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
【摘 要】姜文的電影敘事有著明顯的個人化藝術特征,獨樹一幟的敘事策略展現多元的主題內涵,意識流狂歡與人文思索相結合,由表象延伸到文化肌理的反思。同時他將寫實視點和姜氏幽默融入電影中,以別具特色的表現手法創造電影敘事空間,形成其獨有的創作風格。
【關鍵詞】姜文電影;多元;獨特個性
中圖分類號:J90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2-0128-02
姜文導演,是一位極具黑色幽默感的“詩人導演”[1]。其執導電影生涯堅持走精品路線,歷經24年拍攝出6部電影作品:《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讓子彈飛》《一步之遙》《邪不壓正》。姜文導演的電影通過敘事語言展現社會現象,雖然外表不拘一格、高大魯鈍,但血液里卻流淌著狂狷的詩意,粗中帶細。“剛柔并濟”“另類”“先鋒”“來勁兒”一直是他如影隨形的標簽,“作者”風格早已彰顯。
姜文的導演之路不同于影壇第五代及第六代導演,他是演而優則導,從演員成功轉型為導演。而電影產業化的轉軌、商業化的沖擊使影壇中流砥柱第五代、第六代導演的藝術風格受到質疑與批判。姜文則借助其對電影的獨立思考和藝術探索,闖出了一片天地,得到電影界的一致好評和電影研究者的廣泛關注[2]。姜文電影風格的個性化訴求顛覆了傳統的電影敘事方式,主題從單一走向多元,理性地尋找商業化和藝術片的平衡點。有關姜文電影的報道和文章不計其數,但將姜文導演作品整合統一的研究相對較少。基于此,本文以電影敘事學為基礎,嘗試以敘事主題、創作手法兩方面為切入點,由點帶面,解讀姜文電影的敘事藝術。
一、多元的敘事主題
姜文意圖突破已有題材類型,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升華每一部影片的主題,對于藝術目標始終有著清醒的認知,通過創作電影,借小說的殼還導演心中的魂,每一部電影都值得反復回味。
(一)獨幕劇的意識流狂歡
姜文的每一部影片都做到了獨立,他用藝術意識賦予每部電影別樣的靈魂。《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姜文運用天才般的想象力,以充滿詩意的少年心緒透出肆意生長的荷爾蒙。《鬼子來了》中用幽默喜劇講述黑色禁忌,顛覆宏大敘事,呈現群像最真實的面貌和狀態,進一步彰顯了姜文的獨特風格。姜文的每一部影片都與眾不同、絕無僅有,無論《太陽照常升起》中人物精神領地之純潔及生命野蠻之美、《讓子彈飛》里非革命者的革命敘事,還是《一步之遙》中的荒誕恣意、詩化的癲狂夢境[3],這些一脈相承卻又相互獨立的藝術作品,成就了姜文的電影譜系。
1998年底,姜文開始籌拍《鬼子來了》這部作品,中國電影史之前沒有出現過類似的抗日電影,這極大地顛覆了固有的主旋律敘事話語。《鬼子來了》的高明之處恰恰在于它的眼界非常窄,每個人物都是為了最基本的生存在掙扎,從而展露出他們最真實的人性。《鬼子來了》是一部寓言,通俗有趣的故事有著簡單易懂的道理,它不像《太陽照常升起》和《一步之遙》那樣晦澀拒人于千里之外,也不如《陽光燦爛的日子》和《讓子彈飛》那樣濃烈鮮艷。縱觀全片,《太陽照常升起》以瘋媽的夢為開場、以小隊長的出生和再次升起的太陽為結尾[4]。盡管中間貫穿了瘋媽、梁老師以及小隊長的死亡,但是影片的整體基調依舊是充滿了屬于那個年代浪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當瘋媽抱著小隊長大喊“他一笑天就亮了”的那一刻,姜文不僅通過時序的倒置為原本悲傷又黑暗的故事注入了希望和光亮,同時對影片伊始瘋媽上樹高喊“天一亮他就笑了”做了呼應。這個呼應表達了影片的主題——“生命是往復循環的。男歡女愛也好,世事變遷也罷,無論發生了什么,太陽總會再次升起”,影片的敘事策略最終指向了影片的主題。
