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就在持續推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創新,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僅教育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時我國教學力量也得到了有效的加強。國家教育部針對教學工作的現狀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且針對教學工作過程當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大力引進中國精神的概念,從而更好地提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本文主要針對高效思想政治教育進行詳細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中國精神;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近年來,眾多中國精神尤其是工匠精神的這個概念又一次的出現在我國職業教育當中,體現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高度關注。同時,也體現了政府對教育實踐現狀的深入分析和實情的把握。國家未來的發展和進步,離不開創新型人才,同時也離不開具有高度敬業精神的優秀人才,而工匠精神的主要內容就包括敬業和創新這兩個方面。因此,眾多高職院校把工匠精神融合到實際教學工作當中,取得了明顯效果和時效。
1. 工匠精神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關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
思想政治教育與工匠精神之間是相依相存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要要通過工匠精神得到具體的體現。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和途徑。那么學校就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工匠精神,以及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與工匠精神之間的融合,引起高度的重視。首先,輔導員必須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作為高職教育當中的輔導員,應當積極領導學生深入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當中的有關內容。中共黨員必須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帶頭作用,可以通過定期組織班會的形式,帶領學生認識和體會工匠精神,在未來職業生涯當中的重要性。同時,還可以適當的播放一些工匠精神方面的人物和典型事跡,進而使學生能夠進一步對創新和敬業的認識,更好的把握對職業的正確選擇。
(二)專業教學是融入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徑
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工作當中必須要注重兼顧專業和職業的特點。換言之,教師不僅要積極貫徹教學任務的要求,幫助學生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了解,并且學習和掌握所有工匠精神的內涵,同時,更注重提高對工匠精神的領悟及提升學生現有的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這是教師未來在教學工作中應該特別關注的內容之一,高職院校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專業工作能力,還有他們的業務素養,進而幫助學生成為未來優秀的技能人才,能夠更好地適應市場和時代的各種需求。因此,教師需要特別注重把工匠精神和專業課教學任務緊密的契合在一起,要求學生能夠對基礎知識進行牢固的掌握,同時還要充分的學習一些技巧和方式,從而能夠為企業發展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降低成本的損耗,使學生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相融合。此外,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能夠通過大量的實踐來培養專業的技能,工匠精神的培養,并不是通過口頭的表述,或者是說教式教學就能夠實現的,而是更需要學生能夠實踐操作和體驗。
2 工匠精神培養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途徑
2.1 工匠精神需要教師身教垂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的
首先教師必須要以自己作為主要的引導人,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的主體作用,要注重充分給予學生自我表達和自我展示的機會,而不是干涉學生的表達。教師需要使用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改革,避免填鴨式的教學,充分發揮自身引導和帶領的作用,而不是約束和限制學生們的各種觀念和思想。教師想要提高學生們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首先應對學生們進行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的培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對于學生未來的就業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會影響學生在工作過程當中的具體表現和行為,同時也會影響學生對企業文化的態度。
2.2 改革教材,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因材施教,突出時效
高職院校的教師必須要注重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也就是說,要做到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將工匠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有機的融合。那么教師就應該不斷深入了解學生們的性格特點,以及實際需求,同時,還應該對學校的教學情況進行有效的調查問卷,根據這種反饋的結果來對專業課教學方式以及理念進行轉變。教師可以通過了解不同專業畢業的學生在參加工作之后的感受和體驗,來分析他們在就業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從而將得到的結果,作為教學策略調整的參考。
2.3 營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氛圍,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
高職院校的相關領導階層以及教師必須要注重營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氛圍,這樣才能夠推動工匠精神與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有機的融合。良好的教育環境能夠影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當中,提升對有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因此無論是任何階段的學習,教師都需要注重為學生們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學校應該進一步提升工匠精神內涵的宣傳力度,把國家精神的具體內容還有生動鮮活的案例,通過海報,或者是其他裝飾來進一步裝點學校的文化內容。讓學生們能夠積極接受學校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同時在這個過程當中,進一步明確和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
優秀的傳統文化底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工匠精神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氣質,也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從成語“巧奪天工”、“庖丁解牛”反映出工匠精神的特有底蘊。教學過程中從中華傳統文化中體現出來的工匠精神的主題展開活動,入腦入心,自覺傳承工匠精神。設立技能產教基地和創客空間平臺,使學生的技能獲得認可和發展。 改革辦學模式,實現混合式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建立“校中廠”、“廠中校”進行社會實踐,投身于生產車間和廠房勞動中,踐履工匠精神,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
綜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未來的就業十分重要,高職院校要注重把中國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當中,同時要帶領學生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對于人們創新以及克服困難的指引和導向作用,這樣才能積極配合學校的教學改革。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工作能力,從而為將來的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14-10-15)[2020-03-12].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2] 史俊.工匠·工匠精神·工匠文化[J].? 思想政治課研究. 2016(04)
[3] 鄧成.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當代職業教育,2018(10):91-93.
[4] 徐耀強.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J].中國就業.2018(08)
[5] 孫陽.高職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徑探索[J].遼寧高職學報.2017(06)
[6] 何琦.基于以培養“工匠精神”為重要內容的高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意義[J].現代經濟信息.2016(19)
[7] 劉暉. 互聯網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創新服務[J].現代農業研究. 2019(01)
[8] 張清濤.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職學生人文素養的要素分析[J].? 長江叢刊. 2017(05)
作者簡介:徐羽(1982—),男,安徽淮北人,淮北職業技術學院醫學系輔導員、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