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沒有傳播就沒有科技創新
——論科技期刊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地位和作用

2020-11-28 23:32:33張朝軍
科技傳播 2020年5期
關鍵詞:科學科技

張朝軍,趙 霞,肖 英

2014 年6 月9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自己一直在思考:為什么從明末清初開始,我國科技漸漸落伍了。當時雖然有人對西學感興趣,也學了不少,卻并沒有讓這些知識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起什么作用,大多是坐而論道、禁中清談。1708 年,清朝政府組織傳教士們繪制中國地圖,后用10 年時間繪制了科學水平空前的《皇輿全覽圖》,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這樣一個重要成果長期被作為密件收藏內府,社會上根本看不見,沒有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什么作用。反倒是參加測繪的西方傳教士把資料帶回了西方整理發表,使西方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對我國地理的了解要超過中國人。這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呢?[1]

振聾發聵的提問已經過去5 年,再次回味這一提問,仍然感到這個問題值得科學界、科學傳播界、科技期刊界等各界持續深入研究的課題。據報道,《康熙皇輿全覽圖》繪成后,被藏進了內庫,一般百姓無緣目睹,只有省巡撫一級才能看到。直到上世紀20 年代左右,這幅圖的銅板才在沈陽故宮博物館被發現,重新印刷[2]。參與繪圖的法國傳教士把這份地圖帶到了歐洲,于是,中國境內的全圖反倒在歐洲通行開來,而非如在中國僅限于皇室高官才能一睹。在當時的歐洲,任何人都可以擁有地圖[3]。從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的韓昭慶教授等講述中,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我們不難發現,300 年前的地理研究成果很好、很重要,但問題的癥結是這一重要成果研發出來以后的200 年間在中國國內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而沒有發表,也沒有廣泛傳播;相反,在西方卻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推廣和應用。地圖在經濟、文化和軍事上的作用無需多言,盡管不能說一張地圖就導致了清朝的衰落,但是對科技的封鎖(名義上是保護)而不是傳播,無疑是阻礙了科技創新的繁榮和大發展。

在我們為一張地圖惋惜不已的時候,同樣注意到,現代自然科學雖然發源于西方,科技傳播的重要性也曾經沒有被充分得到挖掘。西方很多科學巨匠甚至也曾經一度只是重視創作,不重視傳播。出生于15 世紀中葉的列奧納多·達·芬奇,他的著名標簽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杰出畫家,其實達·芬奇還是科學家、發明家、數學家、解剖學家、建筑工程師、地質學家等等。2016 年09 月2 日,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曾經展出了達·芬奇60 幅有關科學研究的手稿。但是不為人知的是,他的大量手稿沒有在16 世紀公布于世,導致很多科學發現遲到了幾十年[4]。100 年后的德國哲學家、數學家、通才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也有大量科學手稿未能發表[5],成為科學界的損失。

發明專利作為技術傳播的重要載體,出現較早,現代意義上的專利法則是英國1624 年制訂的《壟斷法規》[6];1881 年,清朝授予鄭觀應上海機器織布局的機器工藝十年專利,這是中國第一份現代意義的專利;1898 年7 月12 日,清朝頒布第一部專利法規《振興工藝給獎章程》[7-8],比西方晚了274年。作為重要的科技傳播平臺和載體,期刊在17 世紀開始出現。1665 年初,世界上最早的科技期刊先后產生于法國的《學者雜志》和英國的《哲學匯刊》[9-11],當時是牛頓、萊布尼茨生活的時代,比達芬奇時代晚了一百年。但是比英國人傅蘭雅1876 年2 月(光緒二年正月)在中國創辦的《格致匯編》(The Chinese Scientific Magazine)[12-13]早了200 多年,而1915 年1 月在上海創刊發行的《科學》月刊則更晚。1709 年英國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權法《安娜法》[14]。又經過一個半世紀的發展,國內外科技期刊的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由于中國科技期刊的大發展是近40 年的事情,與西方的差距顯得更為明顯,我國科技期刊被SCI 收錄的數量不足英美的零頭,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大量的中國科技論文發表在國外科技期刊上,這無異于又回到中國科技成果在國外廣泛傳播、國內閉目塞聽的康熙時代。

