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擁有最富戲劇性的環境和氣候,從荒漠到平原,從山地到海洋。人們因循自然,從食物中獲取能量;竭盡才智,用美味慰藉家人。
哈薩克人生活在地球上最大的草原帶。毛勒提別克家的夏牧場位于阿勒泰山南麓,在這里,野草、羊群和哈薩克人之間,一直保持著微妙的平衡。
天氣轉涼,阿勒泰深山中的夏季牧場里,毛勒提別克在整理著自家羊群。他仔細挑選出最強壯的牲畜,準備踏上征程。4歲的外孫吾爾恩被委以重任,挑選一只羔羊。今天,要用它款待到訪的客人。山地放養的阿勒泰大尾羊,肥腴的脂肪下,肉質極為細嫩。當年生的羔羊,肉質幼嫩酥軟,油脂豐沛,濃香清甜,只要清水燉煮,就是難得的夏季美味。看準羊肉結構,銜住一塊,頭一擺,手一扯,將完整的肌肉結構從大骨上撕下,肥厚的羊油、羊脂瞬間裹住舌頭。大快朵頤之時,口中被羊肉填滿。再從斬斷的骨頭上使勁吸一口骨髓,食欲瞬間就能得到充分的滿足。
手抓肉是我國西北地區藏族、蒙古族、回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十分喜愛的食物,尤其對于游牧、狩獵民族來說,手抓肉是日常生活和待客時必不可少的美食。
手抓肉通常指手抓羊肉,以新鮮的羔羊肉作為原料,煮出的味道尤為上乘。手抓肉做法簡單,將帶骨的羊肉剁塊,洗凈后放入清水中煮,大火滾開后撈去浮沫,轉為小火慢燉,燉煮2小時左右撈出,澆滾湯,撒蔥花鹽末即成。牧區家庭手抓肉的做法更加簡單,一般只加鹽燉煮,有的會再加入一些洋蔥調味。做好的手抓肉肉質鮮嫩,香而不膩,配羊湯一起吃,味道鮮香濃郁。
這是夏天里最后的團聚。等待毛勒提別克的,將是連續幾天的風餐露宿,外孫吾爾恩也要告別牧場,到山下的定居點生活。入夜,烏云散去;凌晨,踏上征途。人類從逐水草遷徙的動物那里獲得靈感,開始游牧。今天為了保養生態,像毛勒提別克這樣的傳統牧民正逐年減少。
夏秋牧場之間的直線距離接近90公里,山路崎嶇,他們要用整整7天才能走完。每一年草木枯榮,毛勒提別克都沿著季節指引的方向,輾轉不停。羊群不僅是能量來源,也是他們全家的生計所系。
3個月后,毛勒提別克迎來了真正的考驗。遲來的降雪,讓他比預期晚了40天才進入位于烏倫古河南岸的冬牧場。冬牧場身處荒漠,草料稀少,積雪是唯一的水源。毛勒提別克需要嚴格控制羊群的啃食范圍,保證它們安全度過嚴冬,那是明年的希望。
冬季,牧民養的多為成年羊只。在中國牧區最東端的呼倫貝爾,人們用一種復雜的方式烹飪多年生羯羊。卵石內部炙烤,奶桶密閉增壓,內外加熱,帶皮燜烤的羊肉汁水豐盈,并帶有獨特的炙烤香。極致的味覺體驗在羊胸口,刀鋒過處,張力十足的油脂迎刃綻開,綿密濃烈,余香滿口。
奶桶肉在當地四季皆可制作,不過人們更多是在羊膘較好的夏秋季制作,主要用于家庭聚會、婚宴、壽宴和接待宴席等場合。春季制作時,一般選用2~3歲的羯羊。在蒙語中,這種羊被稱為“二牙羊”或“四牙羊”。冬季制作奶桶肉,則需先將羊毛剪短。
