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橋段”在童書出現(xiàn)?
近幾年,隨著家長們對親子閱讀的重視,在寒暑假讀幾本好書是許多孩子的必備選項,書店里也隨處可見忙著選書的一家人。繪本、童話、兒童文學等都很受青睞。
不過,前段時間,有讀者反映,作家楊紅櫻創(chuàng)作的暢銷童書《淘氣包馬小跳(漫畫升級版)》(舊版)中,有些內容包含自殺情節(jié)。比如,主人公馬小跳向朋友抱怨受不了練鋼琴,“都想自殺了”,還和朋友討論自殺的方式,出現(xiàn)了“那就從樓頂上,像鳥兒一樣張開雙臂飛下來”。
還有網友質疑,《裝在口袋里的爸爸》里也提到自殺,有的句子還有些美化這種行為。例如“我決定結束自己的一生”“我并沒有摔到地上,卻墜入一個絢麗無比的隧道里”等等。
針對書中遭質疑的內容,楊紅櫻回應稱,早在一年前就對這點敏感內容做了刪改,現(xiàn)在的版本已經沒有了;北京教育出版社則表示,目前已將《裝在口袋里的爸爸》全面下架。
不少人在網上發(fā)出疑問:“這些內容真的適合孩子讀嗎?”“童書里面可以描寫自殺橋段?”
那些引發(fā)爭議的童書內容
網上流傳的“童書黑名單”指出,一些童書作品含有描寫不良習慣、負能量較多等問題。
據(jù)《北京日報》報道,有一份“排雷書單”,其中《米小圈》被質疑“偷奸耍滑”“給同學起外號”,《青銅葵花》《狼王夢》則存在大量“涉黃、涉暴”內容。此前有媒體曝出,一本名為《小熊過生日》的繪本也曾引起熱議:許多朋友參加小熊的生日會,吃蛋糕時有一位朋友不見了,餐桌上卻多了只烤雞。故事暗示朋友“上”了餐桌。
對此,有讀者毫不諱言地表示了自己的擔憂:“孩子心智往往還不太成熟,如果童書里老有類似內容,會不會引發(fā)模仿?”
家長們的焦慮與隱憂
上述爭議背后,某個程度上折射出了家長們“選書難”的焦慮。
早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lián)合問卷網,對2026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為兒童挑選圖書時,56.0%的受訪者感到困難。
“我們工作比較忙,給孩子買書會參考一些推薦語或者書單,有時讓孩子憑自己的興趣選。”一位年輕的母親表示,常能看到網上曝光有些書的內容不太適合孩子看,很擔心“踩雷”。
更重要的是,對一些家長來說,“什么童書適合什么年齡段的孩子閱讀”也是個問題。這可能需要比較專業(yè)的鑒別水準。
兒童文學評論家安武林認為,兒童文學中涉及類似自殺等話題,作者要慎重,必須掌握合理尺度;作為家長,也不必在選書時對內容過分焦慮。“我們不能因為書中的一些細節(jié)而否定整部作品。家長本身應該有一定的鑒別能力,在選書時,要對孩子閱讀的書提前把關、多多留心,及時給予正面引導。”
分級閱讀有沒有必要?
針對近些年來家長們提出的“選書難”等問題,曾有學者、圖書業(yè)內人士呼吁,可以實施分級閱讀,為讀者提供一定參考,但也有人認為,這種做法實際操作起來,可能意義不大。
“現(xiàn)在的童書,大都會印有‘建議××歲孩子閱讀字樣。但目前國內尚且沒有統(tǒng)一的、有影響童書閱讀分級標準,有些閱讀組織或出版機構各自提出分級標準,誰也說服不了誰。”閱讀推廣人袁曉峰稱。童書分級閱讀有必要,可以為家長們提供參考,但不能陷入教條,最終還要綜合各方面因素,選擇適合孩子閱讀的書。
安武林則表示,就目前情況來看,閱讀分級實際意義可能不大:首先如何制定?分級標準是什么?怎么兼顧孩子的閱讀興趣?即使有分級閱讀的標準,每個孩子情況不同,如果孩子的天賦比較好,沒有必要限制他們的閱讀和思維。作家們則可以從實際出發(fā),多創(chuàng)作一些好的、適合孩子閱讀的作品。
兒童文學評論家劉緒源也曾將真正高質量的兒童文學比喻為“水果”,它必須像十年樹木那樣合于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不可能大量速成,也沒有直接實用的價值,卻能影響人的靈魂,影響孩子的一生。
(摘自中國新聞網 ? ?本文作者:上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