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建麗
(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大理分院,云南 大理 671000)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與此同時,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相應提高。但在我國經濟發展早期,并未重視對自然環境的保護,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與生態環境的破壞,具有時代局限性。自然生態環境是維護人類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條件,生態環境的破壞不僅不利于生物多樣性,且影響了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現今,在綠色生態經濟理念的指導下,我國愈來愈追求綠色經濟發展,重視保護、修復和改善自然生態環境,立足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林木是自然環境的構成部分,其作為一種可再生資源,早期并未注重保護性開采,出現過度開采致使林業生態可再生能力損害、破壞動植物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問題。目前,我國雖然正在推行綠色經濟發展理念,但林業生態的保護仍存在一定問題。
為了保護林業可再生資源,維護生態多樣性,建設良好的經濟發展自然環境,我國陸續制定并完善了《土地管理法》(1986年)、《森林法》(1984年)、《森林法實施條例》(2000年)、《全國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總體綱要(2008~2020)》(2008年)等法律法規。其中,《森林法》首次將征用和占用林地審核作為一項制度以立法形式確定。2006年,國務院明確規定禁止擅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政府通過立法及強制手段對林地資源進行了常規監管和保護。現今,與林地資源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已然較多,但我國各省市區在發展經濟時,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以我國大理州的林業生態為例,據有關資料顯示,大理州山區的總面積占我國國土面積的93.4%,林業面積更是達到了3053.11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71.8%,具有60.27%的森林覆蓋率。由于近代人們對山區資源不科學的開發利用,導致大理也出現了林業發展所要面對的生態問題,近些年來水土流失嚴重,年均土壤侵蝕的規模巨大,致使多地的土層較淺,土層的平均厚度小于30 cm,且土壤營養程度低,并且自然災害頻次高。究其原因,可以歸為林業保護意識淡薄、林業資源科學利用率低、缺乏林業資源完整信息化平臺等問題,需要引起林業部門及社會大眾思考。
受經濟發展區域不平衡結構、傳統文化、社會輿情等的影響,目前,大理地區大范圍還未形成林業保護意識。這種淡薄的林業保護意識可以從三個方面見出端倪:其一,林業生態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林業資源保護意識淡薄;其二,林業種植結構不合理;其三,社會大眾普遍缺少林業資源保護意識。
從林業生態相關角度來看,目前諸多單位、部門均只看重自身的“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效益”,并未認識到林業生態環境對自然環境及人類生活環境的積極保護作用,如林木可防風固沙,而防風固沙對于保持干旱、半干旱地區水土,防止沙塵暴等惡劣天氣具有重要作用;還可調節大氣循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等[1]。自“十一五”規劃之后,大理的義務植樹累計達到了5193.84萬株,森林的覆蓋率也隨之增長,但大理諸多的人造林,均忽略了天然林的異質性,也就是說,完全具有統一性的人造林,其年齡、排列均具有較大的單一性,極易遭受大規模的病蟲害等自然災害,一旦災害來臨就會使得樹木大面積的死亡,從而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崩潰。
從種植業結構角度來看,目前林業種植以種植經濟林與低效防護林為主,導致森林質量較低。種植業結構的不合理不僅直接導致了林業生態環境較差,保護效益低,且也造成了森林病蟲害問題多發以及森林資源的利用率低及浪費問題。
從社會大眾角度來看,在退耕還林剛剛開始的時候,人們根本看不到種植樹木的好處和成效,因此,大多數人民不愿意將自己的土地退耕還林,畢竟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農村,土地耕種是農民收入的唯一來源。所以,從社會共識上考慮,農民多認為土地比林地更重要,普遍存在林業資源保護意識淡薄現象。