回顧中外科學和科學傳播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看出,現代科技傳播的出現相對晚于現代科技,中國的科技期刊晚于西方。此外,我們不難看出,科學傳播曾長期未被看作是科技創新的必不可少的鏈條。的確,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科學作為興趣的衍生品,最初大多是貴族的專屬活動,很容易衍變為自娛自樂。如果科學成了馬克思所說的“自私自利的享樂”,那科技傳播最多也僅限于“坐而論道、禁中清談”[1],于科技創新和發展很難起到什么大的作用。最為可怕是,很多個別的小圈子,處于種種原因,往往不敢、不能、不樂于、無意于、不屑于發表其科技成果,導致科技創新擱淺。究其本質,筆者認為,仍然是對科技傳播在科技創新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的認識淡薄或者是不到位。

在目前的發展階段下,我國科學家的聰明才智、科技投入和產出總體上是成比例的,我國在SCI 數據庫的科技論文數量持續保持世界第二、總體質量較好[15],但是科技期刊的發展出現了嚴重滯后和扭曲,這與科技進步的發展速度極不相稱。大量的科技成果發表在國外期刊上、國內學者需要克服資金和語言兩重障礙才能看到論文內容,從科技傳播的現狀和未來可能帶來的后果將會與康熙時代驚人類似。

筆者認為,當前我國科技創新的主要瓶頸就是科技傳播不暢,突出表現為科技期刊的發展滯后問題。因此,深入分析科技期刊在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地位和作用十分必要,持續探索新時代中國科技傳播的路徑和跨越式發展曲線,攻關中國科技期刊發展的卡脖子工程,尋求多種攻克封鎖的突破口和可行性方案,直至轉入科技傳播特別是科技期刊引領我國科技創新的良性軌道。本文就相關問題進行探討,以期為科技界、科技傳播界和科技期刊界的決策者、專家、學者在決策制定過程中和研究提供參考借鑒。

1 科技傳播在科技創新體系中的重要性

1.1 沒有傳播就沒有創新

盡管現代科技出現的時間很長,但是創新理論則是在20 世紀初才逐漸成型。一般說來,科學與技術分屬不同的兩個創新體系。關于技術創新,1912 年,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首次提出,“創新是發明的第一次商業化應用”[16]。盡管對熊彼特的概念,學術界也有不同看法,但是這一概念經過上百年的討論和應用,已經被世界公認。從技術創新的理念上,可以看出,與很多人認為的只要是發明就可以稱為創新的通俗觀念有所不同,熊彼特強調了第一次商業化應用,究其本質,除了商業化以外,就是是否應用、也即傳播,是否能夠公開傳播。

科學創新有所不同,科學創新不一定與商業化應用發生必然的聯系,其要件就是傳播[17];因此,筆者認為,科學發現只有得到有效的公開傳播,才能成為創新;換言之,創新是科學發現的第一次有效公開傳播。也就是說,只是有科學發現還是不夠的,只是用于自娛自樂和禁中清談的科學發現不能稱為實質的創新,只有公開傳播才能稱為創新??梢姡瑹o論從科學還是技術層面,沒有傳播都不能稱為創新,這一點對于科學發現尤甚。沒有得到傳播的科學成果對社會產生的作用只能是潛在的、微乎其微的或是無成就的。這正是達芬奇被后人公認為杰出的畫家,少有人提及其科技方面的成就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個方面,我們也要認識到,傳播平臺和載體盡管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擴大,但其數量和規??偸怯邢藓拖鄬潭ǖ摹.斀裆鐣绻茖W傳播的速度和效率不足,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偽科學就會成為占據傳播平臺,大量的娛樂性報道就會充斥各個媒體。從這個角度上講,如果科學新成果和新發現不能得到有效傳播,不但影響到科學創新,同時也助長了非科學的傳播泛濫,這無疑對科技創新乃至于經濟發展都是不利的。

從目前的傳播載體來看,科學發現的傳播方式有科技期刊、網絡、電視、報紙、自媒體、學術報告會等等。從可追溯的情況來看,科技期刊由于發展時間長,規范和數據庫檢索體系最為完備,長期以來作為科技傳播最為主要的載體和平臺。

1.2 科學傳播共同體與科技創新體系

1997 年12 月,中國科學院撰寫了《迎接知識經濟時代,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報告[18],受到了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該報告提出了面向知識經濟時代的國家創新體系,具體包括知識創新系統、技術創新系統、知識傳播系統和知識應用系統。目前,我國科技創新體系的構成主要有部分: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組成要素主要是:創新主體、創新基礎設施、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外界互動等。前后對比,不難發現,科技傳播曾經被學術界重視,但是近20 年間,并未把科技傳播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國家創新體系的中長期規劃。筆者認為,其深層次原因,仍然是科技傳播并未深入人心,其重要性只是停留在學術界而沒有得到全面認同。這從一個側面說明,科技傳播概念本身就沒有得到充分的傳播。如果我們想到曾經的康乾盛世會因為科技傳播不暢導致清朝的衰亡,相信沒有人會低估科技傳播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的重要性。

