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唐人街及其他:秦艾娃、都市采食與美國城市新景觀

2020-11-28 07:21:28周序樺
鄱陽湖學刊 2020年5期

周序樺

[摘 要]21世紀初,都市采食作為一種城市食物生產方式再度興起,都市采食文學也隨之在數量和影響上與日俱增。秦艾娃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紐約人和華裔美籍作家,在她的《野外覓食:尋找生活、愛和完美餐飲》一書中,都市采食是一種健康、有機的飲食方式,都市也非多數人所認為的饑荒和貧瘠的食物荒漠,而是文化豐富和農業發達的寶地。秦艾娃的都市采食敘事蘊含著與本土文化緊密相連的情景化知識生產過程,植根于對非人類自然的經驗性理解。她對合乎倫理的飲食提出的文化政治問題,充滿救贖的政治想象和民族想象,嵌入對城市的民族生態構想中。秦艾娃通過都市采食重拾民族傳統,并融合民族的與西方的生態知識,實現對城市的復魅和再棲居;同時也回應了替代食物運動對食品生產的關注,將現代消費者被疏離的身體重新與非人類世界的物質性建立聯系。

[關鍵詞]都市采食文學;秦艾娃;民族植物學;替代食物運動

21世紀初,都市采食(Urban Foraging)作為一種新潮而時髦的城市食物生產方式再度興起,廣受世界各地越來越多都市人的追捧。盡管都市采食文學尚未受到學界重視,但這一文學類型確已在暢銷書排行榜上迅速占據一席之地,其中既包括鑒別野生植物的野外工作記錄,也包括在城中荒地拾遺的個人筆記。眾多英美采食者出版的部分代表作有:獲獎美食作家邁克爾·波倫(Michael Pollan)的《雜食者困境》(The Omnivores Dilemma,2006),律師出身的采食者多摩松岡·黃(Tama Matsuoka Wong)與主廚埃迪·勒魯(Eddy Leroux)合著的野外烹飪指南《風味采集》(Foraged Flavor, 2012),以及俄勒岡環保人士麗貝卡·勒納(Rebecca Lerner)的《采蒲公英的人》(Dandelion Hunter,2013)。他們橫掃城市周邊,搜羅蔬菜、漿果、蘑菇和根莖作為補充食物。然而,過去10年都市采食文學出版數量的劇增表明,這種古老生存方式的復興,似乎不只是城市白人精英的環保主義風尚,尋覓、采摘和享用可食野菜的過程,顛覆了人們將美國都市視為環保食物荒漠的觀念且提供了一個窗口,我們借此可以把城市空間想象成一個具有文化和環境可持續性的場所。

美籍華裔作家秦艾娃(Ava Chin)的《野外覓食:尋找生活、愛和完美餐飲》(Eating Wildly: Foraging for Life, Love and the Perfect Meal, 2014,以下簡稱《野外覓食》)一書,將野外指南、烹飪書和回憶錄交織成文,是為數不多的都市采食故事之一。都市采食敘事見證了飲食界和環保主義者為本土野生食物的搖旗吶喊。秦艾娃最初也和大多數美食家一樣,認為在公園、小巷和公共設施中搜集那些無人問津的天然食材的感官經驗,是一種反擊資本主義食物系統(capitalist food regime)全球化力量的社會政治行為。她以一個漫步-自然主義者(f l■neur-naturalist)的閑散自得,在都市荒地里悠游采食,敏銳的觀察力助其重建身體與城市空間物質性(materiality)之間的密切聯系。她像一個擅長農藝且精神富足的阿卡狄亞人一樣,返回城市走廊①(urban arcades)和民族聚焦地(ethnic enclaves),這種回歸預設了在都市中心地帶進行田園探險的可能。同時,識別和采摘野菜也促使秦艾娃回顧民族傳承,她不僅呼吁要將本土食物放在首位,而且宣揚祖輩的烹飪和飲食傳統高于一切。她以餐叉表明自己的立場,質疑了人們對城市中心的普遍印象,即認為其不過是一片雜亂無章的都市叢林,而棲身其間的也只是些營養不良、流離失所且疏離田園的外地人。在《野外覓食》一書中,秦艾娃的中國文化根基不僅為其提供了在本土采摘和準備食材所必需的(民族)植物學知識,而且揭示出:與都市采食者的鄉土觀念(parochialism)相伴相生的理想主義,到底是如何嵌入對本土環境的世界意識(cosmopolitanism sense)中。盡管關于烹飪和消化的比喻在秦艾娃的民族認同形成中至關重要,但作為都市農業的一個變種,都市采食恰逢其時地引發作者難能可貴的反思,讓她超越都市風景(landscape)顯而易見的貧瘠,去贊美蘊含多層文化和農業復雜性的美國城市景觀(cityscape)。

一、城中采食

對工業化農業的焦慮,促使許多住在美國都市和郊區的中產階級永不知足地渴求祖傳的有機食物。秦艾娃就像他們一樣,她的《野外覓食》緊扣其在紐約大都市覓食的蹤跡。采食野菜體現的是一種農業倫理,這種農業倫理贊頌食物種植為一種環境管理形式,同時又讓人們緊貼城市環境的物質性。全球范圍內食物運動(food movements)的關注焦點正不約而同地由食物消費(“我們晚餐該吃什么?”),轉向食物生產(“這頓晚餐從哪里來?”)及其都市背景。在這樣一個歷史關頭進行創作,秦艾娃像許多都市務農者一樣,認為在大都市采食是挑戰資本主義食物系統的有效途徑。她的敘事通過精心的再定義,將都市從饑荒和貧瘠的食物荒漠轉變為文化豐富和農業發達的寶地,從而使都市采食者看似簡單浪漫的城市愿景呈現得更為深沉復雜。都市采食的生態批評可能性在于它能夠改變人們對城市的常規理解,并梳理“城鄉”區隔(“city-country”divided)的潛在思維張力和文化利益。

