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赫
(中華人民共和國青島郵局海關,山東 青島 266000)
跨境電子商務,簡稱跨境電商,是指位于全球各地不同關境的交易主體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達成交易、進行跨境支付結算,并通過跨境物流送達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種國際貿易活動。跨境電子商務聯盟其官方網站上對跨境電商的定義為,國際電子商務被稱作為跨境電子商務,消費者通過在線互聯網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商家采購并進行貿易。消費者和商家之間共享一種共同語言和邊界,或者使用同一種貨幣進行的交易活動[1]。
在立法層面,明確跨境電子商務有關內容的海關法律法規待完善。目前跨境電子商務的定義、性質、原則、標準等基礎性內容方面,法律規范尚未予以明確,導致海關基層關員無執法依據,容易出現不作為、亂作為等現象。在已經出臺的有關跨境電子商務的海關監管法律規定當中,大多以海關公告、通知等出現,有的甚至僅為海關內部指導文件,法律規范層級低、時效短,造成基層執法困難,影響海關在行政執法活動中的嚴肅性和規范性。政策法規的執行時間短、變化快等問題,對跨境電子商務參與方來說造成很大壓力,疲于應對的同時也使得成本增加。跨境電子商務規范細化和執行層面文件數量少,內容欠更新等問題嚴重,有的僅做了表面文章,并未對深層次問題進行透徹的規范和說明,難以適應當前新形勢的發展,容易引發海關系統的執法風險和廉政風險[2]。
在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過程中,信用問題是長期制約其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跨境電子商務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進一步制定行業規范,完善信用認證體系,成為跨境電子商務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在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參與方包括商品賣方提供商,買方消費者,電商交易平臺,電子支付企業,物流、快遞及郵政企業等多個主體。其中商品提供商的賣方負責提供商品,這其中賣方可通過自建網站交易平臺,也可通過第三方的電商交易平臺進行商品的展示和交易。買方消費者是整個跨境交易鏈條的下游末端,交易由買方消費者發起,并付款給賣方或者第三方的形式進行支付,并應當繳納商品入境所需稅款。電商交易平臺的一般形式即為網店,商品上架后,消費者可根據需求下單購買。電商交易平臺為賣方提供商品上傳及陳列設計等工具,同時設置了用于確認訂單信息的核對模塊,消費者可通過該模塊進行付款并選擇配送方式。此外,跨境電商平臺可以根據消費者的要求為賣方代開發票,并處理消費者提出的問題。電商平臺可以根據合同規定直接介入商品的退換貨流程,也可將該等事宜直接交由賣方處理。電子支付企業作為買方與賣方的中間方,所發揮的不僅是橋梁作用,更是信用體系的搭建,買方將交易的款項轉賬至電子支付企業,收貨完成后,由電子支付企業轉至賣方賬戶。其各自的角色不同,發揮的作用也不盡相同。與此同時,在跨境交易中有訂購人、收件人、支付人等多個主體,由于主體復雜,并且各主體還有與眾不同的責任和義務,給監管帶來了不小的瓶頸壓力和風險隱患[3]。
依據國家立法的相關規定,對跨境電子商務在國家立法層面著手,準確表述其內涵和外延,使其成為在法律意義上定義清楚、界限分明、權責明晰的一種新興貿易形式。因為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境的商品具有法律對貨物定義范疇內的屬性,但是其也部分符合“自用合理”物品的定義,故建議對其單獨定性或者對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境的商品按照金額為標準劃分商品屬性。參考國外對跨境電子商務商品的金額,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制定滿足我國國民實際需求的稅收最低免征金額,金額的確定可以避免海關執法現場對自用合理的判斷和執法不統一現象的發生。在充分調研跨境電子商務商品出入境情況和購買者情況基礎上,出臺相關歸類原則、注釋和稅率,統一執法標準,建立與跨境電子商務相適應的進口稅收管理規定,適度降低相關企業、個人稅負。
強化風險管理,統一數據傳輸標準,通過多系統對接,加之有法律效果的電子簽名等措施,確保跨境電子商務交易數據安全、真實、有效,海關可查詢、易監控,能追溯,構建跨境電子商務海關風險管理機制,并通過延伸監管鏈條,將跨境電子商務海關監管的事前事中事后納入全面管控綜合體系,保證跨境電子商務海關監管全鏈條無縫監管[4]。
合對我國跨境電子商務海關監管進行分析歸納,我國目前跨境電子商務海關監管存在的相關問題及其成因。結合中國國情實際情況及顧客導向理論、政府監管理論及多中心協同治理理論,提出了優化和完善中國跨境電子商務海關監管的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