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斌
(張掖市甘州區紅沙窩林場,甘肅 張掖 734000)
實踐證明,生態環境的大力改善,不僅對防止水土流失、減少洪澇災害、保護人民居住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促進了畜牧業發展,實現了林下經濟產業的繁榮。河道沿岸防護林造林,起到減少風速的效果,也可以加固河堤。因此進一步做好造林事業,鞏固成效,為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豐收打下了堅實基礎。本文通過甘州區黑河沿岸防護林Ⅰ、Ⅱ、Ⅲ期工程實施對造林技術進行了探究。對確保甘州區生態安全和沿河護岸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甘州區黑河沿岸防護林造林分為3個部分:①黑河甘州城區段防護林-Ⅰ區4275畝[1];②蘭新高鐵石崗墩灘段防護林1400畝、黑河生態新城環城防護林1877畝、黑河烏江謝家灣段防護林224畝、甘州區西出城口防護林145畝;③黑河甘州城區段防護林-Ⅱ區5079畝[2]。工程計劃造林開挖砂石方37.44萬m3,回填土方62.4萬m3;計劃栽植各類苗木107.3333萬株,其中喬木11.3333萬株,灌木96萬株;同時配套灌溉設施,泵站管理房1座100 m2,畜水池1座,閥門井90座,排水井39座,鋪設PVC-m管材86.94 km,安裝給水栓6136個。
甘州區地處大陸內部,屬于干旱荒漠自然景觀地帶。全區土地總面積4240 km2,其中14.4%為山區,51.1%為川區,34.5%為荒漠區。由于地形地貌復雜多樣性因此區境內分布有綠洲灌淤土、潮土、風沙土、灰棕漠土、栗鈣土、灰鈣土、草甸土、鹽土、亞高山草甸土、灰褐土10類。豐厚的土壤資源為造林建設提供了基礎條件。
甘州區內氣候屬明顯的大陸性荒漠氣候,其顯著特點是:①降水稀少而集中,蒸發強烈。全區年平均降水量僅129 mm,而蒸發最高達2047 mm,干旱指數高達10.3;大氣干燥度為4.9。②日照充足,溫差大,盛行西北風。③具有明顯的垂直地帶性。南部山區寒冷,相對平原地區比較濕潤,降水量隨地勢的升高而增加,每升高100 m降水量增加12.56 mm。年降水在地區分布上,由北向南隨海拔的增高而遞增,由于氣候條件惡劣,因此容易形成大風、沙塵暴、干熱、霜凍、初春低溫等情況。這對于造林苗木的生長極為不利。
全區境內有黑河、酥油口河、大野口河、大磁窯河、山丹河五條內陸河流和26條季節性小溝河,均為黑河水系。年徑流量24.6×108m3,流域面積3760 km2。全區可利用地表水16.3×108m3,地下水8.8×108m3,扣除地下水重復量,可利用水資源總量為16.63×108m3。水資源豐富為造林苗木生長提供了便利條件。
落葉喬木類選擇新疆楊、垂柳、刺槐;灌木類選擇沙棗、紅柳、紫穗槐、檸條。苗木規格及初植密度:新疆楊、垂柳、刺槐胸徑3 cm,初植密度2 m×2 m、3 m×2 m,110~167 株/畝。沙棗、紅柳、紫穗槐、檸條兩年生苗木,高度大于80 cm。初植密度0.6×0.6 m[3],220株/畝。
4.2.1 栽植前準備
(1)打點放線:應嚴格遵循作業設計的樹種配置方法、栽植密度做到點位準確。
(2)挖穴:嚴格按標定的位置、規格挖掘樹穴[4]。樹穴的規格:闊葉喬木樹穴規格為0.5 m×0.5 m×0.5 m,花灌木樹穴規格為0.4 m×0.4 m×0.4 m。挖樹穴時,注意要口底一致不能上大下小,樹穴達到規定深度后,再向下翻松約20 cm深,為根系生長創造條件。穴心位于定點中心便于栽植時整齊劃一。
(3)選苗:苗木嚴格按照作業設計規定的要求選擇,所選的苗木要達到國家標準GB7908—1999,GB6000—1999,GB601—85,推薦性標準LY1000—91以及甘肅省地方標準DB62/T548—1998《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分級》規定的苗木標準[5]。
(4)苗木處理:①地上部分處理。萌芽能力強的闊葉樹種和灌木,要進行截干處理;針葉苗木采用藥劑或抗蒸騰劑進行葉面噴灑處理。②根系處理。對于受傷的根系、發育不正常的偏根、短截過長主根和側根,可進行適當地修剪;對不帶土球的裸根苗,在栽植前進行泥漿蘸根處理;項目實施區域為半干旱地區,造林時可施用生根粉、保水劑等材料。