在《食物與城市:都市農業與新食物革命》(Food and the City: Urban Agriculture and the New Food Revolution,2012)一書中,記者珍妮弗·科克拉爾·金(Jennifer Cockrall-King)認為:“我們圍繞交通需求、住房需求、娛樂需求和衛生需求來規劃城市,始終希望周邊的農村土地會持續生產食物……我們此時才開始重新思考城市,有意將自己的食物需求放在心上?!雹诒M管如此,當代主流食物運動卻認為,社區花園、屋頂花園、垂直農業①(vertical farming)和都市采食可以緩解都市叢林中的饑荒和營養不良,因而對其大加贊賞。由此可能會出現另一種令城市富人趨之若鶩且公然滋生理想主義的時尚。正如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在《鄉村與城市》(The Country and the City,1975)中敏銳覺察到的:“一個城市消耗的是鄰近鄉村種植的食物。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城市通過政治權威給掌控鄉村農事生產的人提供法律和貿易方面的服務,二者建立起一種典型的、利益和權力上相互需求的有機聯系。”②自16世紀以來,農業和糧食生產一直與鄉村有關,其對于城/鄉社會經濟二元分裂的想象和戲劇化也極為重要。城鄉之間經濟上相互依存的關系,加劇了現代城市以農村地區為食物和原材料供應方的物質依賴,當然,這種協同作用并不均衡也不排他。威廉斯曾發出有爭議性的警示,資本主義經濟多樣化推動的城市化,讓城市居民與鄉村物質之間漸行漸遠,從而誘發游客對浪漫農業田園風光的渴望。威廉斯所拷問的城市與鄉村之間在地理學和認識論上的差距,一方面將鄉村生活美化和糧食生產牧歌化,使之成為一種娛樂方式;另一方面又強化了現代都市與“糧食荒漠”之間的關聯。當代主流食物運動未能反思城市與鄉村之間相互構成和相互轉化的關系,這是引發關于都市飲食習慣浪漫想象的根本原因。

威廉斯在上文所引對城鄉共生(或寄生)關系的考察中早就預料到,通過想象鄉村的肥沃和純真來形成都市食物不安全和不充足的問題是危險的。但直到最近,行動主義者和學者們才開始批判性地反思這種想象的深意,這種想象認為都市不只是營養不良之地,更是充滿生機的食物生產地。微生物學和公共衛生學教授迪克森·德波米耶(Dickson D. Despommier)等都市農業倡導者,試圖通過高科技和加強資本投資來恢復城市的生產力,這表明人們重新關注都市農業經濟學的物質性。在《垂直農場:在 21世紀養活全球人口》(The Vertical Farm: Feeding the World in the 21st Century,2010)一書中,德波米耶通過摹擬生態系統支撐功能和過程的水耕法和氣栽法,為當代城市繪制了一幅科學藍圖。勞倫·曼德爾(Lauren Mandel)緊跟德波米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創新步伐,在《一掃而光:獨家解讀屋頂農業》(Eat Up: The Inside Scoop on Rooftop Agriculture,2013)一書中也有類似的主張,她認為借助屋頂花園來養活城市貧困人口的道德責任,最終有賴于商業化和科技化農業的創新模式。曼德爾將都市農業的歷史追溯至美索不達米亞、埃及、中國、希臘和羅馬,她將城市置于一種重構文化和經濟的政治學當中。依據這種政治學,城市承擔著農業的使命,即農村地區的文化使命。③都市農業倡導者聯想到文學評論家利奧·馬克思(Leo Marx)所作的經典田園比喻——“花園中的機器”,他們認為屋頂花園或農業摩天大樓“不只是‘花園中的機器,也不是‘機器中的花園”,在這些地方,農業秩序不是被科技破壞就是被程序化。④都市農業倡導者堅稱“機器就是花園”,他們力圖用科學、技術和資本來消除傳統的城鄉區隔,并改變城市和鄉村特定的社會經濟角色。⑤

艾倫·查德威克(Alan Chadwick)、格雷絲·利·博格斯(Grace Lee Boggs)和溫迪·約翰遜(Wendy Johnson)等活動家于庭院種菜(backyard food plots)、游擊花園(guerrilla gardens)和都市采食活動中識別出一種都市農業模式,即將市中心重新定義為培育食物和社會正義的場所。例如,底特律華裔美籍民權偶像格蕾絲·利·博格斯在社區花園(community garden)中看到美國各族裔豐富的農業傳承,以及其中種族暴力和種族壓迫的悠久歷史。博格斯認為:“我們可以從在本土方面做些小事開始,例如在社區花園里種植或者為鄰居提供便利。生活體系就是這樣發生變化的,它不是從上面而是從里面開始改變,是從許多不約而同的本土行為開始改變。”①都市農業讓人們與其自身的文化和環境融為一體,不僅為他們提供能夠負擔的、新鮮健康的非工業農產品,還提升其環境素養,繼而強化食物主權和社會環境正義。

通過技術、資本或社區計劃,都市農業讓人們在政治法規、土地可利用性以及空氣、水和土壤的污染等原生現實中,重新關注都市風景的生產力。 在這個歷史交匯處,全球超過50%的人口聚居于城市,②因而生態批評家應關注的問題就不再是人類應如何確?;囊?、田園風景,以及“較少城市化,更多‘自然生存狀態”的自然環境的可持續存在,以此作為娛樂和崇拜場所,也不是它們具有何種語言、形式和意象。③相反,現在的當務之急是:當代主流食物運動應如何通過生產健康食物,重建人與城市空間物質復雜性之間的良好關系,從而將城市荒地轉化為可持續的棲居地。

