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磊
(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贛西地質調查大隊,江西 南昌 330000)
地球始終是處于不斷運動與演變的過程中的,另外,地球上的陸地板塊也是持續運動的,這是造成地球上發生地質災害的主要原因。受一些改造因素的影響,地球上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也越來越大,使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避免地質災害的發生是現代社會人們主要研究的問題之一。地質災害一旦發生往往危害巨大,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人類社會徹底進入了機械化經濟時代,世界各國對于自然資源的需求達到頂峰,因不合理開采資源導致的環境污染問題增加了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對此,相關地質工作者要結合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作出合理的研究與判斷,有效地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為人類社會的穩定發展提供保障。
(1)泥石流。在山地地區,泥石流災害是主要的地質災害之一,由于山體不穩固而導致的滑坡,或是因惡劣天氣引起的泥石滾動,如圖1所示,都屬于泥石流災害。這種地質災害在發生之前沒有自然界的預警,所以人類也無法預知這項地質災害,只能通過經驗的判斷,在惡劣天氣時避開危險的山區。一般當群眾發現身邊發生泥石流災害時,由于泥石滾動的速度較快,且沖擊力較大,人類往往難以逃脫危險,所以這類災害的危險性是非常大的。泥石流中帶有大量的黏土與石塊,具有較強的破壞力。
(2)地面塌陷。由于人類過度開發地下的自然資源,使得許多地區的地質強度下降,在支撐力不足的情況下就容易發生地面下沉的問題,而地面塌陷對周圍自然環境的破壞力是非常強的,若地面下移的區域位于人類居住區,那么地面塌陷就會對人類的正常居住帶來威脅。

圖1 泥石流災害示意圖(參考)
(3)地面裂縫。地面裂縫又稱為地裂縫,是一個時間漫長但危害較大的地質災害,一般來說地裂縫問題的發生是因地質受力不穩造成的地層斷裂,但實際上導致地裂縫的原因非常多,包括地殼運動及地下水活動變化等等,但這些活動通常與人類的不良活動有關。一旦發生地裂縫災害,則生態環境中將會受到大面積的影響,對于人類的生存更是如此。
(4)滑坡災害。滑坡災害是各項巖土工程中最容易發生的地質災害,而這種災害主要集中于土質松軟的巖石區,尤其是在河流或地下水的沖擊下,或是受地震的影響等等,土壤會沿著軟弱的巖體發生滑坡,對周圍人們的生命安全帶來威脅。山體滑坡的地質災害主要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如暴雨等,一種是人類活動引發的山體滑坡,如濫砍濫伐導致的水土流失等。
(5)山體崩塌。山體崩塌的地質災害主要發生于礦山生產、道路工程等情況,由于工程建設及其他人為措施,使得山體中陡峭巖體失去穩定性而發生傾倒,或是在空虛及破碎的狀態下,使巖體的根源部分發生滑移,那么巖石與土壤在傾倒或翻滾的過程就被稱之為山體崩塌。
(1)地質災害防治的意義。地質災害所指代的內容就是地殼自然運動對人類生活所產生的不合理現象,或是土地移動,或是其他自然因素的改變,都可能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影響,目前來講,地質災害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地理學研究,也成為社會公共學研究的課題之一。人類不僅要將地質災害中存在的危險因素排除,更要利用地質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并從根源上解決地質問題[1]。當代社會大眾關注的地質災害主要在防治方面,這一點對于人類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利用地質環境提升人類的生存能力,應當從長遠的角度加強對地質災害的防治,使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惡劣影響得以降低?,F代學者要加強對地質災害問題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向出發,對地質災害的防治及地質環境的利用進行深入的研究,若能將二者結合應用,則能夠為減輕地質災害的危害帶來積極作用。
