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文泱
【摘 要】本文從多元系統理論的視角探討婺劇翻譯,在對多元系統理論及其研究進行梳理后,討論了多元系統理論對婺劇翻譯策略的啟示,并結合一些例子說明婺劇翻譯采用歸化為主異化為輔的翻譯策略,對婺劇翻譯實踐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多元系統理論;婺劇;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J82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2-0019-02
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戲劇翻譯備受關注。婺劇作為地方戲劇的代表,每年都在世界各地表演,婺劇翻譯顯得尤為重要。多元系統理論為婺劇翻譯提供理論依據,本文將圍繞該理論探討婺劇翻譯策略和相關技巧。
一、多元系統理論概述
在20世紀70年代,以色列學者埃文-佐哈爾(Even-Zohar)提出了著名的多元系統理論(Polysystem theory),這一理論以俄國形式主義和捷克結構主義的文化理論為基礎,論述了文學、翻譯和文化研究三者的關系。這一理論認為,這一系統由多種社會符號現象組成。這一系統具有開放性,它由幾個不同的子系統組成。這些子系統“互相交叉,互相依存,部分有重疊,作為一個整體有組織地運行”。
多元系統理論提出,只有在三種情形下,翻譯文學才能在譯入語文學中占據中心位置,這三種情形基本上是同一法則的不同表現:1.當多元系統還沒有清晰化,也就是說,一種文學還“年輕”,還在建立的過程中;2.當一種文學與其他文學相比,地位處于“邊緣”或“弱勢”,或既處于“邊緣”又很“弱勢”;3.當一種文學出現轉折點、危機或文學真空時。多元系統理論在西方學術界反響熱烈,國內學術界在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引介這一理論。
二、多元系統理論視角下的婺劇翻譯現狀分析
國內翻譯界接受了多元系統理論并將其應用到翻譯研究的實踐中,但應用到戲劇翻譯的不多,其中李春江、王宏印(2009)以多元系統理論為參照對莎士比亞戲劇翻譯展開研究,他們系統考察了莎劇的翻譯史,以及歷史文化語境與莎劇翻譯的策略、方法及理念之間的對應關系;楊祎辰(2019)評述國內國外戲劇翻譯研究的現狀和未來趨勢,展望了戲劇翻譯研究在中國的發展前景;朱玲(2019)探討了中國昆劇英譯的現狀、問題與對策。學者對婺劇翻譯的研究不多,目前主要有兩篇相關論文,王慧(2017)從跨文化視角來探討婺劇臺詞翻譯的策略和方法;楊貞(2015)探討了婺劇字幕英文翻譯存在的一些問題,對婺劇字幕英文翻譯人才培養的途徑和方式提出一些建議。因此,本文試圖從多元系統理論視角探討婺劇翻譯策略,為婺劇翻譯實踐提供參考。
三、多元系統理論視角下的婺劇翻譯策略研究
翻譯策略與翻譯文學的地位密切相關,埃文-佐哈爾認為,選擇要翻譯的作品的原則是由支配(譯入語國內)多元系統的情況所決定的:文本的選擇是根據它們與新方法的兼容性,以及它們在譯入語文學中可能承擔的創新角色來決定的。婺劇隨著社會的發展,其重要性越來越明顯,甚至有必要去國外表演,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翻譯作品至少在兩個方面是相互關聯的:1.譯入語文學選擇原文的方式上,選擇的原則永遠與譯入語文學國內共生系統相關(用最謹慎的方式來說);2.簡而言之,在譯者使用文學作品時,他們采用特定規范、行為和政策的方式,這源于他們與其他國內共生系統的關系。但是可以假定,從長期來看,任何系統都不可能長期處于弱勢、轉折點或危機的狀態,盡管不應排除某些多元系統可能長期保持這種狀態的可能性。因為翻譯不再是確定性質和邊界后就一勞永逸,而是一種依賴于一定文化系統內的關系的活動。
埃文-佐哈爾認為當翻譯活動處于中心地位時,在創造新的主要模式的過程中,譯者不僅要關注在自己的作品中尋找現成的模式,使原文可以在這些模式中轉換。相反,譯者還需要準備在這種情況下違反慣例。在這種情況下,譯文在充分性方面接近原文的可能性更大,即更能夠再現原文的主要文本關系。當然,從譯入語文學的角度來看,所采用的翻譯規范可能會有一段時間太過陌生,太過具有革命性,如果在文學斗爭中,這種新趨勢被擊敗,那么根據其觀念和品位進行的翻譯就永遠不會真正有市場。但如果這種新趨勢取得勝利,翻譯文學的種類(代碼)可能會更加豐富和靈活。事實上,只有在國內系統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譯者才會準備好超越他現有的國內作品所提供的選擇,并愿意嘗試一種不同的文本處理方法。而當翻譯文學處于邊緣地位時,它的表現就完全不同了。在此,譯者努力為外文文本尋找最佳的現成的輔助模式,但結果往往是譯文不充分,或者所獲得的對等與所假定的充分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翻譯文學的地位影響翻譯規范、行為和政策,在文學行為方面,譯作與原作的區別由譯作在一定時期所處的地位所決定。當譯作占據中心位置時,兩者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因此“翻譯作品”的范疇肯定會擴展到半翻譯和準翻譯。
在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大背景下,翻譯能夠促進中國文化走出去,翻譯活動逐漸從邊緣走向中心地位,翻譯文學的社會地位取決于它在多元系統中的地位,而且翻譯實踐也從屬于這種地位。因此,在婺劇翻譯實踐中所采取的策略也與目前其在多元系統中的地位密切相關。當翻譯活動處于邊緣地位時,譯者要考慮譯入語受眾者,還要考慮譯作的傳播和接受性,所采取的策略更多以歸化為主,當翻譯活動處于中心地位時,譯者傾向于傳播原作品的文化,更多考慮作者,所采取的策略多以異化為主。