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雷切爾·斯坦因(Rachel Stein)、里德(T. V. Reed)和朱莉·蘇(Julie Sze)等生態批評家就思考過種族、階級和性別是如何導致環境的階級分化的。這場環境正義運動的核心是對抗強迫集中居住、有毒污染、食品不安全以及各種形式的種族化的環境重負,而這些行為激發了關于城市的“都市叢林”和“都市荒野”想象。然而,即便是那些已經轉向關注環境資源和環境風險分布不均的環境正義批評家和行動主義者,也傾向于認為城市本質上乃是不毛之地。對于勞倫斯·比爾(Lawrence Buell)所說的“城市及其他被明顯改變和嚴重破壞的風景”,他們消極地賦予其不純粹和不充分的內涵,但很快又意識到與生態相關聯的侵犯和暴力之中存在著結構性暴力,尤其是市中心承受的這種暴力。④他們忽略了都市物質性的復雜,也即忽略了物質和生態過程在不經意反抗人類宰治的同時,是如何繼續塑造都市生活的。

邁克爾·貝內特(Michael Bennett)是最早從生態批評角度研究城市環境的學者之一,他質疑中產階級意識形態將空間一分為二成“牧歌田園”和“都市廢墟”。他說:

如果不關注環保主義者,這種社會政治發展不可能實現……應質疑滲透在我們文化中的那種顯而易見的反城市意識形態(這其中包括許多主流的環境主義和生態批評),并揭示這種意識形態在構筑和強化美國貧民窟日久彌顯的邊界時通常隱蔽了的社會影響。⑤

近年來的“重返都市”現象贊揚城市成為生產正宗食品的新場地,都市采食就是這些都市農業模式中的一種。它消除了城鄉之間的區隔,且很可能被視為一個社會環境創新和干預的實驗平臺。都市農業和當代主流食物運動“承擔了農業和價值觀的文化仲裁者和政治仲裁者職責”,秦艾娃在野外采食和進食的做法是如何參與其中,這種趨勢又是如何賦予“(可種植食物)的都市以獨特價值”?①通過這些流行的野外采集重建城市居民錯位的身體與城市空間物質性之間的關聯有何意義?在大都會中心悠游采食,應如何顛覆那種認為市中心乃荒地和空地的成見?事實上,在野外采食和備糧已經植入對本土環境的世界意識中。

二、在唐人街和其他城市采食

秦艾娃是第三代美籍華人,也是紐約州立大學非虛構寫作(creative nonfiction)和新聞學專業副教授。她的書寫帶著很強的個人體驗,即對周邊地區的豐富文化和生態傳統的感悟?!兑巴庖捠场窐酥局L期以來的創作探索達到頂峰,作者將其關于亞裔美國人代際沖突的短篇小說與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上發表的都市采食專欄文章巧妙地編織在一起。 她在城市民族飛地②采集無人問津的野生食材,這種經驗與其一直試圖追尋身為美籍華人的文化根基類似。她借助自然主義科學以及從祖父母那里繼承的傳統生態知識,并運用人們熟知的比喻和主題——“野外搜尋”(a wild hunt),全球美食家正是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以農業產出為特征的城市景觀。

通過提出都市采食是保證健康、有機飲食的最佳方式,秦艾娃首先響應替代食物運動(alterative food movement)對工業主義食品模式的持續批判。在該書最后一章“當食物就是食物時”,她說明了食物消費行為如何成為一種營養且健康的預防措施,而反對在美國具有主導地位的食物記者和活動家邁克爾·波倫巧妙命名的所謂“可食用的類食品物質”③:

我結識了極力在食物網格之外生活的免費族④,以及愛好采集野生蘑菇或夏季甜漿果的美食家和廚師……幾乎每一個與我交談的人都質疑大型農業和轉基因食品。大多數人渴望回到食物就是食物的年代,當時還沒有那一大串的添加劑和防腐劑。⑤

從味覺和消化層面看,城市環境中“野草”不羈的野性以及由此形成的自然性,讓城市居民通過食用近距離范圍內的食物來保障其風味和質量。⑥從社會政治層面看,這些周邊植物的本土性和便利性,讓當地社區有權參與并發動草根共同掀起抵抗全球性糧食系統的運動。在都市周邊采集那些通常被稱為“有害的外來入侵者”的野生草藥、蔬菜和水果,這描繪出一種常見的荒野倫理,有機食品愛好者借助這種倫理批判農業綜合企業對產量和生產力的操控。⑦秦艾娃指出,耕種土地的部分意義在于,“使每一個人,尤其是我們那些被最大限度剝奪權利的街坊四鄰,都能獲取健康和可持續的食物”。⑧

野生食物不同于農業綜合企業生產的廉價、鮮艷且保質期長的農產品,它可以為身體疏離自然的都市食客提供一種唾手可得的介質,通過這一介質,他們可以根據季候變化直接與食物來源重建聯系。在最近的周邊地區采食,其最小化的取食距離可以重續異化的消費者與倫理、農藝皆純粹的風景之間一度被中斷的連接,也降低了工廠化農業在生產、制造和分銷過程中產生的食品安全風險。正如達林·諾達爾(Darrin Nordahl)在《公共生產:新都市農業》(Public Produce: The New Urban Agriculture,2009)一書中所說的,都市采食作為一種食物生產方式,已成為“一種幫助個人和家庭吃上實惠又營養的食物的方法,而且掌握采摘公共食物的能力,也賦予那些食不果腹或者伙食寒磣的人們一個絕佳的生機”。①哲學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和吉姆·梅森(Jim Mason)同樣認為,撿拾被浪費的食物是“極端合乎倫理的廉價飲食”。他們寫道:“你不用買進整個消費過程。即便是購買有機食品,其實也被卷入消費經濟中。撿食行為(dumpstering)確實打破了消費者枷鎖?!雹诒M管秦艾娃在《野外覓食》中提出的反消費主義者批評從未升華為個人的道德義務和政治責任,即通過在垃圾箱里撿食剩余食物來與世界饑荒和糧食不公進行正面交鋒,但她的言論明確指出野菜搜采具有永久、營養和健康的魅力。

