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明禮,黃 平,徐鐵軍,史國利,趙亞洲,郭鳳才,王桂華
(1.內蒙古敖漢旗林業和草原局,內蒙古 敖漢 024300;2.內蒙古敖漢旗三義井林場,內蒙古 敖漢 024300;3.內蒙古敖漢旗新惠鎮人民政府,內蒙古 敖漢 024300;4.內蒙古敖漢旗木頭營子鄉人民政府,內蒙古 敖漢 024300;5.內蒙古敖漢旗惠州街道辦事處,內蒙古 敖漢 024300)
內蒙古敖漢旗沙化土地面積大、分布范圍廣,風沙危害嚴重。敖漢地區土地沙化嚴重,造成植被恢復難度大,森林質量差、效能低,嚴重影響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經濟發展。
一是推廣沙區植被恢復技術,解決沙區土地沙化嚴重、沙化土地植被恢復難度大等問題;二是推廣與示范沙區經濟林高效經營豐產技術,解決沙區現有經濟林生長緩慢、低產低效、林分經營粗放等集約經營問題。
針對沙區的氣候類型和立地條件,篩選適合沙區生長的優良沙生樹種樟子松和新疆楊,采用混交方式,建立沙區防護林帶。解決造林模式單一,林相單一,氣候干旱,病蟲害多發,造成林分退化甚至死亡問題。
樟子松、新疆楊植被恢復造林模式:樟子松與新疆楊進行塊狀混交,混交比例為7∶1,楊樹作為防護林帶,在網格內栽植樟子松,形成“帶、網、片”狀的防風固沙林。
2.1.1 整地
機械平整土地,土地深翻(深翻25 cm以上);采用機械開溝栽植(開溝規格為上口寬80 cm,深30 cm);
2.1.2 選苗
苗木選用優質的新疆楊,苗高≥2.5 m,胸徑≥2 cm,樟子松為4年生以上容器苗,苗高≥1 m;
2.1.3 栽植方法
(1)新疆楊栽植方法,將新疆楊全株浸泡48 h,根系沾漿(生根粉配置)后座水適度深栽; 栽植坑規格為50 cm×50 cm×50 cm,將苗木直立坑中,填土到1/2處,提苗舒根澆水,每株澆水50 kg,沉實后再用濕土填滿坑后踩實;根據苗木高度培30 cm的抗旱堆;造林株行距為2 m×4 m,1260株/hm2,林帶寬16 m。
(2)樟子松栽植方法,樟子松采用隨起苗隨運輸隨栽植方法,栽植時采用座水栽植; 栽植坑規格為40 cm×40 cm×40 cm,先將苗木容器袋去掉并將其直立坑中,四周用濕土回填,每株澆水50 kg,沉實后再用濕土填滿坑并踩實;造林株行距為3 m×3 m,1110株/hm2。
(3)樟子松新疆楊栽植成活率≥90%。
2.1.4 澆水
每年澆水3次,栽植澆水1次,6~7月份補水一次,8~9月份補水一次。
2.1.5 撫育管理
人工株間除草每年兩次,每年6月份和7月份各一次,寬度1.5 m,每側距樹75 cm。
2.1.6 林地管護
與護林員簽訂護林、防火、病蟲害防治合同,明確責、權、利;病蟲害防治要以人工防治、生物防治為主,以化學防治為輔。
文冠果是敖漢地區退化防護林改造主要樹種,該樹種根系發達能夠充分吸收土壤深層的水分和養分,特別耐干旱、耐瘠薄,是適合干旱、半干旱地區造林的優良樹種,文冠果也是一種經濟價值很高的木本油料原料林樹種。營造樟子松文冠果混交示范林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在達到防風固沙效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林分產出和經濟效益,實現林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增加農民收入,且可為同類地區推廣實施該類型模式治沙造林提供示范。
文冠果樟子松混造林模式:文冠果與樟子松進行塊狀混交,混交比例為7∶1。樟子松作為防護林帶,在網格內栽植文冠果,形成“帶、網、片”狀的防風固沙林。樟子松選用4年生以上容器苗,苗高≥1 m,造林株行距為3 m×3 m;文冠果選苗高≥1.2 m,地徑≥0.8 cm,造林株行距為2 m×3 m。文冠果和樟子松成活率達95%。
2.2.1 整地
機械平整土地,土地深翻(深翻25 cm以上);采用機械開溝栽植(開溝規格為上口寬80 cm,深30 cm)。
2.2.2 選苗
苗木選用優質樟子松4年生以上容器苗,苗高≥1 m,文冠果苗,苗高≥1.2 m,地徑≥0.8 cm。
2.2.3 栽植方法
(1)樟子松栽植方法,樟子松采用隨起苗隨運輸隨栽植方法,栽植時采用座水栽植; 栽植坑規格為40 cm×40 cm×40 cm,先將苗木容器袋去掉并將其直立坑中,四周用濕土回填,每株澆水50 kg,沉實后再用濕土填滿坑并踩實;造林株行距為3 m×3 m,1110株/hm2。
(2)文冠果栽植方法,文冠果栽植坑規格為40 cm×40 cm×40 cm,將苗木直立坑中,填土到1/2處,提苗舒根澆水,每株澆水50 kg,沉實后再用濕土填滿坑踩實;根據苗木高度培10 cm的抗旱堆;造林株行距為2 m×3 m,111株/畝,1665株/hm2;5月份進行文冠果壟覆膜,上節水設施。