中國文化真正走出去需要經歷幾個階段,首先要譯入語受眾者接受和理解,多采用歸化策略,其次再慢慢滲透中國的文化,多采用異化策略。根據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實際情況,翻譯現在還處于第一階段,主要考慮譯作在譯入語文化中的傳播和接受程度,因此會更多地采用歸化策略。
經典的婺劇折子戲《僧尼會》講述了小和尚和小尼姑的愛情故事,其中一些臺詞生動地描述了小和尚的性格,例如“每日里師父要打,(啊呀)師兄要罵,(啊呀呀末)恨不得私自逃奔轉回家”、“半山腰(啊)樵夫擔柴咯吱咯吱,咯吱咯吱,咯吱咯吱,嘟嘟……得步如飛”、“我爹娘無可奈何哭哭啼啼將我送入那空門去,因此上啊,悉歷歷格嗦,格嗦樂樂格悉,格悉悉嗦嗦將我頭發剃了干凈”,這些臺詞中有很多諸如“啊呀”、“啊呀呀末”、“悉歷歷格嗦,格嗦樂樂格悉,格悉悉嗦嗦”、“啊”、“咯吱咯吱”、“嘟嘟”的語氣詞和擬聲詞。這些詞在英語文化背景中缺乏所指,為了譯入語的可接受性,翻譯時可以直接省略這些詞,表演時通過動作和表情來彌補。因此,這些臺詞可以分別譯成“Every day my master will beat me,the senior fellow apprentice will scold,I really want to run home secretly”、“In the halfway up the mountain,the woodcutter carried the wood and walked briskly”、“My helpless parents cry to send me to the temple to learn Buddhism,and shaved my hair neatly”。
經典婺劇折子戲《牡丹對課》中描述了店主之女白牡丹的聰明伶俐,盡管呂洞賓故意刁難,白牡丹始終對答如流,其中呂洞賓的唱詞有:“一要買 游子思親 一錢七/二要買 舉目無親 七錢一/三要買 夫妻恩愛 做藥引/四要買 兒無娘親 二三厘”,實際是指要買“茴香、生地、蜂蜜、黃連”,其中“一錢七”、“七錢一”和“二三厘”這些貨幣數量詞在英語中找不到對應的表達,那么翻譯的時候這些貨幣數量詞需要換算成“克”,1錢等于3.125克,一厘等于0.3125克,換算后“一錢七”和“七錢一”分別是“5.3125克”和“22.1875克”,“二三厘”是“0.625 or 0.9375g”,所以譯文可以是“Firstly,I want to buy 5.3125g of ‘homesickness/Secondly,I want to buy 22.1875g of ‘friendlessness/Thirdly,I want to buy ‘love to make medicine/Fourthly,I want to buy 0.625 or 0.9375g of ‘parentless”。后來呂洞賓接著考驗白牡丹,唱到:“一要買 藥材 三分白/二要買 藥材 一片鮮紅/三要買 藥材 顛倒掛/四要買 藥材 巧玲瓏”,這些分別對應藥材“茯苓、朱砂、五爪、葫蘆”,翻譯時因為下文會對這些藥材有所交代,所以可以譯為“Firstly,I want to buy herbs thirty percent white/Secondly,I want to buy herbs all bright red/Thirdly,I want to buy herbs upside down/Fourthly,I want to buy herbs exquisite”。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譯者在翻譯時要更多兼顧譯文的可接受性,在涉及到文化詞語時,要更多地采用歸化策略,真正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初步目標,當中國的政治經濟地位足夠高時,譯者可以更多地采用異化策略。因此,譯者在特定的歷史階段采取的翻譯策略也會有所調整。當中國文化還處在邊緣地位時,譯者要采取歸化策略,慢慢滲透中國的文化,當中國文化處在中心地位時,譯者可以采取異化策略,讓受眾者愿意接受中國文化。
四、結語
譯者在翻譯婺劇時要考慮的因素非常多,譯者在翻譯的同時要考慮表演時可以搭配什么樣的表情和動作,還要思考翻譯的目的是什么,也要思考婺劇在中國的地位,以及譯入語受眾者的可接受性、譯文的可傳播性。因此,譯者根據現實的情況,相應調整翻譯策略,有時可以異化為主歸化為輔,有時可以歸化為主異化為輔,但在當前的形勢下,筆者認為譯者要采取歸化為主異化為輔的策略。
參考文獻:
[1]Even-Zohar,Itamar.Polysystem Studies[J].Poetics Today,1990,11(1):20-51.
[2]梁林歆,許明武.文化外譯:研究現狀及其對外譯工作的啟示[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6,(4):109-112.
[3]李春江,王宏印.多元系統理論觀照下的莎士比亞戲劇翻譯——莎劇翻譯與復譯及其歷史文化語境的概要考察[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6):51-53.
[4]王慧.跨文化視角下的婺劇英譯策略研究[J].戲劇之家,2017,(20):21-22.
[5]王廷信.中國藝術海外傳播的國家戰略與理論研究[J].民族藝術,2017,(2):20-27.
[6]楊祎辰.國內外戲劇翻譯研究現狀與趨勢述評——兼論戲劇翻譯研究在中國的發展前景[J].外國語,2019,(2):93-99.
[7]楊貞.婺劇字幕英文翻譯的現狀及人才培養探討[J].科教文匯,2015,(335):158-159.
[8]朱玲.中國昆劇英譯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外語教學,2019,(5):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