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生前轉移財富所牽涉的是聯邦贈與稅,去世之后轉移財富則要繳納聯邦遺產稅。不過,美國聯邦稅法則鼓勵富人在生前轉移財富,為什么呢?因為假如沒有贈與稅,富人大可在去世之前就天女散花般散盡錢財(轉移財富),從而逃避任何潛在的遺產稅,使立法制定的遺產稅形同虛設。
193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贈與稅的稅法細則:比遺產稅率整整低了25%,同時再豁免5萬美元的稅額,并且與遺產稅的豁免稅5萬美元分開計算。
立法者的意圖和目的主要有兩點:其一,在大蕭條的非常時期,能快速地為政府增加收入;其二,能有效地鼓勵富人在生前轉移財富。實行這一稅法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轉移1000萬美元資產,只被征稅230萬美元,實際有效的稅率僅為18.7%,遠遠低于遺產稅率。
事實上,這一做法直接犧牲了州政府的稅收,以及聯邦政府未來的稅款收入,主要的受益者是富有的美國公民。說穿了,遺產稅就是針對這些富豪設計的,也只有他們有足夠的現金自由地將巨額財富贈與他人。一般來說,如果生前轉移了財產的權益,饋贈或轉讓的財富將不再征收遺產稅。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饋贈品(土地或現金)都會征稅。對于那些有利于公共和慈善事業的捐贈,政府一律給予稅務豁免,如直接捐贈給政府、慈善、教育(假如捐贈者寫支票給受益人,由受益人自行付學費就必須付稅)和醫療機構的款項,就不用支付稅金了。然而政府也不忘給捐贈者留點“好處”,如果他要把財富贈與自己配偶的話(配偶必須是美國公民), 無論資產多少稅額都全免。因為政府不用急,他的配偶遲早也是要見“上帝”的,只不過暫時替政府保管一下財富而已。
1934年至2012年間, 贈與稅的終身免稅額也逐漸從5萬美元增至500萬美元。但是從2013年1月1日起,這一有利于富人的稅額又驟降至10萬美元,而且稅率也從2012年的35%增至55%,一進一出相差何止一點啊!——這說明欠了十幾萬個億美元的美國政府實在是窮得過不下去了,不得不拿富人開刀。
但是在美國除了聯邦法以外,各個州還有自己的州法律,因此即使轉移相同金額的財產,其繳納的贈與稅也不盡相同,可以說是天差地別。對于這個情況,舉例如下(最簡單的狀況):
假設有一對合法結婚的夫婦山姆和瑪麗婭居住在密歇根,屬于施行普通法的州。夫婦倆只有山姆一人外出工作,瑪麗婭既沒有收入也沒有財產。2002年,當山姆想把應納稅的202.2萬美元轉給兒子彼得(再假設不存在夫婦分開轉移資產的情況),山姆應繳納給政府的贈與稅是44.039萬美元(扣除了年豁免稅額1.1萬美元)。
如果以上的假設全部相同,只是山姆夫婦居住的地點不是密歇根州,而是一直居住在加利福尼亞州,那么轉移給兒子彼得的財產贈與稅就將為零,等于一分錢都不用繳納給政府。為什么差別那么大呢?因為加利福尼亞州所執行的法律是“共有財產屬性”的州。
生活在一個“共有財產屬性”的州里,你結婚之前所擁有的財產是屬于你的,而你結婚之后所賺到的錢,哪怕你的配偶一分錢不掙、一丁點資產都沒有,這里要不客氣地說一句:你另一半將有權分走你50%的財富……
在上述例子里,生活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山姆夫婦的財富是夫婦共同擁有,夫婦倆共同轉移財富給兒子彼得,所以山姆就不用繳納贈與稅;生活在密歇根州的山姆夫婦,財富卻是山姆一人擁有,而一個人轉移如此豐厚的資產給兒子彼得,山姆就得繳納這么多“冤枉錢”。
再說句題外話,假如感情發展到怒目相視且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那么夫婦間的財產又該如何分割呢?在加利福尼亞州,離婚時婚后財產將分割為50∶50;如果負債的話,債務也將分割為50∶50,你還一半我還一半,也算公平。
話說假設在加利福尼亞州有一對夫婦, 妻子是大學教授收入穩定,丈夫是作家幾乎沒收入,平常家中的開銷全都仰仗妻子,還連帶著供房的按揭支出。同時,洋房需要維修時錢不夠了,也是妻子向娘家張口。可是作家丈夫一不小心有外遇了,而且被妻子捉奸在床,如此當然就只好打官司離婚了。
按理說,丈夫有外遇屬于過錯方,應該無條件凈身出戶。但加利福尼亞州的法律偏是“No fault tate”, 也就是根本沒有“無過錯”這一說。于是,丈夫不但會分掉妻子的一半房產,還要求妻子給贍養費,直到他再婚為止。如此,妻子是不是該吐血了呢?
其實,即便同樣是“共有財產屬性”的州,這些州的婚姻法和稅法也不一樣。所以,在美國男女戀愛容易,談婚論嫁就非常慎重。
在電影中看到男方向女方求婚時,女方常常興奮得跳起來,就是這個道理。不過,與此同時,婚前協議的做法也隨之興起,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呀!
(摘自現代出版社《美國生活經濟學》 ? ?作者:[加]陳思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