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是美國對華為新禁令正式生效的日子。在美國政府的限制之下,9月15日及以后,包括臺積電、高通、三星等公司不可再供應芯片給華為。可以說,為了阻擊中國高科技企業,美國政府的所作所為已經脫離基本規則和正常理性。這背后,其實是美國為了守住自己的互聯網霸權。
可以說,近兩年時間里,美國對華為的制裁逐漸升級,直到8月17日美國商務部進一步升級制裁,尋求“徹底斷供華為”,要求全球所有企業與華為做生意都需要向美國政府申請許可。這真正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美國對中國科技的戰略和政策,雖有著特朗普上臺以及共和黨鷹派政客的特殊性,但也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和連續性。2010年伊始,從美國“亞太再平衡”和中國高科技開始展現崛起勢頭,針對華為、中興等中國高科技企業的阻擊就已露出苗頭,尤其是以高科技為基礎的網絡空間安全和發展問題。其中,中美網絡安全問題是最突出的一點。到2015年9月之前,這一問題達到一個高點,超越了過去中美之間關于貿易、臺海和人權等傳統主要議題。這方面,最好的觀察視角和表征指標,就是對美國政策走向影響很大、能清晰反映美國政策走勢的美國各大智庫,在科技領域針對中國發出的各種報告開始成為熱點。只要系統研究過去十年美國智庫以及軍方、商務部等相關部門的報告,就能展現出美國對于中國高科技阻擊的完整脈絡。只不過,特朗普政府上任后讓美國走向更加極端。
美國認為自己半個多世紀在IT領域的霸權地位首次發生全面動搖。在5G設備、手機、互聯網應用與服務方面,美國公司已難確保占據浪潮的領先勢頭;在云計算和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等方面,美國企業的壟斷性地位也受到沖擊。還有面向未來的AI、大數據等新興領域,美國也認為中美競爭趨于白熱化。但這一次,美國沒有通過激發強大創新能力,通過開放、自由、公平的競爭來獲得勝利。其實,美國在高科技領域有著強大的既有優勢,加上市場機制的原創性研發能力,完全可以與中國形成良性競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但華盛頓最終選擇另一條路,那就是借助美國當前在全球唯一的霸權地位,通過政客們的極端手段,以政治強力來干預和破壞基本的市場競爭秩序。
為何如此?原因在于美國急于在最短時間內,通過遏制中國高科技崛起,維護自己獨一無二的全球數據和情報收集能力,美國認為這是守住國家安全與軍事優勢的關鍵。同時,也是保證美國科技、產業、經濟和政治優勢的關鍵基礎。
(據環球網 9.15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