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已經過去了整整20年。在回顧與反思這20年的美學進展時,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生態美學研究都已經成為一個難以忽略的學術亮點。特別是對于中國美學來說,生態美學是國際化程度較高并且已經在國際上產生較大影響的美學形態。曾繁仁教授的學術探索對于形成這種學術局面發揮了引領性乃至決定性的作用。
以2001年為界,曾繁仁的學術研究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主要學術領域為西方美學和審美教育;第二個階段則主要集中在生態美學建構上,以參加2001年“全國首屆生態美學研討會”為起點,先后出版了《生態存在論美學論稿》(2003)、《生態美學導論》(2010)、《生態文明時代的美學探索與對話》(2013)、《生態美學基本問題研究》(2015)等著作。其中,《生態美學導論》還被翻譯成英語在國際上出版發行。這一系列著作初步建成了獨樹一幟的中國生態美學理論體系,代表著當前國際生態美學的最高成就。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曾繁仁的生生美學研究。“生生美學”最初由筆者于2002年正式提出,其理論要點為16字真言:“美者自美,因人而顯;生態審美,生生不息。”該學說此后一直默默無聞,直到2017年10月20日曾繁仁在《人民日報》發表《生生美學具有無窮生命力》一文大力倡導。2018年1月7日曾繁仁又在《光明日報》發表《解讀中國傳統“生生美學”》,進一步將中國的生生美學和英美的環境美學、歐洲大陸的現象學美學鼎足而三;隨后在期刊連續發表了一系列學術論文,大力倡導生生美學,專著《生生美學》也已經完成并將交付出版社出版。生生美學對于如何實現中國傳統美學精神和審美智慧的創造性轉換與創新性發展,提供了一個比較成功的個案。
本期“學術訪談”在曾繁仁與程相占之間展開,二人比較深入地討論了中國生態美學的最新進展及其與生生美學的關系,回答了李澤厚先生對于生態美學所作的“無人美學”的批評。趙奎英的論文《生態美學、生態美育與生生美學——曾繁仁生態美學研究的三大領域及其內在演進》,深入細致地梳理了曾繁仁從認識論美學到生態存在論美學,從生態存在論美學到生態存在論美育,再到生生美學的學術探索歷程及其理論成果,中肯地評價了曾繁仁為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美學體系所作的卓越貢獻。張超的論文《論曾繁仁生態存在論美學的四重建構》,以曾繁仁的生態存在論美學為理論核心,討論了曾繁仁圍繞審美存在、生態人文精神、生態現象學與生態審美教育四個方面所進行的理論建構,對于我們準確地把握曾繁仁的生態美學思想具有一定的意義。
應該明確指出的是,生態美學尚未成熟,其建構過程肯定還要持續一個較長的時期。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生態美學、理解生態美學,了解生態美學的來龍去脈及其理論思路,并參與到生態美學的構建工作中來。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