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契貝、索因卡、戈迪默等作家的共同努力下,非洲英語文學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非洲英語文學的主題意蘊、藝術風格、文化內涵、語言特征、域外傳播也隨之得到了深入探究。由朱振武主編的《非洲英語文學研究》(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一書是關注非洲英語文學,展示我國非洲英語文學研究動態和成果的專著。該書的撰寫旨在系統性建設現代非洲英語文學的知識體系,展示非洲文學發展以來的總體面貌、藝術特征、主題意蘊和文學理論體系。
該書根據內容劃分為四編:在總序和序言部分,該書記述了非洲英語文學發展的現狀,重點突出了非洲英語文學的繁雜多樣特征和“漸近主流”特征。可以說,非洲英語文學是非洲文學的代表,雖然它使用的是殖民語言,但是所展示的卻是非洲的地域風情、民族情懷和歷史淵源,具有繁雜多樣、深厚寬廣的文學解讀空間。而隨著世界文明文化的進一步交流,人們逐漸認識到,非洲英語文學研究是世界文學研究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第一編“總體面貌”中,該書從整體研究的視角出發,對非洲英語文學的產生、發展、地位、傳播、現實困境與未來前景等進行了綜合性的分析和梳理。在該部分中,該書不僅站在非洲文學和西方文學的角度分析了非洲英語文學的發展,同時站在中國文學研究與中國文學傳播語境的角度探索了非洲文學在中國翻譯出版的發展脈絡。除此以外,該書還列舉了非洲英語文學中的典型,包括尼日利亞英語文學、南非英語文學等。在第二編“主題意蘊”中,該書將殖民歷史和非洲文化作為非洲英語文學最重要的兩大文本主題,并以此為出發點,介紹了非洲英語文學中的代表性作家的作品,包括沃勒·索因卡詩歌創作、戈迪默作品等。從非洲地域的地理、歷史、經濟、文化、民族、風俗等因素出發,殖民反抗、種族問題、后殖民困境是非洲英語文學創作中最主要的主題方向,也是非洲文學譯介、傳播和文學研究中的關鍵。在第三編“藝術表征”中,該書著重闡釋了非洲英語文學的文學理論,包括美學特征、傳統主義創作、現代主義創作、語言創新、敘事特征等,有助于深化非洲英語文學的理論研究,促進非洲英語文學批評的專業化發展。除此以外,該書還著重探討了現代非洲英語文學的混雜性特征,民族精神、傳統與現代的對抗,全面且深入地反映于非洲英語文學的語言風格和表現手法當中,再加上英語對非洲文明的承載,總之,非洲英語文學具有較為深厚且寬廣的文學批評研究空間。在第四編“理論探討”中,該書在世界多元文學的比較研究視域下對非洲文學和非洲英語文學進行了研究,對非洲文學的倫理精神、非洲中心主義文學批評理論、中國非洲文學研究、西方非洲文學研究、非洲文學與其他文學的比較等展開了探討。總的來說,該部分內容是在國際化視野下,打破非洲文學和非洲英語文學的地域局限,讓非洲文學和非洲英語文學得以融入世界文學文化研究的主流,進而有效促進世界多元文學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在最后的“附錄”部分,該書列舉了我國非洲英語文學的研究論文,反映了非洲英語文學研究在中國的發展動態,可供學習者和研究者借鑒與學習。
非洲英語文學在中國的研究還處于早期階段,要想更深入地研究非洲英語文學,汲取非洲英語文學的營養,構建世界多元文學共融的格局,需要對非洲英語文學展開系統性和具體化的研究,從整體和部分不同的角度深入剖析非洲英語文學的文學面貌、藝術風格和語言特征。通過對該書的研讀和拓展性的閱讀和學習,筆者認為,非洲英語文學的語言特征研究應當從以下方面出發:
第一,受非洲歷史、文化、民族等多樣性現實的影響,非洲英語文學具有多樣性特征。非洲英語是英語的地域變體,與英語語言特征存在著共性,也存在著明顯的個性。非洲作家在進行非洲英語文學創作的時候,往往會根據非洲的歷史文化、價值觀、民族特色進行混合性的語言創作,并針對非洲文學傳播媒介、渠道和平臺的特點進行許多新的嘗試。除了與英語文學明顯的差異之外,非洲英語文學在非洲本土的差異同樣突出。非洲國家與民族之間的歷史、文化、精神價值也并不相同,因此非洲作家在進行非洲文學創作的時候,大都會基于本國本民族的立場和心態來進行語言的應用和文學的創作,豐富非洲英語文學的語言,且由于英語是殖民語言,非洲作家對英語語言的應用和創作持有不同的看法。非洲語言學家認為英語是“昨天的敵人的語言”,使用英語是對歷史的背叛,使用阿拉伯語詞匯則是對殖民語言的語言反抗。非洲語言學家的觀點主要表明,如果用英語來進行非洲文學的創作,非洲英語文學勢必會將本國本民族的文化藝術禁錮在殖民的思想文化體系之中,既不利于非洲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獨立自主,也違背了近現代以來民族斗爭的思想內核。