有意思的是,秦艾娃充滿激情的都市采食敘事,對合乎倫理的飲食提出的文化政治問題超出了她最初試圖解答的問題,尤其是當作者使用“野外覓食”這一書名時,本是取其字面意思,而讀者在接受時又視其為該書的前提。尤厄爾·吉本斯(Euell Gibbons)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版“追尋野味”系列叢書,彰顯了荒野的物質性和從倫理視野觀照其“虛無”性的持久魅力,此后就有大量關于采食和烹飪野味的野外指南問世。③采食者和懷疑論者汲取的是有機荒野的表面價值,將其視為一種極度擺脫人類教唆式影響的事物,例如他們贊賞采食者塞繆爾·塞耶(Samuel Thayer)所謂“地球直供的食物”。④當都市采食者力圖確定大都市的荒野由何構成,或者人們能否真的在都市或其他被極度建設的環境中找到野味時,問題并沒有那么復雜。相反,關于在都市挖野菜吃的主要爭議在于,人們將荒野理解為一種批評話語和文化構架,用以積極促進符合倫理的食品生產和消費。

在最近的“如何吃”這一文學類型中,朱莉·格斯曼(Julie Guthman)、雷切爾·斯洛克姆(Rachel Slocum)、帕特里夏·艾倫(Patricia Allen)、蘇茜·奧布賴恩(Susie OBrien)和艾利森·霍普·阿爾康(Alison Hope Alkon)等批評家指出,替代食物運動在其就糧食不安全和饑荒問題的制定和談判中,普遍無視種族、性別和階層的作用。⑤這些批評家認為,食物活動家醉心于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以至于并未反思自身白色人種和中產階級的立場,而這正是他們調查的基礎。他們一心想解決特權問題,故而總糾結于野生食物的承受能力和易得與否。這就遮蔽了以下事實,即:那些(有機食品)愛好者自身也“受一系列源自白人文化歷史的話語”所鼓舞和牽制。⑥換言之,那些無視膚色的人寄希望于世人都有“耕種土地”的渴望,且舉世認同“天然”“有機”食品的內涵,因而替代食物運動在他們面前就顯得黯然失色。①此外,當代主流食物運動以強調糧食短缺和糧食不安全為核心問題,這種話語進一步反映出某種都市的重要性,即在不斷將糧食生產和供應的責任推卸給農村的同時,又假定都市人在全球食物鏈上處于被動方和受害方的位置。他們意識到人們急需“符合文化訴求”的食品供給,因而強調批判地思考替代食物運動中的城市中產階級白人問題已經迫在眉睫。②關注文化實踐不僅可以促使食物運動變得更加體貼入微,從而去理解食物和農業傳統的文化多樣性與種族多樣性,而且還能讓他們創造性地參與討論饑荒、營養不良和食品不安全的話題。

秦艾娃的都市采食敘事初看似乎也是一種對懷舊式都市飲食的變相推崇。其中,人們無視食品不安全和社區聯盟的結構性暴力,有利于一種僵化的認識二元論,即關于被資本主義生態滅絕的荒涼城市與真正令人愉悅的幽靜風景的認識二元論。然而,她對紐約大都會中那些被否認的采食者的評論卻另有深意。她在即將結束尋找野食和愛的旅途時說道:

我談及隱藏的采食者,也就是我在格林堡和普羅斯佩克特公園邂逅的那些移民祖母型采食者。她們保持著故國的采食風習。她們和我們共同進行某種前農業式的努力,這讓我們緊貼大地。在這個世界的別處,此類事情并不怪異——我知道俄羅斯、韓國和法國的采食者,他們長大了會與家人一起采集食物。③

秦艾娃來自華裔美國家庭,其族裔傳承打破了她對都市采食的成見,這種成見對都市采食持保守態度,它源于美國白人中產階級對糧食不安全的利己性關注,以及對亟待發明可行性技術來養活全世界的道德恐慌。

我們往往容易低估秦艾娃在總結性反思時承受的政治壓力,因為她借助一個養育后代的移民祖母或豐饒的大地母親的浪漫意象,看似在講述女性化與種族化的采食者形象。移民祖母的形象讓讀者立即想起“就像祖母曾經做的……”之類的措辭,讓人再次強烈地感受到:我們已經失去那曾經“真切的”“真實的”的非人類世界。秦艾娃認為采食是一種可持續卻瀕臨失傳的產糧方式,它在西方影響面前不堪一擊。她在闡述這種觀念時,很懷舊地使用了替代食物運動常使用的“自然最懂得”這句話。秦艾娃評論說:“美國在迫使原住民離開其原住地時就失去了采食文化,隨后食物被大型綜合農業企業所壟斷?!边@種說法同樣忽略了擯棄采食的復雜歷史,以及支撐起“生態神圣”、“生態智慧”和其他各種本土生態知識的道德、精神和環境。④