奶桶肉多在室外烤制,根據烤肉量選擇奶桶,決定加熱多少卵石。在河里仔細挑選出光滑的、拳頭大小的卵石,明火烤紅。將羊肉、土豆、蘿卜和各種調料放進奶桶,邊放邊加入事先烤紅的卵石,之后封好奶桶,明火烤制,烤制間隙翻滾奶桶,大約20分鐘之后,將滾熱的奶桶從火中取出,靜放10分鐘后開蓋,奶桶肉就出鍋了。
奶桶肉的做法來自中國北方游牧民族,這美食的名稱來源于盛裝羊肉的容器——奶桶。平時用來存放牛奶的奶桶體形大而厚重,大的奶桶甚至可以裝下一整頭羊。奶桶上方有可以密封的蓋,內部空間封閉后如同高壓鍋般,肉在其中可以得到充分的燜烤。
制作奶桶肉的另一個秘訣在于鵝卵石的運用,光滑的鵝卵石導熱效果極好,將石塊洗凈燒熱,在奶桶最底部放入帶皮的羊肉,再加入土豆、胡蘿卜、芹菜等蔬菜,然后將燒紅的石塊均勻鋪在羊肉上,肉在高溫炙烤下迸發出油汁。整個奶桶按這樣的順序依次鋪上羊肉、各種配菜和石塊,之后密封奶桶用大火烘烤,熱氣與水分一并被鎖在奶桶中。
在寒冷的荒漠里同樣也有美味。馬肉是哈薩克牧民重要的越冬儲備。
化雪取水,準備腌制馬肉。吾爾恩和媽媽特地從80公里外的定居點趕來。
在哈薩克族的食譜中,馬肉馬腸占有特殊地位。牧民傳統的保存方式不經意將其塑造成美味,那是溫度和時間對它的改變。馬肉高蛋白、低脂肪,將新鮮馬肉切成小塊兒后,加上洋蔥一同炒制而成的馬肉庫爾達克,哈薩克牧民在一整年中只有一次吃到的機會。
肥瘦相間的馬肋排,肉質最為細嫩,被慎重地穿進馬腸中,在腸衣的保護下變身成為哈薩克人重要宴席的待客上品——馬肉馬腸。入夜,氣溫驟降。馬肉馬腸在低于﹣20℃的環境里急速凍結,最大限度保鮮。第二天,冬肉在煙火氣中蘇醒,均勻脫水,表層緩慢轉為焦糖色,由表及里凝斂風味,悄然出香。架火煙熏,促進水分流失,便于長期保存。
制作馬肉馬腸,牧民至少要把它晾掛1個月之久。在腸衣的密閉保護下,馬肉、肋骨和脂肪協同分解轉化,從容積累風味物質,造就哈薩克族的標志性美食。
馬肉馬腸是哈薩克族必備的越冬食物。煙熏、風干,是為了使肉能夠更長久地保存。在各類熏肉和風干肉中,熏馬腸是最受歡迎的。每年11~12月是哈薩克族制作熏肉和風干肉的時候,牧民們會挑選一些膘肥體壯的馬宰殺,制作熏肉。
肋骨肉是馬肉的精華所在,將馬腸洗凈,肋骨肉切成條狀,撒入鹽等調味料后灌進馬腸中,兩頭扎緊。將灌好的馬腸掛在事先搭好的木架上,下方點燃羊糞或戈壁灌木。一段時間后,馬腸中的水分被烘干,表面發紅、發黑、發亮,熏制便完成了。
食用馬肉馬腸的時候,以開水大火煮,其間腸身有氣泡時,用尖銳物體扎破,以免腸衣破裂。等到氣泡消失后,再換小火慢煮或以高壓鍋壓制,熟后出鍋冷卻,配以佐料食用。馬肉馬腸油而不膩,肥瘦分明,入口兼有熏制的清香與馬肉的鮮美,回味無窮。
(摘自中信出版集團《風味人間》 ? ?主編:陳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