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松滋市姜家嶺村,村民們“不比做屋,只比讀書”。全村僅有282戶1058人,可這些年考出了11個博士、32個碩士、108個本科生,被稱為“荊州博士第一村”。
姜家嶺家家戶戶都以子女金榜題名、學業有成為榮,是一種“晴耕雨讀”的精氣神。在漫長農耕文明中形成的耕讀之風,曾賦予很多地方不凡的精神氣質——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谷,養家糊口,以立性命;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晴耕雨讀”既可學做人、也可學謀生。今天,時代已然不同,社會更加豐富、價值更加多元,但繼承和發揚“晴耕雨讀”等好鄉風,依然具有很強現實意義。
鄉村振興不振興,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鄉風好不好。好鄉風不僅是一地鄉土文化健康文明的基礎,也是地方保持良好精神面貌的保證,是一個地方發展活力的重要來源。姜家嶺“20年來沒有一個學生輟學”“現在全村沒有一個貧困戶,還成了遠近聞名的省級生態村、文明村”,這說明,讀書可以讀富全村人。好鄉風不是虛的,它與家風、學風、世風緊密相連,往往能決定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地方的前程。
好鄉風的形成與歷史積淀有關,但最根本還在于后天培育。姜家嶺的好鄉風是當地以文化宣傳、價值引導、制度安排等慢慢積累而成的。一二十年前,為了遏制攀比蓋房之風,村里把“不比做屋,只比讀書”的標語貼滿全村各組,村干部大會小會上宣講“執政目標”:用20年時間,每家培養一名大學生。給困難學子提供幫助,讓大學生假期回鄉義務輔導,對金榜題名、學業有成者給予隆重表彰,以走出去的博士生、碩士生為榜樣激發村民的教育投入積極性……移風易俗不可能一蹴而就,潤物無聲中最見精神。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荊州博士第一村”賡續了“晴耕雨讀”的傳統,并且把它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其啟示意義在于,好鄉風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只要把準方向、悉心培育、孜孜不倦,它就可能于潛移默化中立起來,繼而生發出源源不斷的生產力。
(摘自《光明日報》 ? ?本文作者:李思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