然而,當秦艾娃將移民祖母的故事放在一個更大的采食歷史語境中,她的都市采獲之旅便將“都市采食”這一概念提升至一個顯著的位置,這個概念不僅扎根于非西方的植物學知識體系,而且還植根于族裔美國人的日常經驗。召喚瀕臨失傳的風俗習慣,促使我們再次融入都市采食者深厚的懷舊感,比如秦在唐人街和其他地方看到銀杏、云耳以及其他具有傳統中醫藥用價值的食材時表達的那種懷舊感。⑤人們看到的這些采集行為破除了一種成見,即認為都市采食者不過是向往成為一種不可持續且不切實際的白人文化精英和政治精英。對傳統生態知識的贊美展現了都市采食習俗中的文化雜合,并助其脫離《時代》(Time)雜志所賦予的“十大飲食潮流”①之一的命名。秦艾娃讓流行的“如何吃”文學類型發生轉變,她作為族裔美國人的食物生產傳統質疑了當代美國食物認知中的白人立場和都市性,也質疑了食物與烹飪在救贖式干預糧食安全問題時的優越性。

《野外覓食》一書中,作者喚醒了生態知識的多元主體,它們之間彼此同步且相輔相成,這就創造了一種通過復魅(re-enchantment)而棲居于城的可能性。秦艾娃和《彼得森野外指南》(Peterson Field Guide)的作者、自然主義者羅杰·托里·彼得森(Roger Tory Peterson),采食大師尤厄爾·吉本斯,以及被稱為“野人”(Wildman)的曼哈頓著名采食者史蒂夫·布里爾(Steve Brill)一樣,在野外采食過程中通過從事自然科學研究,讓自己走向環境并重建與其身體和精神的聯系。例如,在“采食之眼:益母草”一章中,她回憶道:

[益母草(motherwort)的]葉子形似獅子尾巴,我想到《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里那只膽怯的獅子,他用兩個爪子梳理尾梢,而我用兩根手指摩挲一片葉子。益母草表面沒有普通錦葵那么多絨毛,味道聞起來像祖父的書桌抽屜——那是一個儲存奇珍異玩的寶庫,里面藏著被壓在底下、繡著不知何人姓名首字母的手帕,野牛鎳幣,一顆很早以前拔的牙。

我最初是從布魯克林的一位中醫那里學會認識益母草的,他說這種草可用于治療激素失調和斑點性出血等子宮問題。在古英語中,wort意為“植物”,我很喜歡“母親般的植物”這一觀念,它有益于我的女性主題且安撫了我的神經。戴維·霍夫曼(David Hoffmann)的《草藥手冊》(The Herbal Handbook)中說,益母草可調理月經,可作絕經期弛緩藥,也可作心臟補品。當時我嘗了嘗益母草制成的藥丸,感覺不可思議地干燥和苦澀——我得喝整整一杯水才能把這種味道壓下去……但此刻的益母草卻郁郁蔥蔥地生長在博爾德市中心。②

秦艾娃扎根于西方自然主義者的思想傳統,她的這些野外筆記和思考類似于許多野生物手冊,它們用于可靠的野外識別和田野調查,通過名稱分類、田野標記和模擬插圖來捕獲動物、采摘植物和采集礦物標本,哪怕這些指南可能本非專為在都市環境中采食而寫。

很有意思的是,秦艾娃的田野筆記就像《野外覓食》每章結尾的食譜一樣,構成其在非人類世界中準確且真實的經驗基礎。在非人類世界里,盡管以科技能力和科學實在論來確認“關于自然的真相”或事實已經被證明是謬論,但都市人還是實現了他們精神共鳴的訴求。③正如生態批評家達娜·菲利普斯(Dana Phillips)所覺察到的:“(我們)以為關于自然的真理是簡單明了的。許多人仍然相信,生態學家可以簡單地通過‘像山一樣思考來滿足進一步理解自然進程的需求,就像奧爾多·利奧波德(Aldo Leopold)曾經敦促其同時代的人們和我們今天所有人應做到的一樣?!雹茏匀豢茖W的信息和細節不僅為物種識別和野外經驗提供指導,且促使人們去真實真切地體驗非人類世界,這個世界在不斷上演著自然文學作家“頓悟瞬間的儀式祈禱”。⑤秦艾娃具備了直接事實和科學客觀性展現的非人類世界的相關知識,她借助食物采集與益母草建立無中介聯系,正是這種聯系讓其靈光一現,令她為極度人化的風景中野性的在場而欣喜不已。

中醫遺產和傳統生態知識不是一種寄托簡單懷舊渴望的方式,而是一個通向全新層面的人類與非人類共存的都市現實的門戶,但她卻曾經與之疏離。這些知識讓她得以超越外觀去審視領悟,也讓她接受日常城市景觀的概念,以及非人類自然的所謂真實性、同質性和不變性。秦艾娃欣賞跨文化接受益母草和都市野生食物帶來的治愈力量,這種欣賞將傳統知識從其與生俱來的特殊、狹隘和孤立的桎梏中解救出來,從而去體現世界性的本土主義(cosmopolitan localism)。傳統形式的生態知識和世界觀通常被認為是解救西方現代性危機的一劑良藥,用以化解人類與非人類,以及與被大多美國環境科學家、哲學家和作家概念化為自然的和諧、平衡和秩序之間的疏離。①秦艾娃認為益母草具有治療婦科病的特性,這說明她身為美國華裔都市采食者所受的傳統生態教化具有現實意義。盡管這些口頭傳授的經驗信息和見解未得到西方實證主義科學的證實,但其作為關于“一種系于某一特定地方的情境化過程”的知識,已經顛覆性地介入西方科學的機械論、還原論和普救論中。②她在都市環境中采集的食物所包含的野性,昭示了一個有彈性的和不可馴化的非人類世界。她的民族傳承是自然復魅的源泉,向人們展示了一個文化和農業皆具復雜性的城市。