為了更好地體現科學傳播的重要性,筆者曾提出“科學傳播共同體”的概念[17],與大家熟知的“科學共同體”相呼應。提出這一概念的目的,是激發我國科學界和科技傳播界對科學傳播的重視,盡快把科學傳播體現到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組成當中,得到政策層面的支持、宣傳力度的加強和人才成長的扶持。分析認為,科技創新、科技傳播和應用、管理決策是科技創新體系的3 大主要組成部分,在當前的形勢下,甚至可以把科技傳播和應用放在科技創新體系中頭等重要的位置,因為科技傳播不暢已經成為阻礙我國科技創新最大的瓶頸、攔路虎和絆腳石。筆者認為,需要圍繞“科學傳播共同體”開展研究,尤其是可以首先把鏈接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之間橋梁的科技期刊作為突破口,大力提升相關部門和人才的地位,提供發展空間,激發科技傳播人才的智慧潛能,才能全面攻克這一難關。

2 科技期刊在科學傳播共同體中的地位和作用

2.1 科技期刊的科學傳播主體地位

科技期刊出現長達350 余年,在中國也有100余年的歷史,是科技成果最為權威的傳播平臺和渠道,具有完備的科技傳播體系。盡管科技書籍也是科技知識傳播的重要載體,但是由于書籍寫作和出版的時間更長,從時效性上來說,科技期刊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并在幾百年間長期處于科學傳播的主導地位。

在科學傳播共同體中,科技期刊、專利系統和公眾理解科學(科普)等多個分支,其中科技期刊與科學共同體聯系最為緊密,對科技創新的推動作用也最為巨大。科技期刊自成體系,從組稿約稿、審稿、編輯、到出版發行和傳播,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傳播鏈,成為科學傳播共同體最為重要的分支。在這一科學傳播鏈當中,科技期刊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期刊去發表論文方向的傾向性對科學界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或加速創新,或扼殺創新??萍计诳c學術界始終保持密切聯系,無論是編委會的專家還是審稿專家都是學術前沿的主力軍,而作者本身就是本學科的專家學者。以科技期刊為主體的科學傳播共同體,與科學共同體有著交疊的成分,二者是互相交融的,這恰恰說明傳播是科技創新的關鍵構件。

2.2 中國科技期刊對科技創新的促進和品牌期刊的引領作用

如果新的科學發現只是作為科研報告存在,沒有形成論文發表在科技期刊上,意味著沒有公開發表,未能實現有效傳播。在學術界被認為無法獲得首發權,因為科研報告對學術界的檢索構成了障礙,無法讓專家學者獲取。這樣就影響到科研成果的評估,降低科學家對科技進步的貢獻,反過來也就影響了科學家的收益。顯然,對成果和學者評估的方式是與鼓勵傳播一脈相承的。如果科學家沒有在期刊上發表科技論文得動力,必然影響到科學發現的迅速傳播,進而使科技創新受到傷害,人才評估和生產力轉化都會受到阻礙。

科技期刊不僅僅是發表論文,由期刊編委會、作者、專家學者和審稿人、編輯、讀者等構成的科技期刊傳播體系,實際上在大量稿件的編審出版過程中存在多次反復的溝通交流,海量信息的傳遞和專家學者間思想的碰撞,都潛移默化地促進科技的進步和升級,盡管也有少量被扼殺的概率。

隨著網絡信息化的發展,溝通交流的快捷程度和速度大幅度提高,科技論文的投稿和發表過程,已經成為科技人才成才不可或缺的途徑。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從研究生開始,就需要接受撰寫論文方面的嚴格訓練,隨著學位的提高和研發經驗的積累,不斷打造科學創造能力的升級版。期間科學傳播和交流并存,在培養人才的同時,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科技創新。

科技期刊和科技論文之間的關系,可以比喻成“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科技期刊就是鐵打的營盤。由于科技論文始終是新的,從讀者的角度無法在未閱讀全文的情況下判斷一篇論文的價值,如果不是本領域的專家讀完論文大多也難以準確評估論文價值。而人的時間是有限的,選擇哪些論文作為重點閱讀對象,就成為一道難題。在這種情況下,持續發表優秀論文的權威或品牌學術期刊自然就得到青睞,其傳播力和影響力相應更大,最終衍生出的創新潛能也更為巨大??梢姡放瓶萍计诳厝粚萍紕撔庐a生巨大影響,發表什么領域的論文,同類型論文的取舍等等,其引領作用更是不可低估。