(二)多幕劇下的歷史探索
姜文酷愛歷史,并有著極高的藝術水準。他將自身對歷史的偏愛和思索引入電影藝術創作中,作為獨立存在的背景推手或顯或隱,催化著人物命運。姜文借助歷史傳達的戲劇內核卻不是歷史本身。
姜文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商業片是《讓子彈飛》,商業片的首要特征在于矛盾沖突外顯。《太陽照常升起》就是典型的藝術片,詩意大于敘事。而《讓子彈飛》這部電影的敘事主框架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一個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這是姜文導演在藝術與商業之間平衡最好的作品,邏輯上的欠缺被濃烈的風格所平和,不失個性元素卻又淺顯明理,存在著解讀空間。《讓子彈飛》開啟了北洋三部曲,他的“勁兒學”電影體系漸入佳境。在《邪不壓正》中,姜文三次提到了曹雪芹與《紅樓夢》,他的“北洋三部曲”就是借鑒了《紅樓夢》的創作手法,表面一個故事,里面一個故事。整部影片中最擊中人心的是藍青峰與李天然在車上的一段對話:一個已經向現實生活妥協的老一代理想主義者,問那火焰一般的年輕人:“想好自己要做什么了嗎?”年輕人答:“想好了。”“真的想好了?”“真的想好了。”然后老人淚流滿面地說:“特別好,特別好。”在這樣一個泛娛樂化的中國電影市場有一位老理想主義者,用創新的視聽語言告訴年輕人:你要勇于背負歷史的傷痛,敢于改革自己的舊弊,不要彷徨,要耐得住寂寞,腳踏實地,獨立自主,去完成我們這代人未竟的事業。
《讓子彈飛》《一步之遙》和《邪不壓正》構成了一個完整不可分割的思維體系。《讓子彈飛》反思中國革命的往事,《一步之遙》審視批判中國當下的現狀,《邪不壓正》則是姜文通過李天然對中國新一代的年輕人做出囑托,對中國的未來做的一次情感寄托。“北洋三部曲”分別從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角度,表達了姜文對中國近現代革命史、當代社會史的反思總結,也承載了他對未來的期待。
二、創作手法的獨特個性
姜文的電影中充斥著一股執拗勁兒,這股勁兒是精心打磨的劇情故事、新奇有趣的視覺元素、浪漫的理想主義和傳奇的寫實風格,代表了不斷攀峰的藝術意識。他以巨大的熱忱來書寫個人電影世界,以期讓觀者獲得真實認知。
(一)風格化的敘事視點
敘事視點基本上可以分為三種,即零度調焦、內部調焦和外部調焦。零度調焦也就是全知敘事,敘事者無所不在,無所不知;內部調焦是限制敘事,敘事者與人物知道的同樣多;外部調焦則是純客觀敘事,即敘事者比任何一個人物都知道得少[5]。在姜文的電影中,敘事角度往往呈現出較為復雜而并非單一的狀態,通過主觀視角旁白敘述推動情節,善用人物對白,以此表達人物內心的情感變化,實現與觀眾的情感互通。與全知視角相比,限制視角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姜文導演深諳這一點,在多部影片中都使用這一創作手法。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采用的是第一人稱敘事視角,即內部調焦。電影沿用了小說《動物兇猛》中16歲少年馬小軍的視角,講述失控時代里少年無聊和旺盛荷爾蒙的故事[9],不宏大不慘痛,只有對美的追慕以及長大成人的荒誕與傷感,顛覆了爭斗與傷痕為主題的文革敘事。在隨視點展現劇情時,注重平淡生活里跳脫出來的驚喜與意外,沉穩干練的風格透著有條不紊的敘事張力,給觀者無限延伸的感知力,帶回影片所塑造的真實過去,蕩漾在漫漫歷史長河,感受如歌般美好的灼灼年華。影片中,第一人稱敘述者富有穿透力的旁白不時出現,不但設置了懸念,也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在敘述馬小軍和劉憶苦過生日那天發生的事時,旁白自相矛盾,前后真假難辨,這恰恰是姜文導演講故事的一種手法。旁白作為回憶性敘事出現,回憶的錯雜體現出記憶的模糊與內心情感的美好,從而達到展露青春明亮且迷茫的目的。