秦艾娃的祖父,曼哈頓一家餐館的第一代華裔員工,傳授給了她民族植物學知識,包括認識云耳、冬菇、菊花、紅山楂果,以及在華裔社區代代口口相傳的冬葵。③她說:“我不確定爺爺的這些知識從何而來——是他父母教的,還是從餐館的廚師那里學來的?!雹苷缢磸蛷娬{的那樣,這些關于野蘑菇、草藥和綠色蔬菜的經驗見解都與“時令”⑤(timing)相關,也即如其自然文學作品《野外覓食》一書的副標題所表明的,在“對的”時間和對的地方翻找,“為生活、為愛和為完美餐飲而采集”。⑥

正如秦艾娃后來學習采食蔥芥是通過識別其“在各個不同生長階段”⑦和“歷史時期的變化以及不同的形狀和類型”⑧,從而將其與別的毒草區分開來一樣;采食者特別關注時機要求,用以構建從多重時間性和空間性看待非人類事物的“細微知識”和“正確視角”⑨。要想在都市荒地里適時采獲蔥芥,不僅需要了解都市,還需要全面了解蔥芥的分類、行為模式及其在各歷史時期和地質時代與人類和非人類世界其他物質之間的相互影響。此外,為了種植和采摘野生蔥芥,還要熟悉那些不斷塑造它并被它塑造的歌曲、傳說、信仰、實踐和政治。秦艾娃對野生食物的了解及其華裔美國人的傳統,讓她這類采食者能夠超越被西方機械論科學概念化的、看似貧瘠而生機全無的都市環境外觀。她對時機的贊賞類似于近年來物質主義生態批評方法所說的“一個裝滿故事的復魅模式”,這種模式重新重視互動和變化的過程。①正如生態批評家賽仁娜拉·伊奧凡諾(Serenella Iovino)和瑟普爾·奧伯曼(Serpil Oppermann)在《物質生態批評》(Material Ecocriticism,2014)導言中所闡述的:“這個世界……根本不是一個‘純粹的外表……也毫不‘純凈。相反,其中充滿相互交織的施事能力和張力,這些施事能力和張力持續存在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產生新的形態、身體和本質?!雹?/p>

秦艾娃曾在一條熟悉的廊道上看到一棵桑樹并為之心醉神迷。她猛然間醒悟到:與離異的母親和解并在30多歲時尋找伴侶,這兩件事情構成其都市采食之旅的本質。正如她所說的:“我開始明白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循環的,是相互關聯的。事情發生的時機很關鍵……我不期望那里沒有的某個東西或某個人,我現在能清楚地看到眼前有什么”;③“萬物相遇——在正確的時機下,在與自然的平衡中”。④遵循傳統的生態實踐和世界觀進行的采食,讓秦艾娃對世界產生了一種時間感。在這個世界里,生活、愛和都市野生食物共同組成一個不斷累積的生成過程(process of becoming)。對人類和非人類的本性之間相互關系的認識顯示出一種關系倫理,在這種關系中,人的自然和非人的自然始終處在一種更大的道德和倫理語境中,而這種語境保持著一種自然-文化相平衡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秦艾娃對人類世界與非人類世界之間相互關系的評述,體現了中國的或者說道教的“自然性/自然”(nature/Nature)原則。倫理學家杜維明(Wei-Ming Tu)在談到自然的觀念,或者“自性”(self-so-ness)時說:“包羅萬象的和諧觀包含兩層相輔相成的意思。它是指自然乃是一個容納萬物、自發自生的生命過程,它無所不包”;自然意味著“宇宙萬物秩序的基礎是內在共振”,意味著盡管自然界存在著沖突和緊張,但“其深層結構卻是永遠寧靜穩定的”。⑤自然界的相互關聯性促使秦艾娃將野生食物與非人類都市環境視為一種存在狀態(state of being),在這種狀態中,人類和非人類的每一分子都互相參與生成的持續互動中。因此,她尋找野生食物的行為就成為一種如羅伯特·吉-?!欤≧obert Ji-Song Ku)所說的“模糊的政治學”,它破壞了民族美食的真實性?!澳:恼螌W”這一概念的創造,是 “依托于以先驗方法回應所謂雜亂無章和不受歡迎之現實的發難”。⑥

秦艾娃和許多美國自然文學作家和環保主義者的都市采食之旅有著共同的信念和喜好,即以本土知識形式去糾正西方現代性的認識論影響。秦艾娃對華裔美國人傳統的稱贊,蘊含著與本土文化緊密相連的情景化知識生產過程,其根基是對非人類自然的經驗性理解。與他們一樣,對于秦艾娃而言,本土的、傳統的知識是為了“解決人類生存的問題,如食物生產、人際溝通、醫療、建筑和流動”,或是為了“通過提供反思素材,用以評估現實及其他種類的知識來構建社會身份”。⑦當傳統生態知識所處的情景帶來本土感和親切感的需求時,這些地理上或文化上的特定知識體也會成為自然復魅和重建人與自然之聯系的強大手段。正如達娜·菲利普斯所看到的,美國自然文學作家和環境行動主義者一直試圖通過神化土著人與自然的融合,“來尋求以民族學的方法解決我們所謂與自然界疏離的問題”。①在不斷擴張的都市中,野生食物成為人們極為關注的對象,具有民族特色的醫療和飲食傳統也隨之成為解放和希望的力量之源。

