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景龍三年,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接連遭受水旱災害而出現糧荒,有大臣建議唐中宗效仿其父母唐高宗和武則天,搬到洛陽“就食”,以方便接受江淮一帶的糧食供應。沒想到,唐中宗大發脾氣:“豈有逐糧天子耶?”
“逐糧天子”真不少
其實,“逐糧天子”還真不少,隋文帝就是首創者,曾帶著一干王公大臣東移洛陽“就食”。自西周起,各朝首都一直在長安、洛陽一帶來回擺動。西漢時長安城人口只有約25萬,到盛唐時曾高達百萬人。人口日益膨脹,關中地區的可耕地卻越來越少。缺地少糧,讓定都長安的隋唐愈發困窘。
武周時期,定都洛陽。為恢復李唐,唐中宗急急地回遷長安,但很快關中發生饑荒。其實,缺糧問題始終困擾著大唐。唐玄宗在位時期,曾五次因關中缺糧,遷到洛陽“就食”。第五次后,唐玄宗終于無法忍受,廣召臣下商討對策。最關鍵的問題,是糧食的運輸費用和損耗。
關中在高峰期糧食缺口達400萬石,僅從洛陽到陜西一帶的運糧費,就需200萬貫。這種沉重的經濟負擔使得大唐不堪重負,而官吏為了催促運糧更是驅使百姓,惹得民怨沸騰。不僅如此,江淮地區的糧食要經由黃河進入渭水,黃河三門峽段非常兇險,“多風波覆溺之患,其失嘗(常)十(之)七八”。
京兆尹裴耀卿向唐玄宗提出的對策是:在漕運經過的沿岸廣設糧倉;將通過大運河的漕運從全程通航變為分段通航,例如在三門峽段開鑿18里山路,通過陸運避開天險,再繼續船運。按照裴耀卿的建議改革后,運輸成本大幅降低,每年從江淮地區進入關中地區的糧食,都能達到200多萬石,基本滿足了關中的糧食需求。
加重剝削的惡性循環
然而,安史之亂后,唐廷能控制的人口銳減。唐德宗在780年改變以往按人頭收稅的辦法,改而實施按照土地征稅的“兩稅法”。
與此同時,為了應對吐蕃的侵襲,唐朝不得不在邊境陳列大量軍隊。唐初全國軍隊約為60萬,到唐穆宗時軍隊已經擴張到約100萬。戶口、財源銳減,要供養的軍隊卻不斷激增,大唐只有通過加重剝削百姓來解決糧食供應和征稅等問題,但這又導致了百姓逃亡“匿戶”的惡性循環,財政收入繼續減少。
在朝廷收入銳減的情況下,西北邊境的士兵長期處于缺衣少食的境地。建中四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唐廷派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兵五千人前往助陣平叛。平叛的士兵經過長安,大多攜帶子弟,希望能得到一些賞賜養家糊口,沒想到朝廷僅僅供應粗茶淡飯應付了事,涇原士兵大怒說:“我們為朝廷去送死,卻連飯都吃不飽!”
暴怒的涇原士兵攻破長安城,大肆搶掠國庫,唐德宗倉皇出逃。涇原兵變平定后,唐德宗更加猜忌將領,大肆重用宦官掌兵,從而為后續宦官控制唐廷、多次刺殺皇帝打開了魔鬼之門。
缺糧加劇藩鎮割據
由于關中長期缺糧,加上安史之亂后大量糧食產地被藩鎮控制。唐廷不得已將供應軍糧的任務轉向地方,“應須兵馬、甲仗、器械、糧賜等,并于本路自供”。另外,唐廷為減少糧食運輸的耗費,還常將軍隊分散到地方供養,這就使得地方節度使從賦稅到糧食,都掌控了軍隊的命脈,從而加劇了藩鎮割據和唐朝的衰亡。
在這種內外的困境下,唐僖宗乾符元年、二年,私鹽販子王仙芝、黃巢先后起兵。兩人得以募集大軍,就是因為當時河南、山東地區持續大旱,而官府仍然催繳租稅、差役。
黃巢于880年攻陷長安,雖然唐軍后來反攻,黃巢于884年被殺,但唐朝遭受極大打擊,從此一蹶不振。
(摘自《領導文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