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清晨的第一聲鈴響,家住北京宋莊的徐玲(化名)開始了繁忙的一天。人到中年,一邊要照顧讀高中的女兒,另一邊還要看護家里中風的父親,再加上這兩年經濟不景氣,徐玲壓力重重。在父親中風前,徐玲在一家家政公司做保姆,丈夫在外賣公司工作,兩個人的收入加起來還算過得去。4年前,患有腦血栓的父親在上樓時突然昏倒,此后沒能再站起來。如今,徐玲只能選擇打零工,趁著照顧父親的空檔,做小時工補貼家用。
記者了解到,很多家庭有這樣的感受,家里一旦出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人手立刻變得緊缺、經濟壓力增大,雖然盡全力照顧,但由于不專業,老人生活質量不高。
每周六一大早,北京市民劉靜和丈夫都會帶著父親去醫院做針灸。難的是家里的樓是老小區沒有電梯,每次都是丈夫背著父親,她一邊抬著輪椅,一邊扶著父親的后腰,從五樓一步一個臺階跌跌撞撞地下樓。劉靜和丈夫是雙職工,家里的日子過得還算寬裕。但父親生病以來,劉靜的個人積蓄基本都花在了為老人請保姆、護工上,她也很少再有個人自由時間,“父親生病以后很少再出去過周末,都是在家里陪老人”。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中國社科院近日聯合發布的《2018-2019中國長期護理調研報告》顯示,有4.8%的老年人處于日?;顒幽芰χ囟仁?、7%處于中度失能狀態,總失能率為11.8%。也就是說,超過10%的老年人在穿衣、吃飯、洗澡、如廁等方面的基本生活無法完全自理?;咀岳砟芰Φ乃ネ艘舶殡S著獨立生活能力的退化,25.4%的老年人需要全方位照料。
“小”老人照顧“老”老人,是當下很多失能家庭的真實寫照。子女、配偶、保姆是提供服務的主力軍,第三方機構服務占比不高。專家指出,在我國人口快速老齡化、失能失智人口快速增加、照護需求快速增長和家庭結構變遷的現實下,化解風險的長期照護政策選擇和制度設計已經刻不容緩?!伴L期護理保險制度建立后,至少在養老服務籌資方面,可以解除老年人的后顧之憂,使老年人能夠享受體面的、有尊嚴的、有質量的生活?!?/p>
(摘自《法治日報》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