但對于秦艾娃而言,與本土和社區相關的知識帶來的概念和文化上的影響,不僅在于其提供了全球適用和與全球相關的解決方案,還在于其質疑了本土的預期角色和邊界。益母草、云耳和其他地方性民族生態知識超越了文化的邊界,這一事實闡釋了菲克雷特·貝爾克斯(Fikret Berkes)在《神圣的生態學》(Sacred Ecology)一書中所說的“傳統知識與西方知識在實踐層面的互補性”,以及最重要的“概念多元論的必要性”。②民族文化和習俗對西方現代性特別是其世界觀方面很有助益,本土發展起來的或與本土相關的傳統信仰和習俗,不僅為現代性提供了反思空間,而且為貝爾克斯所說的“關于生態倫理學和宗教的討論”提供了詞匯、語法和框架”。③

秦艾娃同時依賴于近代中國和現代西方的采食見解,這種依賴引發相關的問題,包括環保主義者從倫理政治學角度寄希望于民族科學和地方經驗實踐,以及在將城市定位為農業產出地過程中,農村和傳統發揮何種功能。當秦艾娃在都市中采食的時候,她從事的是一種食物生產實踐,這種實踐仍然從民族生態思想中汲取經驗。她的采集旅程表明,搶救民族知識刻不容緩,它應當從被審美化的關注對象變成一種日常實踐。雖然種族、性別、階級和環境的交叉從來不是秦艾娃城市想象中的核心部分,但她將本土民族習俗的感知作用問題化,使其所謂真實性和異國情調變得復雜。她在一個更大的跨文化框架內重新構建了傳統的生態知識,從而推進了一個跨文化互動關系的非人類都市自然。

三、尋找美國城市新景觀

秦艾娃的都市采食行為是一種古老而經久不衰的糧食生產方式,其中充滿救贖的政治想象和民族想象,嵌入在對城市的民族生態構想中。城市作為一個具有物質動力和農業產能的場所,人們的日常飲食和行走組成其生產活動。有趣的是,當秦艾娃進入一個更大的亞裔美國文學框架的語境時,其城市采食之旅也展現了一個常見的亞裔美國人成長小說情節,其中享樂主義和無所事事作為調節方式被發揮得淋漓盡致,有助于調解少年主人公的歸屬感與其多種文化身份之間的沖突。實際上,《野外覓食》最令人著迷而又忐忑的魅力之一便可能是秦艾娃零散的童年記憶。那時候,每當離異的母親不在身邊,她就跟著移民的祖父母待在紐約皇后區密集的廚房里,跟著他們采購、烹飪并享用外國食物。她記得正是這些早期的美食大冒險經歷,塑造了自己后來的都市采食技巧和文化身份?!凹依锶苏f我會吃祖父給我吃的任何東西,包括魚眼睛。盡管后來我極力否認,但我的確模糊記得自己吃過一些圓圓的膠狀物,口感像香草布丁?!薄拔覔渫ㄒ宦曌谧娓傅膹N桌旁……他會給我分享他的吃食:一塊剛出鍋的烤得恰到好處的肝臟,或者是和香菇一起煎得咝咝作響的白菜?!雹芩铍y忘的是祖父驚人的廚藝,他在“曼哈頓各種餐館”的工作經歷,幫助他形成“如此多樣化的味覺,使他幾乎能夠料理好任何食物”,而不僅僅是做些別人看來很古怪的中國菜。秦艾娃浸淫于這些軼事中,其亞洲飲食習慣、日常習慣和文化傳統逐漸退化,成為娛樂中產階級和白人消費的對象。①盡管民族美食最終引發飲食習慣的跨文化融合,但她仍然通過在城市飛地中采食來扮演文化向導的角色,即將野生(民族)烹飪食材變成一種新的都市奇觀。借助形象的視覺和聽覺意象,她鄭重其事而深思熟慮地將民族食材戲劇化,再現了一個典型的亞裔美籍母女沖突的故事情節。故事中,民族飲食方式成為保守的隱喻,被儀式化地展現為獨樹一幟的民族標記、“入侵的雜草”和移民。而出生在美國的幾代人,他們在其主體構建的過程中,既抗拒又欣然接受這些差異性/異質性。②

秦艾娃對健康食品和完整自我的追求,延續了黃玉雪(Jade Snow Wong)的《第五個中國女兒》(Fifth Chinese Daughter,1950)、譚恩美(Amy Tan)的《喜福會》(Joy Joy,1999)、弗蘭克·秦(Frank Chin)的《唐納德·杜克》(Donald Duk,1991)、曹蘭(Lan Cao)的《猴橋》(Monkey Bridge,1997)以及其他亞裔美國作家的成長小說傳統。在這些小說中,民族食物和飲食習慣反復被用作身份建構的媒介和產物。正如雪莉·吉克-林·利姆(Shirley Geok-lin Lim)所指出的,食物“充當了一個民族的地方和社區的重要標志,這個民族不僅是普通意義上的民族,而且是領土意義上的民族”。③而且在一個更大的亞裔美國文學語境中,食物意象表征的是索林·辛西婭·王(Sau-ling Cynthia Wong)所說的:“在一個白人占主導地位的國家里,作為移民和少數族裔,亞裔美國人集體遭受的所有苦難、剝奪、限制、無選舉權和混亂。”④亞裔美國人文學中再次出現諸如《野外覓食》等美食學主題,這的確證明食物在重塑亞裔美國人的身份、公民權和歸屬感方面占據中心地位。它們一再提醒人們想起那些根深蒂固的政治制度和種族組織,這些制度和組織繼續將亞裔美國人重新實例化并劃分進一個族群范疇,而這個族群在文化上——即便不是在遺傳上——被程序化為擅于烹飪和品味美食。