林業資源科學利用率低也是導致林業生態環境破壞、資源浪費的關鍵問題之一。尤其是在大理地區人們對林業資源開采利用,給大理的生態系統帶來了極大的考驗。目前,我國科學技術正處于蓬勃發展階段,高新林業資源利用技術為林業產業化與規模化提供了技術支撐。然而,從林業資源利用現狀來看:其一,尚未引進先進科學技術,林業資源利用技術部分地區還較為落后;其二,相關工作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存在林業開采技術人才缺口;其三,部分地區存在資金投入不合理、資源浪費問題。另外,在進行林業生態修復工作時,大部分地區受高技術人才缺口以及理念影響,修復方法較為傳統,無法高質量完成林業生態的修復[2]。
21世紀是信息時代,各種信息技術處于飛速發展階段,且已經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為日常工作提供了便利。我國搭建了林業資源信息化管理平臺。該平臺為林業監督、管理,調配信息提供了方便。但從經濟相對較為落后的大理山區來說,其不僅耕種的方式落后,而且對于科學技術在林業方面的運用認知較少,并不能認識到其重要性。林業信息化管理平臺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系列問題。第一,由于平臺建設起步較晚,該系統缺乏完整的信息體系,無法高效實現信息資源的收集、分類、整合、加工與分析;第二,該林業資源信息管理平臺雖實現了數據的長期保存,但分析技術不到位,不能有效利用數據;第三,整體林業信息管理平臺處于發展的初期,還難以實現林業規模化與產業化發展[3];第四,林業產業受地理位置影響,多位于較偏僻地區,交通不便,全方位信息化建設存在一定困難。因此要搭建完善的信息化平臺,實現地區生態系統的恢復,還需要加強對平臺的研究。
林地是森林資源的基本組成部分,是苗木生長的載體,是森林資源中不可再生的重要生產要素,也是決定森林資源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的關鍵。促進林業生態修復,不僅要重視林業資源的科學利用,還應該重視林地的保護與修復,以實現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以大理山區為例,針對大理地區林業發展的問題,提出并實施了大量植樹造林計劃,計劃在2050年之前讓森林覆蓋率從15%上升至大概35%,截至2020年,已達到30%。該計劃充分發揮了科技優勢,利用了綠化整地技術、徑流林業技術、綠化造林技術等多種生態工程技術,并實行了諸如優化造林模式、實施封禁措施、優化土地利用等生態工程保障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整個大理山區的生態工程效益,僅是2010年,森林景觀效益就有45億元,涵養水源、防洪減災、固土保肥等的效益就高達524.8億元,因此也給出促進林業生態修復,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啟示,主要從發揮科技優勢、對林業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升級、挖掘林業產業的潛在優勢這3個方面進行著手,以恢復及保護林業生態環境,維護社會生活的穩定發展。
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促進林業資源高效利用的快速途徑,要維護林業生態環境,促進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就應該大力倡導將先進林業管理技術、林業資源利用技術引入林業的開發與資源保護中。尤其是在面對大理山區這樣耕地土層瘠薄、氣候條件惡劣、多裸露巖石的地方,首先,要大力宣傳林業資源保護,提高林業部門相關人員及普通大眾對林業資源保護的認識;其次,就需要林業部門抓住時代機遇,主動引入先進科學技術,要求相關工作人員積極學習先進管理及開采、利用技術,以促進林業資源的有效利用;最后,加強員工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其林業資源保護技術。另外,應積極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變粗放型為集約型,盡量減輕當地林業生態負擔,維護自然生態和諧[4]。
維護林業生態環境,促進林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首先,應充分調查不同產業間的關系,合理進行資源的開發,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其次,要不斷調整傳統林業產業與新型林業產業結構關系,逐漸加大新型林業產業的比重,以減少環境污染,合理利用資源,在先進科學技術的引領下,恢復林業生態再生資源,促進林業生態可持續發展;最后,還應該建設一條完整的林業產業鏈,發揮出林業產業的優勢,以幫助林業產業企業在當地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5]。
保護林業生態環境,實現林業產業發展,需要協調二者之間的關系,以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共同發展。這就要求林業產業企業積極研究產業經濟的新興增長方式,充分挖掘林業產業的潛在優勢,不斷調整經營策略,在滿足經濟增長的同時,維護自然生態環境。
林業生態修復能力與維護自然生態環境關系緊密。現今,在我國發展綠色經濟理念下,大理林業產業的開發需充分利用先進科學技術,不斷提高林業資源的利用率,并優化升級產業結構,挖掘林業產業的潛在優勢,以維護林業生態系統穩定,促進林業生態修復能力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