這樣的想法顯然具有局限性,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非洲英語語言的應用正越來越廣泛和本土化,它的工具性變強,而文化內涵則更趨向于非洲本土的語言文化。因此在非洲英語文學的創作上,部分非洲作家打破了語言的政治性局限,強調了文學創作中語言應用的多層次性和多樣性,讓非洲文學的語言應用更加豐富和靈活,從而書面語、英語、法語、阿拉伯語、口語、方言等都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非洲文學的創作中,展現出了非洲英語文學語言混雜而多樣的特征。
第二,非洲英語文學的語言特征受到了作家母語和英語的雙重影響,兩種語言既存在著對立,也存在著統一。一方面,跨語言文化之間的文學創作會相互干擾,并影響到文學創作的內容、形式和意義,從而進一步強化了文化之間的碰撞和抗爭;另一方面,跨語言文化之間的文學創作能夠打破單一的文學語言想象框架,滿足作者的語言表達需求和讀者的語言接受需求,解構傳統的英語語言結構,讓非洲英語文學得以在英語的支持下獲得新的文化語境,增強語言的表現力。首先,從英語語言發展的角度來說,非洲英語文學的創作豐富了英語的詞匯和表達方式。大量非洲詞匯、單句和語篇被翻譯或解構成英語,英語的內容、形式和意義發生了顯著的改變。由此可見,非洲英語文學的創作極大地豐富了英語的語言表達體系。其次,從非洲語言與文化的統一角度來說,解讀文學文本通常需要回歸到作家及文本語言背后的語言文化背景當中,在非洲英語文學中,文學文本的闡釋不僅需要了解英語的語言特征和一定的文化內涵,還應當深入到非洲語言和文化中,了解文本語言中非洲本土語言和殖民語言的影響,進而更全面且深刻地了解文學文本的語言所指。最后,從非洲英語文學的發展來看,非洲英語文學的語言應用一定程度上給非洲文學的發展帶來了益處,即可以參與到世界以西方為主流的文學藝術競爭當中,提升非洲文學的地位,并被更多的讀者所閱讀和關注,讓非洲的故事得到更廣泛的傳播。近年來,非洲文學作家作品屢屢獲獎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此因素的影響。總之,非洲英語文學的語言特征是對立又統一的,非洲語言文化與英語存在著明顯的碰撞和反抗關系,但將英語這一殖民語言作為文學創作的語言工具和手段,在當前歷史階段,有其積極的作用和影響。
第三,非洲英語文學用殖民語言來進行寫作表現了一種語言的矛盾心理,歷史因素和政治因素并未完全從文學創作中剝離出來,歐洲文明和非洲文明在語言的緊張沖突中展現了文學批評權力的對抗。從非洲英語文學的語言景觀來看,非洲英語文學作家的作品反映了殖民語境和后殖民語境下非洲文學生態的變遷。非洲作家開始充分關注后殖民時代非洲文明文化的獨立崛起,希望通過對意識和語言的關注擺脫歐洲對于非洲的影響,找到真正能夠代表非洲的話語體系。在非洲英語文學作家的作品對后殖民困境的闡釋基礎上,非洲作家的作品正在積極地向英語的權威地位發出挑戰,不再將英語作為唯一的文學書寫工具和手段,而是真正地將非洲本土語言作為語言表達的工具,力求以平等的姿態,跟世界產生溝通和交流。從這個角度來講,非洲英語文學正處于與英語語言體系相關,又力圖走出英語語言文化框架體系的階段。對非洲文學的發展來說,非洲語言在世界上的傳播并不廣泛,因此,英語語言的應用和創作能夠豐富文學創作的語言內容和形式,讓非洲文學創作能夠更好地在本國、非洲乃至世界進行傳播。但非洲文學創作的最終落腳點還是在于走出文學創作的后殖民困境,擺脫宗主國語言和文化的影響,建構屬于非洲本土的話語權體系,在不與世界相隔離的同時,又能夠擁有自己的語言、文化和文學。從非洲英語文學的創作現狀來看,形成一套非洲本土的語言文化體系和文學話語體系是需要時間的,因此作家在母語和殖民語言的選擇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作出選擇,并在借用英語語言的同時,也能夠進行非洲本土語言的創作。同樣,非洲文學批評研究也應當給予這些作家更多的理解,不要用歷史的創傷和現實語言的矛盾對作家上綱上線、不依不饒地進行批判。目前來看,非洲英語文學的創作還將對非洲本土語言的文學創作產生深遠的影響。
以上就是筆者在研讀《非洲英語文學研究》一書之后,對非洲英語文學語言特征所展開的分析與研究。筆者認為,非洲英語文學具有顯著的多樣性、矛盾性和抗爭性特征,非洲英語文學的創作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同時在非洲英語文學的創作實踐中,本土語言的抗爭和本土文化的崛起也開啟了非洲作家尋求更好的非洲文學語言體系的征程。
(魏媛媛/博士,北京外國語大學非洲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