在秦艾娃的敘述中,各種自我東方化(self-Orientalization)的事件說明這是一種“食色”(food pornography)文學類型。⑤在這種文學類型中,族裔作家通過馴養其“差異性”并“利用其民族飲食習慣中的‘異國情調來謀生”,從而避免了重復性敘事。⑥白人讀者對食色津津樂道,這不僅掩蓋了將民族飲食習慣商品化的種族主義嵌入式結構,而且還掩蓋了食品所處的社會地位,它是“一種重要媒介,用來遵循和抵抗美國化;是一種手段,用來承擔亞裔美國人身份中的模糊角色,而這種身份還處于一種不斷變遷的狀態”。⑦然而更重要的是,秦艾娃的都市采食之旅改變了批評界的關注方向。之前人們將民族食物的風情萬種(exoticization)視為理解種族主體性和身份政治的途徑,而現在民族食物已然成為一種喬尼·亞當森(Joni Adamson)所說的學問,這種學問“往往無法解釋非西方文化的多樣性和美國境內外的生態生活方式”。⑧若將《野外覓食》歸于民族食物文學的領域,那么就會忽略族裔美國人生態知識所蘊含的動力,以及他們在人類和非人類世界中的經驗。

秦艾娃為找尋“生活、愛和完美餐飲”(《野外覓食》的副標題)而進行的城中之旅,讓人想到這是關于民族飲食習慣的流行比喻,但她在都市中的悠游采食卻體現了其自然主義-漫步者的角色。借用沃爾特·本杰明(Walter Benjamin)的話說,她是“在瀝青上采摘”,“而非穿梭在都市拱廊中找尋和接受現代性意義”。①秦艾娃寫道:

我沿著布魯克林公園里一條幽靜的林間小道(我在城里采摘野生食物時最心儀的地方)走著。背包里裝著一些塑料袋、一本翻爛了的尤厄爾·吉本斯的《追尋野生蘆筍》(Stalking the Wild Asparagus)以及一把兼作餐刀的美工刀。當我慢慢向目標物攀爬的時候,腳下的樹木覆蓋料和泥土是潮濕的。在我身下,騎行者和慢跑者正沿著環繞公園的道路前進,我還能聽到跑馬道上響亮的馬蹄聲。在初秋的鼎盛期,一簇繁茂的樹葉遮住了下面的一切,這些樹葉在晨曦中開始變成微微泛紅的金色。②

秦艾娃曾一度是漫游者和自然主義者,這種雙重生態身份顛覆了漫游者的白人凝視視角。漫游者遠離盲目的都市人群,對都市展開一種窺探性的和人際間的探究,以此稱頌現代都市生活中的喧囂躁動和轉瞬即逝。她是一位孤獨的(民族)植物學家,像一個巴黎漫游者似的在人行道上漫步。她在觀察、鑒別和采集野生食材的同時,將城市重塑為農藝豐富的、不可馴化的野外風景。她宣告自己擁有這座城市的權利,享受著漫步者的空間流動;但是,她自身同時具備的西方和非西方的環境知識體系,又使她能夠跨現代城市的空間界限,這種界限將城市固步自封為貧瘠而受控的人體工程學景觀。她由此體驗到大都市乃是一個具有高度、深度和廣度的,以及生物多樣和環境復雜的棲息地。秦艾娃邁著漫步-自然主義者的悠閑步伐,離開漫游的人群,與他們產生一個詩意的距離,對城市有了一個全景式的認知,它的特點是瞬息萬變,雖然這種“不定(性)”在尋找者和被尋找者身上體現得一樣多。秦的距離使人想起一個奧秘的非人類世界。③她將都市采食呈現為一種神話般的追求:“你可能自以為知道要什么,且大費周章并痛下決心制定采獲清單和計劃……最終卻發現它就如一個金色的圣杯,總在別處閃閃發光,自己總是夠不著?!雹?/p>

秦艾娃通過都市采食重拾民族傳統,并融合民族的與西方的生態知識,實現對城市的復魅和再棲居。邁克爾·波倫說得好:“我狩獵和采集的真正目的是:想看看在完全明了食用對象的情況下,準備和享用一餐飯會是什么樣子……想盡可能深入了解維系我們生存的食物鏈,并恢復被現代工業化飲食的復雜性遮蔽的最根本的生物學事實?!雹葑鳛橐粋€土生土長的紐約人和華裔美籍作家,秦艾娃感人地響應了替代食物運動對食品生產的關注。對她而言,通過都市采食這樣一種實踐,現代消費者被疏離的身體重新與非人類世界的物質性建立聯系,哪怕這個非人類自然常常被科學、技術和市場經濟進行文化的改造和重塑。

(本文原載于ISLE: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 , vol. 25, no. 1, Winter 2018, pp. 5-24. 此次翻譯已獲作者和牛津大學出版社授權。)

責任編輯:安 吉

責任校對:徐 敏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激情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亚欧乱色视频网站大全|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久黄色片|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 日韩在线第三页| 九色综合伊人久久富二代|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6在线 | 亚洲精品你懂的|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婷婷六月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亚洲美女久久|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91色在线| 国产精品色婷婷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免费|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久久免费成人| 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九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 国产毛片不卡| 日韩在线网址| 91偷拍一区|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啪啪啪亚洲无码| 免费jizz在线播放|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久久综合AV免费观看| 欧美亚洲欧美|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国产精品一线天| 热99精品视频| 国产高清无码第一十页在线观看| 一本色道久久88|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丝袜高潮|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国语对白|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91丝袜乱伦|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91小视频|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亚洲成年人网| 国产综合日韩另类一区二区| 日韩在线2020专区| 欧美人与性动交a欧美精品| 亚洲看片网| 精品福利网|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激情综合网址| 99在线免费播放| 国产一线在线| 国产一在线观看| 99r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香蕉精品在线|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