況可能會影響到微信謠言的傳播和接受,本科及以上158 人(51.09%),專科及以下151 人(48.91%)。
2.2.1 微信接觸時長和對微信謠言的可信度呈正相關
為了測量微信使用時間和態度變化之間的關系,將微信使用時長和可信度進行交叉分析,通過平均值公式計算出可信度均值為4.15,微信使用時長不到1 小時的可信度均值為3,低于總體可信度均值,微信使用時長超過1 小時的可信度均值皆高于總體可信度均值,微信使用時長4 小時以上的可信度均值為4.74,可信度最高。由此可見,微信接觸時間和態度的改變呈正相關關系,微信接觸時間越長越容易曝露在微信謠言中,越容易受到微信謠言的影響,對微信謠言的可信度就越高,甚至感覺不到微信謠言的存在。
2.2.2 中老年群體對微信信息類功能的需求給予微信謠言傳播的土壤
通過對“中老年群體常用的微信功能”進行測量,發現除社交類功能(40%)外,信息類功能(33%)也是中老年群體最常使用的微信功能,這反映了表層的社交類功能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上網需求,他們對于與生活相關的信息也有所渴望,但通過對“中老年群體是否具有質疑信息的意識”進行測量,發現只有24.63%表示會,51.49%表示沒有想過這個問題,23.88%表示不會,說明面對魚目混珠、無線邊界的數字內容,中老年群體普遍缺乏“把關”意識,往往會成為謠言、詐騙的主要攻擊對象。
2.2.3 中老年群體在微信謠言轉發和辨識上分別具有前喻和后喻特征
通過對“微信謠言轉發給誰”進行測量,40%轉發給子女,35%轉發給朋友(同事),親戚(20%),其他(10%)。在訪談中,中老年群體表示他們關注自身健康和子女成長,會經常將看起來可能對子女有幫助的消息轉發給子女,而這些信息的真實性通常未經驗證,他們認為多信點沒壞處,而且這一行為背后也暗含著想與子女交流的渴望。由此可見,后喻時代親代向子代傳授知識的前喻特征依然存在,只不過傳喻的載體成了微信。通過對“中老年群體識別微信謠言的方式”進行測量,43.5%向子女求助,28%問身邊的親戚朋友,17%等待謠言自澄清,12.5%其他方式,反映了微信謠言辨識時的后喻特征。
2.2.4 子女一方面愿意教,一方面硬著頭皮教
子女在收到中老年群體分享的謠言信息,往往呈現出三種態度,一種是引起對中老年群體謠言反哺的重視,主動為他們進行辨識教育(63%),第二種是已經對中老年群體轉發謠言的行為習以為常,無所謂發不發(23%),第三種是等待微信謠言的自澄清(24%)。在訪談中發現經過反哺教育后的中老年群體不會再相信同類謠言,但可能對于其他類型的謠言還是不能辨識,如此循環往復,子女產生厭倦心理,覺得反哺之路任重而道遠,要么隨他們去要么不情愿地教。而中老年群體也表示自己希望得到子女的幫助,但問了幾次后子女顯得不耐煩也就不敢問了(14%),一方面擔心子女對自己的厭煩,另一方面子女的反哺態度讓他們覺得自己是不是不行,喪失了信心;還有的下定決心拉下臉來向子女請教,但子女的反應讓他們覺得自己的權威被侵犯(22%),這些都讓他們無法擺脫浸潤在微信謠言中的現狀。
數字鴻溝的研究通常通過Access,Basic skills,Content,Desire 四個方面概括不同群體在新媒體接觸和使用方面的差異。因此,本研究在對微信使用的代際差異上,也嘗試從接觸、基本知識和技能、內容的理解、目的和動機4 個方面進行考察。
3.1.1 接觸
家庭中最先接觸微信的是年輕一代,他們對新事物有著敏銳的感知力并且能迅速掌握使用方式,中老年群體通過子女、同輩群體等人際傳播的方式獲知微信,首次接觸和使用微信通常也是在年輕一代的協助下完成。
3.1.2 基本知識和技能
年輕一代對新事物的接納能力和靈活的操作能力使他們能夠迅速地掌握使用新媒體的技能,他們在互聯網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上處于領先地位,而中老年群體對新知識、新技能的接受度遠不如年輕一代,甚至要向年輕一代不斷學習互聯網知識和技能。
3.1.3 內容的理解
不同代際在對新媒體文化的理解上也存在著差異,比如對網絡用語和微信表情的理解,網絡用語“呵呵”,中老年群體覺得就是微笑表示友好的意思,而在年輕人的青年文化中是帶有諷刺意味的嘲笑。
3.1.4 目的和動機
社交聯系和獲取信息皆是中老年群體和年輕一代使用微信的目的和動機,但中老年群體使用手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社交互動或者通過朋友圈文章獲取信息,基本不使用公眾號、小程序等功能,相較于年輕一代,他們對微信的使用較為單一。
