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棟
摘 要: Masala電影是印度獨有的電影類型,也是印度電影的主流類型。一部典型的Masala電影,往往包含愛情、動作、歌舞、喜劇、懸疑等眾多元素,具有類型元素高度雜糅的特征,結局一般是閉合式的大團圓結局。分上下兩集拍攝的電影《巴霍巴利王:開端》和《巴霍巴利王2:終結》是印度Masala電影的巔峰之作,集中體現了Masala電影的特征,是分析該類型最為典型的范本。本文對從類型電影研究的角度切入,以這兩部電影為案例,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分析其中典型的Masala電影類型元素和特征,并結合印度的多元文化背景探討Masala電影的形成原因。
關鍵詞:類型電影;Masala電影;巴霍巴利王;印度文化
Masala電影是印度獨有的電影類型,也是印度電影的主流類型。一部典型的Masala電影中,通常會大段插入華麗的歌舞,往往包含愛情、動作、歌舞、喜劇等眾多元素,具有類型元素高度雜糅的特征。分上下兩集拍攝的電影《巴霍巴利王:開端》和《巴霍巴利王2:終結》是印度Masala電影的巔峰之作,尤其是后者,創造了許多歷史性的紀錄:印度2017年度票房冠軍,國內票房140多億印度盧比,成為印度電影史上票房最高的電影,也是印度第一部突破100億票房大關的里程碑電影。
在談Masala電影高度的類型雜糅這一最顯著的特征之前,先談一下它的另一個特征:超長的電影時長。Masala電影的時長都很長,很多都在三小時左右。《巴霍巴利王:開端》160分鐘,《巴霍巴利王2:終結》167分鐘,完整的故事講完共需要五個多小時。印度電影的平均時長遠超過其他國家是有其背后的社會原因的,看一場電影對大多數印度人來說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也是一件莊重的事情。購買電影票對很多印度人來說是一項不算太貴,但絕對不便宜的支出,因此他們希望看到更豐富的內容。這種情況下,在電影中加入一段長長的歌舞是一種解決方法,哪怕這些歌舞和劇情毫無關系觀眾也可以接受。在這種心理下,印度觀眾不僅希望看到足夠長的電影,還希望在電影中看到更加豐富多彩的內容,這促成了Masala電影具有雜糅眾多類型元素于一身的特征。Masala是印地語,指的是多種混合的香料,這種飲食上的口味和印度電影觀眾的口吻高度契合,因此Masala也成為了印度主流電影類型的代稱。《巴霍巴利王》這部史詩英雄片就融合了歌舞、動作、喜劇、悲劇、戰爭、懸疑等多種類型元素。
《巴霍巴利王》中的歌舞段落并不多,而且它不像以前經常被人們詬病的“一言不合就尬舞”式的印度片,這兩部電影中的歌舞段落都緊扣劇情,同時承擔著抒情、敘事和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第一個舞蹈段落在巴霍巴利王幫養母將林伽扛到瀑布下時,這是一段主人公的獨舞,林伽是濕婆神的男根的象征,養母給他起的名字“希瓦”與濕婆神同音,他的舞蹈動作也是取自傳說中濕婆神的舞蹈。這一段歌舞贊頌了巴霍巴利王的天生神力,賦予他神性。第二個歌舞段落表現的是他的幻想具象化成一位仙女,并引領他跳過之前一直跳不過去的斷崖,一路登上瀑布頂端,這里的仙女既是他欲望的象征,也是他命運的象征。第三個歌舞段落發生在巴霍巴利王和女主角戰士阿瓦迪卡(面具的主人)的戀愛場景。影片打造了一個虛幻的流水花園,表現二人的戀愛場景時一共換了三套服裝,盡顯印度式的華美優雅。第四個歌舞段落是群舞,國王為自己建立了巨大的黃金塑像,奴隸們在將塑像立起來的時候力竭引發了連鎖反應,眼看著塑像要摔碎,人們會被壓死時,巴霍巴利王救世主一樣出現,力挽狂瀾,他的長相和父親阿瑪蘭德拉·巴霍巴利一樣,被奴隸認出后整個王都的人都在高呼巴霍巴利之名,此時原本為了歌頌國王的盛大歌舞實際上變成了歌頌上一代巴霍巴利王,也預示了男主角將挑戰國王,標志著復仇的開始。
影片的喜劇元素基本和愛情戲相勾連,第一部中,男主角多次戲弄女主角,藏在水中、樹頂等地,趁她熟睡時在她身體上畫彩繪,打斗之間也不忘調戲。第二部中,阿瑪蘭德拉·巴霍巴利和卡塔帕將軍微服私訪周游列國時遇到了提婆犀那公主,阿瑪蘭德拉·巴霍巴利裝作傻子,卡塔帕裝作他的叔叔,二人在接近提婆犀那公主的過程中產生了無數笑料。影片的悲劇元素主要體現在希瓦伽米太后、卡塔帕和阿瑪蘭德拉·巴霍巴利三個人身上。希瓦伽米太后是典型的女強人,精明強干,在先王死后總覽大權,拯救摩喜施末底王國于危難之中。可惜在一系列陰謀和自己剛愎自用的性格雙重悲劇下,間接害死了兒子阿瑪蘭德拉·巴霍巴利,最后知道真相的她逃過追殺,被淹死之前保住了摩哂陀·巴霍巴利的性命。卡塔帕和阿瑪蘭德拉·巴霍巴利情同父子,卻因為自己祖上的誓言,被巴哈拉拉德瓦借刀殺人,負罪殺死后者。而阿瑪蘭德拉·巴霍巴利的死也不僅僅是陰謀的結果,他身上背負著守護祖國的使命,因此而死,這為他的死亡增添了神圣性和悲壯感。
《巴霍巴利王》這部電影,從故事到影像風格都受到印度教宗教文化的強烈影響。摩哂陀·巴霍巴利是濕婆神的化身,在太后的舍命保護下,他被瀑布下小村莊里的養母撫養長大并取名希瓦。希瓦讀音和濕婆一樣,暗示他是濕婆神的化身,得到了神的祝福和守護。阿瑪蘭德拉·巴霍巴利是毗濕奴神的化身,年幼時天資聰穎,長大后更是文韜武略無所不精,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巴霍巴利宅心仁厚,胸襟開闊,擁有一顆仁君之心。在對抗蠻族的戰爭中,巴霍巴利王在守護祖國追求勝利的同時堅持守護自己的百姓不濫殺無辜,巧施妙計并以自己非凡的個人魅力帶領軍隊大勝蠻族,成功保衛了王國。在印度教神話中毗濕奴是維護之神,是仁慈和善良的化身。阿瑪蘭德拉·巴霍巴利作為一代深受民眾愛戴的明主,在精神上與毗濕奴高度契合。整個故事圍繞著摩喜施末底的王位歸屬展開,起始于老巴霍巴利王在王位爭奪中被兄長陰謀害死,終結于摩哂陀·巴霍巴利為父報仇鏟除奸王,奪回王位,恢復了摩喜施末底的榮耀結束。在印度神話中,梵天在劫初創造世界,毗濕奴維護世界的運轉,濕婆作為毀滅之神則在一劫末終結世界。影片關于摩喜施末底王國和兩代巴霍巴利王的命運的處理,和印度教中毗濕奴和濕婆的神職在邏輯上是同一的。
參考文獻
[1] 王志毅,《孟買之聲——當代寶萊塢電影之旅》,海豚出版社,2016
[2] 劉安武,《印度兩大史詩研究》,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6
[3] 邱永輝,《印度宗教多元文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