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城
(惠東嘉華材料有限公司,廣東 惠州 516347)
改革開放以來,礦產資源的開發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但同時也存在開發利用模式粗放、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等較為突出的問題,無法很好地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要求。我國在2008年首次在國家層面上提出了綠色礦山建設的概念,并提出了發展綠色礦業的要求。在國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我國綠色礦山建設在面臨巨大機遇的同時,也面臨更高要求和嚴峻挑戰。
綠色礦山是指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指導,以實現生態效益、資源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協調發展為目的的一種全新礦山經營和管理模式。綠色礦山建設的前提是規范管理、依法辦礦;其核心是節能減排、保護環境、高效利用、礦區和諧;管理和科技創新為綠色礦山建設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可大大促進綠色礦山建設健康、快速、高效發展[1]。加快綠色礦山和綠色礦業發展,是目前我國新形勢下礦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礦產企業一定要徹底轉變原有的粗放式傳統資源利用開發模式,在勘查利用開發礦產資源過程中全面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
S礦山位于云貴高原烏蒙山脈,是某國有企業的重要原料生產基地,以鉛鋅礦為主。經過10多年的生產建設,尾礦庫已滿,冶煉出了大量爐渣,占用了大量土地資源,也破壞了周邊的生態環境。具體來說,S礦山的發展面臨如下問題。
長期以來,S礦山的發展都過于追求眼前利益,而缺乏保護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綠色理念更多地停留在口號上而非行動上,也未成為整個行業的普遍價值追求[2]。企業為了順利達成經濟增長指標,在資金投入、規則制定和設施配備等方面未達到綠色礦山建設的要求,對綠色礦山建設的緊迫性、重要性重視不夠,還未按照國家有關標準和要求,得出具有科學性、可行性的綠色礦山建設方案,也未投入足夠的資金、物力和人力資源[3,4]。
建設綠色礦山必須堅持“技術創新”,但S礦山的開發還全面使用現代技術,在技術研發領域的歷史欠賬較多,在應用新技術的過程中面臨人才匱乏、資金短缺等諸多障礙。其次,S礦山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背上了沉重的歷史包袱,尚有一系列的問題沒有解決,如環境積弊、尾礦堆積、設備老化等,影響了新技術的應用,長期徘徊在低位的經濟效益上,企業缺乏“轉方式、調結構”的內生動力[5,6]。
隨著開采量的不斷增加,S礦山周圍的環境面臨著一定的破壞,形成了典型的礦區生態環境問題,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土地資源破壞和占用,如固體廢棄物污染、擠占土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二是水資源破壞,如采礦過程中產生巖粉懸浮物污染水源,采礦本身引起地下徑流改道,礦區地下水位下降等;三是對大氣環境的破壞,如采礦排放的瓦斯、爆破引起的煙塵等。
早在2017年,我國原國土資源部等六部委聯合印發了有關強化綠色礦山建設的具體實施意見,同時從用地、金融、財政等方面提出了若干行業發展的綠色支持政策。現如今,很多省級主管部門也都分別出臺了本省有關建設綠色礦山的實施方案,進一步地明確了上述四類支持政策。但在S礦山的發展中,企業沒有實際情況配套制定“個性化”的行動規劃,導致有關政策難以真正落實下去,企業領導層未能深刻領悟政策精神核心,甚至認為建設綠色礦山投入高、收益慢、不劃算,沒能自發地將建設綠色礦山作為企業的內生動力,很難推動礦山可持續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提出和踐行,體現了生態文明的自然科學觀,使得綠色發展逐漸成為了社會發展的主題和時代的最強音,這給綠色礦山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對此,要樹立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意識,在建設綠色礦山的過程中靈活采取共建、共享、共商等方式,為礦山企業轉型升級創造有利條件,提高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水平,滿足建設綠色礦山的需求。同時,各級地方政府、礦山企業要提高思想認識,深刻認識到建設綠色礦山是今后國內外礦業發展的大勢所趨。應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積極布局礦業發展的綠色產業鏈條,找準未來礦業發展的正確方向[7]。
綠色礦山建設離不開對新技術的應用,針對S礦山發展的相關情況,可采取以下新技術。
(1)促進廢物循環利用。S礦山在開采中產生了大量的固體、氣體和液體廢物。對于固體廢渣的利用,可采取膏體廢石充填采礦技術,采出廢石不出井,直接回填到采空區,解決冶煉爐渣、廢石、尾砂的問題。對于廢水的回收利用,可以采取坑內水凈化站、選礦回水處理站等方式,將廢水經過嚴格處理后再排出,使所有廢水都達到國家標準。對于廢氣、粉塵的處理,可以采用濕式鑿巖捕塵、噴霧灑水降塵等方法。
(2)實現工藝流程的閉環化。可將礦井提升裝置與選礦破碎系統相連,井下提升上來的礦石直接進入選礦破碎倉內,冶煉水淬渣經運輸后直接進入淬渣倉,杜絕泄漏污染。尾礦庫則使用輸送泵送達砂倉,避免遍地流沙的問題。
(3)實現生產環境的清潔化。借助5S管理等措施,及時清除不必要的東西,確保必須的物品準備到位、可隨時取用,不留下任何臟物和垃圾,引導員工養成良好的習慣,確保礦山內外環境整齊清潔。
(4)推動作業過程的數字化,使用DSC控制系統對破碎、磨礦等環節進行全程控制,提高選礦指標。使用井下人機定位系統、生產數據采集系統、遠程監控系統等實現數據、圖像、語言的集中控制,提升設備操作的效率與安全性[8]。
針對礦區已經出現的環境問題,一是要針對環境問題具體類型采取整治措施,如對于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等問題,可通過植樹造林的方式固結土壤,也可通過填充的方式減少礦區空洞。又如,對于大氣污染、粉塵污染,可運用新技術減少粉塵、廢氣排放;二是要推動礦山周邊生態環境建設,充分利用綠色開采技術實現開采方式的科學化,生產工藝的環保化等。
一是提高思想認識,堅決落實支持綠色礦山建設的政策,踐行新發展理念,促進新舊產能轉變,落實供給側改革。二是切實利用目前國家在礦產資源、土地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結合各種礦產資源規劃,根據當地具體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綠色礦山建設方案、規劃。三是強化對綠色礦山建設的財政支持,把生態保護、治理的各項費用支出列進采礦工作預算中,合理增加預算定額,確保建設綠色礦山的各項經費落實到位。四是深入探索發展綠色金融,鼓勵把綠色標準列入礦產企業信貸融資的審核范圍,促進礦山企業實現長足發展,在礦產行業營造綠色發展的濃厚氛圍[9,10]。五是建立健全綠色礦山建設的各項規章制度,明確有關補貼政策及標準,使礦山企業能夠獲得更多政策支持,促進綠色礦山建設健康有序開展[11]。
通過對S礦山的實例分析,說明綠色礦山建設,應采取牢固樹立綠色理念、嚴格落實配套政策、強化新技術研發及利用等有效對策,加快我國綠色礦山建設的進程,促進我國綠色礦山建設,實現快速、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