(二)笑里藏刀的黑色幽默
“黑色”代表死亡,是可怕滑稽的現實;“幽默”是有意志的個體對這種現實的嘲諷態度。幽默加上黑色,就成了絕望的幽默,姜文導演將現實際遇的憤懣化為嚎笑,笑意的背后蘊含著理性的思考。一種絕望的幽默,力圖引出人們的笑聲,作為對生活中無意義和荒謬的反響[6]。姜文的《鬼子來了》不是一部常規抗日題材的電影,具有鮮明的嬉笑怒罵的荒誕風格,表現中國百姓的顢頇無能與日本人的色厲內荏,用幽默的手法從細微之處解釋戰爭的荒謬。《鬼子來了》與同類題材影片大異其趣,沒有沿常襲舊,試圖在一個真實的環境下表現戰爭,黑白色調使影片看上去頗有壓抑感,將舊中國的普通人民百姓的愚昧無知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們和嗜血成癖的日本人相比甚至顯得窩囊,對戰火燒到家門口來的日本俘虜沒有膽量下手,對于這樣的歷史,回避等于偏離真相,摒棄二元對立的方式,采用黑色幽默的表現技巧,振聾發聵、引人深思。
姜文將國人和日本人語言不通的這個關鍵點處理出強烈的喜劇效果。尤其是花屋小三郎在片中的經典臺詞:“大哥大嫂過年好,你是我的爺,我是你的兒”。這個角色的設計制造了很多笑料,令人捧腹。負責翻譯的董漢臣為了不刺激馬大三從而活命,將花屋小三郎的辱罵統統翻譯成了取寵和討好。雙方都被董漢臣虛構出來的文化刻板印象所欺騙而接受,用著猙獰的面孔說著低賤的話。馬大三與日本軍官四目相對,透露的是啼笑皆非,又似乎說明了生命的脆弱。但在幽默的同時,暴露出根深蒂固的種族偏見。雙方都認為對方如自己印象中那般不堪:日本人是暴躁易怒的魔鬼,中國人是懦弱顢頇的。跳脫出電影的藝術夸張后,這種不同的種族誤解,充滿了恐懼與悲哀。導演姜文用劇情的戲劇性包容內在的荒誕性,消解崇高莊嚴的黑色幽默,讓人哂笑中感到荒誕,發現生活不過如此。荒誕不是可笑,是接近本質的東西。
三、結語
姜文一方面有孩童般的想象創造力,另一方面又噴涌著雄性荷爾蒙氣息,這造就了他自謙又自負的姿態,這種姿態也影響到他創作電影的藝術氣質。他堅信,“人只能表達自己”。姜文對于電影的獨特審美以及獨立于社會而勇往直前的態度值得敬畏。姜文導演的電影作品歷久彌新,歸根于他將個人藝術精神世界的美和獨特渲染成一種文化,根植于姜文電影的每一幀、每一秒,外殼堅硬狂妄,內里溫潤如玉。
參考文獻:
[1]茹苑.淺談姜文電影里的美[J].視聽,2015,(6):129-130.
[2]吳麗佳.導演風格與敘事變革:姜文電影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12.
[3]包涵.中國文藝電影的求生之路——以姜文電影為例[J].文教資料,2015,(8):73-74.
[4]王寶琛.讓思想沖破牢籠——論姜文電影的藝術特色[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7.
[5]陳丹丹.微電影敘事模式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5.
[6]師華.波德萊爾詩中的幽默[J].河西學院學報,2004,(3):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