(2)地質災害防治的措施。①建立調查區。為降低地質災害對人民生活的影響,相關部門一直在強化調查能力方面不斷努力,尤其是經常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建立調查區已經成為人們防治地質災害的有效手段。相關部門通過調查區的工作部署,可以搜集當地地質災害的發生情況,以數據的形式反映出當地的災害情況,并結合當地的地質條件及氣候條件作出分析,再結合專業的地理學知識,精準預測地質災害發生的范圍及時間,爭取預判災害的等級,提升緊急措施應對的準確性,盡可能地降低地質災害對人民生命安全的威脅。②安裝報警設備。在地質災害經常發生的地區,相關部門要安裝完善的報警設備,在地質災害發生的第一時間采取援救行動,挽救人民受到的損失。同時,研究人員也可以配合報警設備分析地質災害的預防效果,便于汲取經驗。安裝報警設備的好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其一,研究人員可以在地質災害發生之前根據一些前兆,為人民預先播報災害躲避預警,再根據地質災害的發生情況調整救援行動的部署;其二,在地質災害發生之后,研究人員可以根據報警設備的反饋程度完成設備升級,爭取研制出更適合實際應用的報警設備,不斷提升我國預測地質災害的能力,實現現代化的災害防控目標。③制定搬遷條例。對于經常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相關部門可以制定一系列關于搬遷的管理條例,即在報警設備發出預警后,如何計劃群眾撤出危險區,并妥善安置撤離的群眾,要根據地質災害造成的影響判斷地質災害的等級,采取針對性的緊急搬遷方案。管理部門作為緊急情況的“指揮員”,要能夠做到臨危不亂指揮防控,有條不紊地組織受災群眾達到安全區,為已經撤離的群眾提供生活保障,做好生活設施的安置,盡可能地減少災區人民損失。④完善應急處理機制。人類在地質災害的面前是弱小的,而完善的應急處理機制卻可以最大程度的爭奪時間,降低地質災害對人民群眾造成的損失。對此,有關部門應當不斷完善應急處理機制,不僅是在地質災害頻發的地區,其他地區更應做好臨時應急的準備,“時時刻刻準備著”才是有關管理部門應當密切關注的工作內容。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在救援地質災害的行動中更具綜合實力,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快速的統籌人力、物力與財力,幫助災區的人民渡過地質災害帶來的困難時期。同時,有關部門還要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完成救援行動的后勤工作,快速部署應急工作,以完善的應急處理機制消除受災群眾的恐懼心理。
(1)建設安全的工程地質環境。在工程的實施階段,建設安全的工程地質環境是必不可少的工程內容,尤其是對于工程地質的安全評估與預測,更是關系到工程整體的施工質量。對于工程地質環境的安全建設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工程所處的地質環境應當具有詳細的資料,代表著項目工程的全部數據,可供審核員深入了解項目工程的各個方面,并以此來判斷項目工程的施工是否會對周圍的環境造成潛在的風險[2]。在工程允許的范圍內,應盡可能地降低風險。其二,詳細且科學的施工方案需要施工人員落實到具體的環節中,所以從工程的管理者到基層的施工人員都要對保護環境具備正確的認知,重視施工中各項施工行為的規范性,避免出現惡意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一旦在施工過程中發現問題,要及時的向上級報備,尋求解決的方案與措施。其三,有關部門要對工程周圍的環境作出綜合的地質安全評估,依照施工圖紙的內容作出科學合理的判斷,如工程建設的附近區域是否存在安全問題,要以評估報告的形式交由負責部門進行審核,爭取將人類工程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利用好地質環境的客觀條件。
(2)利用區域的地質環境優勢。區域地質環境是指工程建設區域前的自然環境,工程項目在建設之前需要派遣勘查隊伍對目標施工區域進行實地測量,判斷該區域是否適合施工。若目標施工區域屬于服務性質的區域,那么勘查實地時就應采用多種方法進行確定,使人類的生產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降低,盡量減少對該區域服務性的影響??辈槿藛T在實地測量時要以當地的區域特點為依據,采取合理的操作進行標準的科學評估,不要破壞區域的生態平衡,得出評估結果以后再研究如何建設人類工程項目。這些由勘查得出的信息將為工程項目的建設提供基礎的數據支持,并在建設時依照工程施工的需求與自然環境的要求作出必要且合理的調控,落實可持續發展的工程建設理念,按照國家的規定與標準,按部就班的完成工程施工流程,直至工程竣工時交由國家有關部門審核,審核完畢即可以交付使用。在這一過程中,工程項目的建設就利用了區域的地質環境優勢,以地質勘探所得數據為工程建設的基礎,既滿足了自然條件的要求,又可以完成工程的整體建設,達到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共同發展的目標,減少了人類工程對自然環境的不良影響。
我國地質環境相對比較復雜,所以發生的地質災害種類多樣,相關部門應當依照不同種類的地質災害制定相對應的防治方案與應急措施,既要從“防”入手控制,又要從“救”爭取時間。因此,有關部門要積極研究地質災害發生的規律,從根源上減少地質災害發生的幾率,為促進人民生活環境的安全、穩定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