親子代在微信使用上存在著明顯的代際差異,年輕一代確實具有更強的學習能力,能夠迅速掌握所需要的新媒體使用技能,中老年群體相較于他們存在劣勢,而這正是文化反哺存在的前提。
3.2.1 中老年群體的微信使用體現第一層新媒體文化反哺現象
根據調研結果發現,中老年群體在微信使用中文化反哺現象普遍。52%的中老年人反映微信的使用都是子女教會的,25%的中老年人反映微信的使用是同輩群體教會的,而這些同輩群體初次使用微信也多是由子女教授。
在微信內容的反哺上,子女教中老年群體使用的微信功能主要是社交類功能和支付類功能,例如發語音、發文字、視頻聊天以及添加他人好友等,或者微信轉賬、微信支付、發紅包和搶紅包等。反哺的內容以工具性的技能為主,而對知識層面的信息類功能,如閱讀公眾號、訂閱公眾號、轉發公眾號文章或轉發鏈接、搜索公眾號文章或內容等,中老年群體多是從同輩群體那里互相學習,或者向單位的年輕人學習。
3.2.2 微信謠言的辨識教育體現第二層新媒體文化反哺現象
從調研結果來看,中老年群體對微信的信息功能需求是其微信使用的主要需求之一,但面對信息的汪洋大海時,才開始在互聯網世界“蹣跚學步”的中老年群體剛剛學會如何使用微信,對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辨別出謠言可謂難于上青天,同時家庭感情和熟人交際圈維系是中老年群體網絡社交的主要動力,他們在社交平臺上接觸到自己感覺有用的東西,就會隨手轉發給子女和親人,通過微信與親朋好友建立情感連接,因此,面對網絡謠言帶來的網絡風險,一方面中老年深受微信謠言毒害,另一方面中老年也是微信謠言的傳播者,這就給予微信謠言傳播的土壤。
但調研數據和訪談顯示,2/3 的子女會在接收到父母的微信謠言之后,主動對父母進行知識層面的反哺(63%),子女會教授使用“謠言過濾器”等公眾號或搜索引擎檢驗信息,科普科學常識、文化知識等。而且子女向父母進行謠言辨析反哺教育之后,有59%的父母表示不會再信此類信息,有64%的子女也表示向父母進行謠言反哺教育之后有明顯的效果,父母識別謠言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目前防止中老年群體謠言受騙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依靠子代的反哺教育,因而子代需要重視中老年群體微信謠言辨識教育中的文化反哺現象及明確地認識到,面對時代的變化自己在家庭反哺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從無意識到有意識,把反哺教育作為一種責任去實行。
子代的生活被工作和上網占據,和親代中老年群體的交流時間被不斷地壓縮,親代只能通過微信與子代進行溝通交流,也只能以在微信上轉發一些“可能對孩子有一點幫助”、但未經驗證的信息的方式關懷子代。子代需要理解這樣的親代,增加與他們的溝通,在溝通中給予親代關懷自己的機會和信息的充分交流,這樣才能從源頭上減少謠言的傳播。
每個人都會老去,變老的過程是每個人都必須要經歷的,學習能力會下降、記憶會衰退,這都是無法避免的,因此,子代首先需要接納親代中老年群體衰老的事實,然后子代要鼓勵親代去學習新事物,同時耐心地幫助親代建立防范謠言的意識和教授防范方式,引導他們安全地進入互聯網世界。
互聯網信息海量,而且謠言類型多樣,子代需要對親代中老年群體進行持續性的反哺教育,提高他們對謠言的免疫力,幫助他們更好的融入數字生活中。而且前喻時代的父輩權威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后喻時代的文化反哺,子代與親代溝通時應盡量表達尊重,不能有所謂的“智力優越感”,不要讓親代覺得自己的權威被侵犯。
后喻時代中老年群體在微信使用和微信謠言辨識中都存在著文化反哺現象,而且子女對中老年群體的微信謠言辨識反哺教育是增強其免疫力的有效方式,因而,子代需要重視對親代中老年群體的互聯網知識反哺教育,在關心和理解他們的基礎上耐心的引導他們安全地進入互聯網世界,同時后喻時代只是以文化反哺為特征,前喻文化并沒有落幕,重塑親子關系,走向文化互哺不失為一個可以借鑒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