2.3 中國科技期刊在科學傳播共同體中的獨特性

科技期刊的初衷就是科學家為其科技成果的傳播搭建傳播平臺,長期以來都是科學家辦刊模式,科技期刊是科學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科技期刊相對于西方而言,出現的時間較短,辦刊模式與其也有所差異,科技期刊作為相對獨立的機構,長期處于為科學家服務的角色,科學家在期刊活動中的參與程度差別很大。究竟是專家辦刊好還是編輯部或出版社辦刊好,在我國曾經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筆者認為,過去有不同看法非常正常,畢竟現代自然科學來自西方,和西方辦刊模式不同,又沒有特別的理由,確實會有走偏的顧慮。

改革開放40 年來,我國的科技期刊在科學傳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與期刊相對獨立辦刊也是分不開的,經過長期發展,實際上已經自然形成了以科技期刊為主體的科學傳播共同體,這本身也是我國科技界的特色和獨特性。而西方的科技期刊大多屬于科學共同體范疇,獨立性不是很強,互溶性更明顯,其科學傳播領域的主體是公眾理解科學,也即科普,這與我國有較大的差別。

3 科技期刊的發展對策和展望

3.1 科技期刊發展遲緩的深層次風險

近年來期刊界注意到中國優秀科技論文外流,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緩慢、國際影響力進步遲緩。對于科學家而言,在國外期刊上發布科研成果和發表論文,對于奪取論文首發權和學術話語權方面,是有利的;但是隨著在國外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日益增多,目前論文數量占比已經接近我國科技論文的半數,而且很多在國外發表的論文質量較高。目前多數學者認為這會影響到我國科技期刊的質量和發展;實際上,這種狀況和康熙時代地圖的情況類似,清朝是主動限制查閱,現在是由于語言、收費和版權限制,但是結果都會制約我國科學家研發的科技成果在我國的傳播和生產力轉化,如果說沒有得到有效傳播就沒有創新的話,那么久意味著這批科研成果在中國沒有形成創新,最終必然會嚴重削弱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相應地,經濟發展的后勁和動力就會嚴重不足,投入和產出之間不能形成良性循環,投入必然難以為繼,這樣的趨勢帶來的后果不可想象。

打造可持續的科技創新體系,必須打造強大的科技傳播平臺,對于科技傳播平臺而言最關鍵的就是打造一批強大的科技期刊。我們應該看到,中國科技期刊被SCI 數據庫收錄的數量比例僅僅10%,不到美國科技期刊數量的10%,更重要的是,我國科技期刊每年被SCI 新收錄的期刊數量只有10 多種,個別年份不到10 種,增長率只有7%左右[19],按照這個速度,2035 年我國科技期刊進入世界科技期刊第一方陣的可能性非常小。如果不能進入第一方陣,那么我國科技創新的步伐可能在未來15年內就會延緩,和西方的差距不是縮小,而是擴大;因此,我們必須積極尋求發展對策,應對這種態勢的不斷惡化。

3.2 發展對策及展望

首先,筆者認為,我國不能走西方的老路。在目前的情況下,不能為了發展科技期刊,沿襲西方的辦刊模式,把期刊交給百忙中的科學家,這樣反而不利于期刊發展,而且很多科學家對辦刊規律還不熟悉。相反,需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加強科技期刊辦刊隊伍建設,鼓勵科技傳播,提升科技期刊和編輯隊伍的地位,解決編輯出版人才的晉升通道,打開其發展空間,激發科技傳播隊伍主力軍的潛能,讓科技傳播成為當下的風尚和前沿。由于企業的科技期刊與產業部門最為接近,可以以此為突破口,形成示范期刊,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的科技傳播和交流平臺,讓企業的科技期刊為企業的科技創新發揮更大的力量。

