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祖先參加過‘趕大營以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支邊建設,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我想把我們家這段100多年‘援疆的家國情懷續上。”今年50歲的天津西青區張家窩中學教師張代國說。9月27日,張代國再次踏上新疆的土地,繼續完成100多年來他們家族的第三次“援疆”使命。
奮斗出來的家族延續
1914年,25歲的張鴻彬和23歲的張鴻彩兄弟二人挑著貨郎擔,加入“趕大營”的行列,從天津楊柳青出發去新疆,準備投奔已在新疆伊犁扎根的姑父晏萬貴。那時交通不便,6000多里地,全靠雙腳和手推車,一走就是幾個月。所謂“趕大營”,最初是指“追趕”左宗棠收復新疆的西征軍軍隊大營,做生意、運送物資。從19世紀70年代至抗日戰爭爆發,約3000戶至少1.5萬楊柳青人來到新疆,因此,“趕大營”也與“闖關東”“走西口”并稱“國內三大移民潮”。
經過幾年的奮斗,“大營客”張鴻彬和張鴻彩兄弟二人在新疆站穩腳跟,做起了小買賣。為了讓全家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1922年,他們將其父張恩榮和一家老小接到了新疆伊寧。早在此前計劃離開天津時,張恩榮就曾專門讓全家換上新衣服去照相館拍了張全家福。張恩榮父子便是張代國同根同源的祖先,“趕大營”也因此成了天津張氏家族第一次“援疆”的實踐。
刻在基因中的家國情懷
1965年,16歲的高克謙響應祖國號召,來到新疆伊寧,支援邊疆建設,開啟了天津張氏家族百年來的第二次“援疆”實踐。高克謙是北大杜莊張氏的第十代,張代國是第十一代,高克謙的父親張鴻凱與張代國的祖父張鴻斌是親兄弟。高克謙出生于1949年,幼年喪父,隨其母改嫁到水高莊(現天津西青區辛口鎮水高莊村),改姓高。也許是基因的力量,從小聽說張氏家族里有人“趕大營”去了新疆的高克謙,也跟著家人一起來到新疆伊寧。
“當年,我們坐了三天三夜火車,從天津到了烏魯木齊,又坐了三天汽車,才從烏魯木齊來到伊寧,雖然也很艱辛,但比起當年‘趕大營,已經便利了太多。”高克謙說。在伊寧,根據政府安排,高克謙先后在林場、印刷廠、造紙廠工作,2009年退休。在他看來,50多年來,伊寧變化太大了。“我剛來的時候,伊寧只有一條大路,樓房沒幾棟,現在,到處都是柏油馬路,到處都是樓房,人口也已增加到近60萬人了!”
高克謙說,與祖上“趕大營”的個體自發行為不同,他來到新疆支邊是響應國家號召和安排,無怨無悔。2018年5月,離開天津53年后,高克謙回到了天津,見到了張家親朋,包括自己的親叔伯侄兒張代國。“那次見面,伯伯高克謙給我講了自己援疆的故事,講了新疆的風土人情和發展變化,讓我忽然間對那片土地產生了向往。”張代國說。
傳承百年的家國使命
2019年12月初,張代國所在的張家窩中學通知,教育部等四部委出臺的“援藏援疆萬名教師支教計劃”選派教師進行援藏援疆支教任務,令他怦然心動。“想到百余年前先祖挑著小貨郎擔經過長途跋涉,歷盡艱辛‘趕大營;想到1965年,伯伯響應國家號召支援邊疆建設,想到自己正當天命之年,又逢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為什么不就此機會奉獻自己的熱血呢?”張代國和家人商量后立即報名,最終于2020年1月成功入選。
5月11日,張代國從天津乘飛機飛行4個多小時抵達烏魯木齊,從烏魯木齊乘飛機飛行2小時抵達和田,從和田乘坐大巴車4個半小時后,抵達于田縣駐地。“‘趕大營時幾個月的路程,現在十幾個小時(下轉第36頁)(上接第35頁)就到了。”張代國說。
張代國仍然清晰地記得他的第一堂支教課,同學們齊聲背《關雎》和《蒹葭》,聲音很洪亮,但發音不夠標準,于是他從發音開始教學。“不知不覺中下課鈴聲響了,我正準備離開教室,一群同學圍上來,和我請教、聊天,眼神里都是對知識的渴望,這讓我感覺責任重大。”于田縣地處南疆,屬于深度貧困的“三區三州”之中,但張代國說,當地的孩子們很可愛、很淳樸,他們班里的一個學生周末從家回來還專門給他捎來了家里種的大白杏,讓他很感動。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