(3)文冠果樟子松栽植成活率≥90%。
2.2.4 澆水
每年澆水3次,栽植澆水1次,6~7月份補水一次,8~9月份補水一次。
2.2.5 撫育管理
人工行間除草每年兩次,6月份和7月份各一次。
2.2.6 林地管護
與護林員簽訂護林、防火、病蟲害防治合同,明確責、權、利;病蟲害防治要以人工防治、生物防治為主,以化學防治為輔。
楊樹“兩行一帶”方式造林,就是采用大小壟配置的一種造林方式。其主要目的是在不減少單位面積內造林株樹的基礎上,改變樹木的配置形式,利用邊行優勢效應,充分利用光、熱、水、肥條件,促進林木生長,縮短采伐周期,增大林木生長量,提高土地綜合利用率和產出率,找到一種適合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營造楊樹用材林的新技術,避免形成低產低效林分。
2.3.1 選地
造林地選擇土層深厚,適合楊樹生長的沙地或淡栗鈣土地,地勢起伏較小的采伐跡地或沙荒地。
2.3.2 樹種及苗木
造林樹種選用適合本地區生長的赤峰34號或赤峰36號楊樹為主要栽植品種,苗木使用一年生一級扦插或者自用扦插苗,苗高2.0 m、地徑在1.2 cm以上。
2.3.3 配置方式
株行帶距2 m×5 m×10 m,此配置使林間疏透度在保證畝株數的基礎上最佳,樹木生長量最大。
2.3.4 造林
全部采用大犁開溝整地或人工大坑整地,深在40 cm以上,并嚴格按照旱作楊樹速生林營造要求進行栽植,成活率和保存率達98%。
2.3.5 中耕撫育
造林后2~8年內采用深耕-中耕-淺耕撫育方法進行撫育,撫育深度在40-25-15 cm,同時在10 m的大壟行間進行林糧、林草間作,以耕代撫。
此項成果有效地解決了干旱、半干旱地區大面積營造楊樹用材林、防護林生長速度緩慢,易于形成低產低效林的問題,實現了對造林密度和配置方式的一項重大技術改革。
根據沙區立地條件類型、自然狀況,選擇適應性強、抗性強的楊樹、樟子松為主栽樹種。
2.4.1 造林典型設計
(1)造林地土壤條件:沙質荒地,土層厚度100 cm。
(2)造林模式:項目建設模式為2行楊樹2行樟子松;株行距楊樹為2 m×5 m,樟子松為2 m×5 m;每畝造林66株。
2.4.2 造林技術方法
(1)整地方法:①造林地塊使用機械深翻23 cm以上;②在深翻造林地塊上進行機械開溝,規格為上口寬110 cm,深40 cm。
(2)苗木處理:①起苗前灌足底水,起出苗木用濕土培根保濕,苗木假植后澆足水,運輸時蘸泥漿、打包、封車、保濕,造林前苗木全株浸泡48 h。苗木運到造林地后濕土培根假植,隨栽隨取。 ②楊樹苗木在栽植前進行截干及修剪根系,截干高度在180~200 cm,剪根系主側根保證25 cm。
(3)栽植:①楊樹栽植坑規格60 cm×60 cm×60 cm,將苗直立坑中,填土到1/2處,提苗舒根澆水,每株澆水30 kg或大水澆灌,沉實后再用濕土填滿坑后踩實,上培15 cm抗旱堆;②樟子松栽植坑規格40 cm×40 cm×40 cm,將容器苗帶土坨去容器袋后直立苗坑中,四周用濕土回填與土坨上部相平或超出5 cm時,每株澆水30 kg,沉實后再用濕土填滿坑后踩實,然后埋抗旱堆至第一層針葉。楊樹和樟子松造林成活率達95%。
2.4.3 撫育管理
撫育管理3年,每年行間中耕一次,行間種植牧草或矮棵農作物。每年人工株間除草兩次,寬度1.5 m,每側距樹75 cm,除草時間6、7月份各一次。栽植后一年補澆水兩次,6~7月份補水一次,每株澆水30 kg;8~9月份補水一次每株每次澆水30 kg;及時做好病蟲害防治和管護工作。
山杏是敖漢地區鄉土樹種,也是營造防風固沙林的先鋒樹種之一。大扁杏的花期相對比山杏較晚,受早春寒凍影響較輕,山杏改接大扁杏后,林分生長狀況及產出效益均表現良好。通過推廣應用山杏改接大扁杏技術,有效改善沙地山杏林分結實率低及經濟效益低等現狀,為同類地區山杏林分經營管理提供示范。
2.5.1 種條選擇
選用在本地區表現較好的品種圍選一號,種條標準為直徑0.6 cm,長度為8 cm,具有2~3個飽滿芽,種條采集后蠟封保存。
2.5.2 平茬
每年3月份實施,選擇1~3年生的優勢主枝作為砧木,平茬高度在0.5~0.7 m之間,砧木切口平滑,切口直徑在1.0~2.5 cm之間,同時清理砧木周圍的伴生枝條。
2.5.3 嫁接
每年4~5月份樹體萌動時期實施,采用腹接法,接口深度一般為2~3 cm,嫁接后用封帶將嫁接口纏緊,起到接口保濕,愈合傷口的作用。
2.5.4 除萌
每年除萌二次,第一次為6月份,第二次7月份,做到砧木上無雜枝生長,同時清理嫁接枝周邊伴生枝條,保證嫁接枝條處于優勢生長空間。
2.5.5 撫育管理
(1)除草:每年6月份進行,除草做到樹盤內無雜草叢生,株間及行間無雜草伴生。
(2)澆水:每年6月份進行,澆水達到每株50 kg,澆足澆透。
(3)林地管護:做好林分防蟲、防火及看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