其次,加強科技期刊和大眾媒體的融合。關于媒體融合的問題,國內很多期刊界人士都有很多的分析;筆者認為,盡管科學傳播的主體平臺是科技期刊,但是科技傳播另外一個分支就是公眾理解科學(科普),科學家本身也是社會人,很多信息也來源于常規的大眾媒體,因此,加大大眾媒體和科技期刊的融合和對接十分重要。當然,相當一部分期刊界專家認為,期刊編輯部自己打造各種媒體類型,這當然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但是,目前的大眾媒體已經很多,有效激發大眾媒體傳播科技創新的成果,用公眾能夠理解的方式傳遞科技期刊發表的科研論文,這不僅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廣泛傳播,也有助于削弱偽科學的生存空間。事實上,西方很多知名的學術期刊,對于有一定社會影響潛力的科研成果,均有大眾媒體參與傳播,這無疑對民眾的科學素養和習慣養成有重要推動作用。

另外,當前需要深入研究中國科技期刊的中英文辦刊前景以及SCI 數據庫收錄問題。目前,中文科技期刊趨弱,英文期刊給國內學者也造成了語言障礙,SCI 收錄速度太慢、對中文期刊更是很少收錄。這3 個問題之間有交互性,可以通盤考慮。當前我國很多科技期刊編輯部都是很小的部門,有的甚至連科級單位都不是,力量極其弱小,辦刊已經疲于應付,很難談到去爭取被國際頂級數據庫收錄,而且很多連申請程序都不知道。目前我國科技期刊申請收錄還處于單打獨斗的階段,不能形成集團優勢,需要從國家層面與其進行談判,對收錄的條件進行重新界定,并設立專門的機構辦理相關程序。從國際知名期刊的子刊短期內就能被SCI 收錄來看,美國科技信息研究所還是內外有別,相信經過努力能夠獲得與科技大國匹配的結果。對于中文期刊來說,由于考評機制還沒有完全扭轉,而且涉及到國際學術話語權的問題,簡單地讓作者發表中文論文,不是長久之計,相反,可以遴選出優秀的論文全文由作者翻譯成英文,取得國際知名數據庫的收錄,這樣可以相得益彰。而國內創辦的英文期刊,則有必要選擇優秀的論文翻譯成中文,無需發行紙質版,直接進入CNKI 數據庫??傊瞄_放的思考解決問題,會產生更大的效果。

科技期刊作為科技新成果的傳播載體,其出現是與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相關的。隨著網絡電子信息傳播平臺的出現,科技期刊非但不能簡單地固守原有的陣地,而是積極引入新的傳播載體。目前,國內外很多科技期刊都引入了電子期刊、iPad 版和手機版,有的期刊已經取消了大部分紙質期刊。此外,開放獲取期刊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目前歐美一些期刊出版集團對此還有不同認識。我國科技期刊有必要對這一新興的出版方式給予高度重視,筆者認為,OA 期刊很有可能成為我國科技期刊避開SCI 數據庫問題、獲得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

4 結語

5 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提到清朝康熙時代的《皇輿全覽圖》,給我們很多的警示和啟示。無論多么精彩的科研成果,如果封存起來不能得到有效傳播,最終都不能成為創新和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當前,我們科技期刊的發展面臨著和歷史類似的局面,西方的封鎖和限制使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變得艱難。充分認識到這一狀況將會帶來的負面作用,對于重新審視科學傳播特別是科技期刊發展的重要性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讓科學界和公眾都認識到沒有傳播就沒有創新,將會大幅度改善科技創新的軟環境,為科技創新創造更加理想的環境??萍计诳鳛橹匾目萍紓鞑ブ黧w,需要從政策層面提升科技期刊的地位,給予科技期刊人才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以激發潛能。突破西方對我國科技傳播的封鎖,需要從多層面深入研究對策,多角度發力,并探索網信時代的傳播新模式,最終實現我國科技傳播的跨越式發展,使科技期刊發揮引領中國乃至世界科技創新的作用。

猜你喜歡
科學科技
筆中“黑科技”
點擊科學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小小藝術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科技助我來看云
科技在線
科學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科學拔牙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a亚洲视频|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四虎永久在线| 国产成人一二三|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蜜臀|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亚洲日韩高清无码|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专干老肥熟女视频网站|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韩国产高清无码| 99国产在线视频|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99在线免费播放|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亚洲中文在线视频|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亚洲不卡无码av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欧美|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无码|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亚洲| 国产精品手机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久黄色片| 久久毛片网| 国产91在线|日本|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一级毛片免费的|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国产99视频在线| 欧美国产另类| 青青国产成人免费精品视频|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91精品网站| 色婷婷亚洲综合五月|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六月婷婷综合|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欧美国产三级| 久久一级电影|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 天天色综合4|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999| 欧类av怡春院|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国产第一页亚洲| 操国产美女|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二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99re视频在线|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色成人综合| 一级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无码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播放搜索| 欧亚日韩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