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要干什么?要去哪里?你……又是誰?
這并不是什么深奧的哲學問題,而是大多數阿爾茨海默癥患者每時每刻都不知道答案的煎熬。
時光在大腦里放了一塊橡皮擦
徒步6000公里路,1萬多張尋人啟事。
2019年,甘肅省隴南市徽縣72歲的老人王玉明,一面推著自行車前進,一面喊著:“閻寶霞,你的男人接你來了,你在哪里?”
這名退役老兵,徒步一年半,跨越多個城市縣區,只為找到患阿爾茨海默癥走失的相濡以沫48載的發妻。在被王玉明老人與老伴生死相依之情感動的同時,大眾的目光也聚焦于阿爾茨海默癥。走失是該病初期病人最容易發生的意外,也是家屬成天提心吊膽的事情。
阿爾茨海默癥(英文簡稱AD),是一種漸進性的大腦功能衰退性疾病,也稱為老年性癡呆(或腦退化癥、失智癥),是老年人中最常見的癡呆類型。在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記憶門診中,阿爾茨海默癥占腦退化癥患者的一半以上。這個疾病總是在不知不覺間出現,最早往往是以健忘開始,記憶功能漸漸喪失。大腦就像被放了一塊橡皮擦,會漸漸擦去患者腦中最珍貴的記憶,他們會慢慢忘記周圍人的名字,忘記身邊的親人朋友,忘記畢生所學的本領,忘記回家的路,甚至都有可能忘記自己是誰。
遺忘與守望的碰撞
阿爾茨海默癥像高血壓病、糖尿病一樣出現在我們身邊,記憶就像絲絲黑發在歲月中不經意間逐漸變得蒼白,由清晰逐漸變得模糊。
2009年的一天,蒲公英奶奶忽然間就記不住了,第一次出現短暫性失憶把自己給弄丟了。面對疾病不由分說的闖入,她有異乎常人的敏銳洞察力,當晚就意識到了自己的異常變化,第二天自行上醫院主動尋求醫生的幫助。
但,很多老年人沒有這種警覺性,往往過了一兩年才發現,并且諱疾忌醫,陷入病恥感的漩渦。因擔心別人說自己“癡呆”,將自己封閉起來,與外界隔絕。
76歲的老何記性一年不如一年,但他總不承認,還為自己辯解:我對三十年前發生的事記得一清二楚。明明剛剛說過話、吃過的東西,他矢口否認“沒有”。兒女們想帶他上醫院檢查身體,他固執地拒絕:我能吃能睡,腿腳靈便,能有啥毛病,別聽專家嚇唬人!
有關阿爾茨海默癥的現狀調查顯示,人們通常拖延3年才求醫,主訴癡呆病情;70%照料者表示,在確診前未察覺患者的各種癡呆癥狀;64%照料者曾否認自己的親屬患有此病;58%照料者認為癡呆癥狀是正常的衰老;僅31%全科醫生認為他們接受了足夠的基礎培訓和崗位培訓,以用來診斷、處理癡呆病癥。
隨著年齡越大,認知功能下降越明顯。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記憶門診主任醫師歐陽櫻君建議,年滿65周歲的長者每年需進行一次認知功能狀況篩查。蒲公英奶奶剛剛確診那會,醫生判斷她可能只剩五年的生命。如今十年過去了,她依舊將自己的病情控制在輕度,沒有加速惡化,不能說完全靠運氣或奇跡。除了疾病發現得早,還離不開她足夠樂觀的心態,積極與疾病和遺忘作抗爭,也不離開家人給予的關心與支持。
“越是在家里待著無所事事,就會越傷心,”蒲公英奶奶多次提到,要樂觀接受患病的事實,不應該把自己關在家里。于是,她彈鋼琴,學畫畫,直到現在還在老年大學教英文,全家人都非常支持她參與社交活動。
自從得知母親得了阿爾茨海默癥,女兒阿斌就幫母親把家人的相片放大尺寸擺在房間顯眼的位置,讓蒲公英奶奶每天一睜眼就能看到,去記憶家人。在她猶豫要不要上綜藝節目,害怕病情公布于眾會招來異樣的眼光,也擔心學校不再請她上課的時候,女兒的一句“我相信你,相信醫生!”馬上給了她力量和信心,決定勇敢參加節目。
阿爾茨海默癥老人們會因為身不由己的遺忘陷入窘困。對他們來說,過去與現在是背道而馳兩個世界,自責的神經因回憶的剝離變得敏感起來。
幫助患者留住記憶,耐心與技巧最重要。即使他們腦海里已經沒有了家人的詞匯,但他心里其實還記得熟悉親近的人。面對患者的詢問,如果露出一絲不耐煩、或是一個懷疑的眼神,都會讓患者感到自己的能力下降,自尊心受挫。