4.2.2 栽植方法
(1)苗木栽植埋深。①裸根苗其根莖(原土痕)處低于地面3~5 cm。②帶土球苗木、灌木根徑部略低于地面2~3 cm。
(2)帶土球苗栽植方法。①帶土球苗木吊放樹穴時,應選擇樹冠最佳面為主要欣賞方向,必須一次性妥善放置到樹穴內,將苗扶正。如需要轉動時。須使土球略傾斜后,慢慢旋轉,切勿強拉硬扯造成土球破損。②帶土球苗栽植前,應先將表土(營養土)填入靠近土球部分,當填土20~30 cm時應踏實一次,大型土塊要敲碎,將細土分層填入逐層腳踏或用鍬把土夯實[6],注意不要損傷根或土球。③栽植后應將捆繞樹冠的草繩解開,使枝條舒展。
(3)裸根苗栽植方法。裸根苗栽植前必須將根系包裝物全部清除,嚴格按照“三埋兩踩一提苗”的技術要求操作,即:苗木放入栽植穴后,覆一半土,將苗木輕輕提一提讓根系舒張后將覆土踩實;二次覆土到苗木根莖以上2~3 cm處將覆土踩實;坐根水滲完后,三次覆土2~3 cm不踩實,防止覆土表土開裂保持土壤墑情。
4.2.3 補植
造林第二年后,造林成活率低于70%的要進行補植造林。剛栽植苗木,前幾次澆水后,應及時檢查樹苗是否歪斜,發現后應及時扶正,并用細土將堰內縫隙填嚴,將苗木固定好。5月份光照強烈時要對需要遮陰的苗木搭建遮陰網。
4.2.4 追肥
苗木成活后生長期要適時追肥,追肥季節一般選擇在夏季,地被植物結合生長狀況追施氮肥2~3次,每次10~20 kg/畝,喬木一般35 g/株,灌木20 g/株。
4.2.5 修剪
落葉喬木春、秋季各修剪一次,夏季抹芽兩次,要將其樹冠修剪整齊一致,定桿高度一致,發現枯、死和有病蟲害的枝條時必須及時剪去,保持主干完整,形體優美,枝條方向合理。常綠樹若出現損壞或生長不正常需要修剪時,應保留頂梢并逐步培養成形。花灌木根據其冠幅進行修剪。綠籬和色塊和花壇要根據設計要求進行修剪整理,做到高度一致,線條整齊,圖案清晰。
4.2.6 松土及除草
松土可以有效防止土壤結塊,起到透氣和疏松土壤的作用,這樣造林后的樹木能夠充分吸收外界空氣和陽光,吸收充足的水分和養料,才能促進樹木根系發達,迅速生長起來。在松土的過程中還可以發現樹木根部的壞死狀況以及樹木的病變、鼠害程度,從而采取相應措施進行防治。同樣除草也可以起到松土的作用,通過除草,減少雜草與樹木對肥料的爭奪。而且還可以起到美化防護林的作用。在除草過程中按照防護林片區劃分進行人工除草,因為人工除草可以防止破壞樹木根系的作用。
4.2.7 越冬管理
防護林造林起初苗木比較矮小,對于甘州區黑河惡劣的氣候條件,在越冬時必須進行防凍管理。通過對矮小苗木的草簾包裹包扎或者用塑料薄膜進行包裹從而起到防凍作用。
有害生物對樹苗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視的,如吉丁蟲、天牛及幼蟲,可以不斷啃食幼苗和成年樹苗的葉子,使得樹木慢慢變得枯萎死去。而且這些害蟲的繁殖能力強危害大,因此必須重視對這些害蟲的防治。一旦發現這些蟲害應采取隔離的辦法和化學殺蟲的方法進行處理。對于已經蠶食的壞死的樹木必須砍掉移除然后進行焚燒,這樣才能徹底殺死害蟲以及幼蟲。通過噴灑殺蟲劑也可以殺死害蟲,但是噴灑殺蟲劑和定期觀察必須結合起來。起到早發現早防止,以減輕害蟲對樹木的破壞。
對于老鼠和野兔以及獸害,可以采取設置隔離帶、紗網進行隔離,避免鼠兔獸害進入防護林區。這是對于地面進行的防護。但是各類鼠害也可以通過地下進入防護林去,為此必須著力排查、監測,一旦發現鼠害獸害,那么應開挖深溝渠切斷地下來往通道,從而起到防治的作用。
在綜合管護措施中,最主要的是做好防火,避免防護林因火災發生大規模燃燒破壞。為此須做好以下方面:一是防護林帶設置防火安全警示牌,禁止閑雜人員和旅游人員入內,禁止攜帶打火機和吸煙行為,以免引起火災[7]。火災是防護林最大的威脅。一旦發生火災起初是不容易發現的,燃燒起來后便形成較大規模的火勢。對消防人員造成傷害。二是預防雷電引發的火災。在防護林巡查過程中對于枯死的樹木必須及時砍伐清理,以免雷電造成火災。
做好甘州區黑河沿岸防護林造林工程,首先堅持因地制宜原則,對黑河沿岸防護林進行規劃,選擇適合當地氣候、土壤、水資源的樹苗,從選苗栽培補植,再到施肥修剪護林等整個過程必須認真對待。特別是對苗木的管理,這是保證造林成活率的重要條件。此外做好苗木病蟲害防治,根據苗木病蟲害發生的特點進行防治,提高防護林造林成活率,達到防護林造林目的[8],以提升甘州區黑河沿岸防護林生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