定位手表、便利貼等是癡呆患者家庭常備的防走失、提醒記憶的物品,但很多老人未必接受。這個病本身會使患者整個人變得很敏感,當你把意愿強加于患者身上時,盡管是出于關心,但他(她)仍會覺得不被尊重,這就需要家屬付出更多的耐心聆聽他們的想法,融入他們的世界。可現實十分無奈,由于工作繁忙、經濟壓力,還要照顧自己的小家,不是每個兒女都有足夠的耐心對待認知障礙的父母。
家屬比患者更痛苦
阿爾茨海默癥損害了大腦的認知功能,嚴重影響認知能力、生活能力,主要表現為記憶功能下降、猜疑、妄想、睡眠倒錯,甚至會有沖動、攻擊等精神行為異常,日常生活技能也逐步退化,需要家人或者照料者長期照顧。
近幾年,政府、社會、公眾都意識到老齡化問題和日益增多的阿爾茨海默癥患者,醫養結合、居家養老、日托中心等政策和舉措不斷推出,大城市醫療紛紛開設記憶門診,讓更多的患者得到專科專病診治,也同時讓有需要之人定期進行記憶篩查。北京等地,還開設了認知功能訓練護理門診,針對認知障礙患者,在結合藥物治療的同時,制定一對一的認知訓練方案和家庭訓練方案,幫助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延緩阿爾茨海默癥的發生。
截止2015年,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老年癡呆患者總數接近1000萬,其中因阿爾茨海默癥導致癡呆的患者已經超過600萬。
劉玲80歲的婆婆就是這600萬人中的一員。幾年前,當婆婆被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癥時,孝順的她第一反應是好好照顧老人,但時間長了才知道這個病有多么折磨家庭。
同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大多數人一樣,劉玲婆婆的病情從慢慢不記事開始惡化。老人起初能基本自理,只需要劉玲準備一日三餐。“隨著病情一點點加重,婆婆先是不能自己洗澡,幫她洗又不聽話而不停掙扎,洗一次要花上一個小時,把你累個半死。”
“白天睡覺,晚上鬧騰,不睡覺,嘴里發出奇怪的聲音,有時是在罵人。”婆婆病后,劉玲整整三年沒睡過一天好覺,比同齡人老了十歲,還落下了一身病痛:腰椎間盤突出癥,心肌慢性缺氧,經常頭暈、頭痛。
在中國,一個阿爾茨海默癥患者每個月的直接藥費約為1000元。而非正式護理成本,不管是請護工,還是家屬辭職回家照顧,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五年前,北京宣武醫院牽頭做的一項調查顯示,一個癡呆病人的費用占家庭總收入的接近1/3,導致家庭生活質量明顯下降。
給遺忘減速
距離世界上第一例阿爾茨海默癥被確診已經過了114年,我們仍然沒有找到治療的有效辦法。也就是說,這種病沒有特效藥,無法治愈,無法逆轉。
老年癡呆患者在通往徹底忘記這個世界的路上,我們唯一的辦法就是幫他們減緩前行的速度。全球治療阿爾茨海默癥的藥物不超過5種,現在我國的臨床治療大多依賴進口藥物,所幸均已納入了國家醫保目錄。從今年7月1日開始,職工醫保門診慢性病,阿爾茨海默癥藥品報銷金額從每月200元提高至每月400元。
除了藥物延緩病情、改善癥狀,更多的是需要家庭的關心和護理、社會和人文的支持和關懷。
世界衛生組織阿爾茨海默病協會最新調查發現,有30%的老年癡呆可以通過非藥物來調控。“認真做好患者健康教育,積極控制血壓、血糖、血脂,保持良好的聽力,保持健康的膳食,保持社交和運動,每年做好體檢,都有助于病情的控制。”相關研究人員表示,非藥物治療是重要的補充,鼓勵患者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活動,盡量維持其生活自理能力,延緩腦功能的衰退速度。
為戰勝這一蠶食患者認知能力的病魔,醫學界投入了巨大的財力和精力,取得了一些新進展。血液檢測有望提前多年檢出阿爾茨海默癥;阿爾茨海默癥疫苗在實驗鼠身上取得了成功,未來有一天這種疫苗能為人所用。(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摘自“39深呼吸”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