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語境下,為了更好地適應教育改革與人才培養的新變化和新趨勢,中國現當代文學需要抓住時代變革發展的契機,加快現當代文學的觀念轉變、學科建設、課程改革和教學創新。由方維保、楊四平主編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科觀念與教學實踐》(2017年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一書是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觀念與教學實踐展開新時代探究與總結的成果。該書不僅從學科建設的角度探討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文學史建構和課程整合,還從教學實踐的角度闡釋了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功能與作用,對我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科發展和教學改革有著與時俱進的專業指導作用。
該書以課題論文為主要內容,并根據課題的主題與方向劃分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闡述了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之間的關系,肯定了現當代文學課程的人文素質教育價值,并認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實踐是讓大學走出器具化的重要路徑之一;第二部分闡述了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與文學史建構之間的關系,探討了文學史建構中的重要現象與問題等;第三部分闡述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本科教學實踐,在調研現當代文學教學現狀、問題的基礎上,總結了現當代文學本科教學的改進方法與改革路徑;第四部分闡述了中國現當代文學本科教學與語文教育教學的相關課題,包括語文素質教育的目標、語文教育的教師與教法、語文素質教育的教材改革等;第五部分闡述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的專業班主任工作經驗和文科研究生學習模式創新經驗等。整體來看,該書根據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與課程的專業特點,推進了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理念轉變、課程設置、內容建構、教學方式創新、教材研發、評價考核優化等方面的全面改革,有助于人們在現代語境下探索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道路與方向。
一、新時代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科建設
中國現當代文學是漢語言文學課程體系中的基礎課程之一,它既包括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敘述內容,也包括中國現當代文學經典作家、作品、文學評論等內容。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生存發展語境發生了變化,傳統的文學史秩序正在形成新的規范模式,過去的文學評價標準正在被新的文學評價標準所替代,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科建設也隨之迎來新的發展。現有的經驗表明,新時代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建設應當站在現代化的視角,革新現當代文學、文化與歷史的研究模式,解決新時代現當代文學學科建設的新困惑和新問題,尋求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建設的突圍方向。
顯而易見,新時代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科建設應當在已有學科框架的基礎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提高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建設對時代的適應性,重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內容、形式和模式,進而讓中國現當代文學得以在新時代背景下與時俱進地發展與創新。具體來說,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科建設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科建設應當深入反思現當代文學中的現代性問題,在現代化語境下重構現當代文學史,闡釋現當代文學史的歷史內涵、現代意義和文學價值,從而在歷史中反思文學的現代性,在現代性批判中還原文學的歷史風貌,讓中國現當代文學得以在開放、多元和現代的視角下從傳統的文學史框架中解脫出來,重新被挖掘、定義和重構,獲得新的人文生命力。其次,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科建設應當重視經典作家作品的研究,重視文學性的闡釋,重視現當代文學研究中的問題意識,循序漸進地形成系統化的、專業化的現當代文學研究與教學框架,讓人們能夠觸類旁通,深入反思,更深刻地了解現當代文學和現當代文學史。從這個角度來說,新時代現當代文學經典作家作品的研究可以打破傳統的框架,重新挖掘并闡釋作家作品,完善現有的現當代文學史,豐富現當代文學的文學審美經驗。最后,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科建設應當緊跟跨學科、跨領域的交叉研究趨勢,借鑒其他學科專業的知識體系和建設經驗,探索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建設的新路徑,賦予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建設更多的發展可能性和更大的突破性發展空間。總之,新時代的現當代文學需要平衡好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現實的交流碰撞,建構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讓更多有意義、有價值的現當代文學經典作家、作品、文學理論和審美經驗得以被挖掘、定義、闡釋和重構。
二、新時代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人文教育
新時代中國現當代文學需要承擔起人文素質教育的責任,自覺地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在現當代文學教學實踐的滲透,并在學科建設、課程改革和實踐創新等環節充分融入人文性的思考,力圖提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人文素質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精神與思想。一般來說,人文素養是整個社會文明、發展、和諧與進步的一個關鍵評價因素,人文素養的高度決定了一個國家未來能夠走多高、走多遠。因此,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育教學需要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利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經典內容、判斷標準、審美情趣來影響學生思想觀念的發展,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理想、信仰和價值觀,進而逐步減輕虛無主義、功利主義、世俗化等對學生的不利影響,促進國民素質的普遍提升,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各個方面的健康和諧發展奠定思想基礎。
作為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搖籃,高校需要承擔起人文素養教育的責任,積極推進高校教育教學的改革創新,并借助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人文教育與傳播優勢,弘揚人文精神,傳達積極的價值觀,正面引導校園風氣和社會風氣。筆者認為,為了更好地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本科教育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的教育,高校及教師需要做好以下兩方面的準備:一方面,高校及教師需要做好內容的準備,在卷帙浩繁的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精心選擇,合理整合,并結合網絡的優質資源,重構滿足現代人文素質教育需求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內容體系,創建健康、輕松、積極的人文素養教育環境,讓學生在現當代文學的學習與探究過程中達到人文素養提升的效果,成長為全面發展的現代高素質優秀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及教師需要做好跨平臺和多情境的傳播推廣工作,現當代文學教學和人文素養培養都不能局限于課堂,而應該借助多種渠道和平臺走出去,為學生找到更多的平臺與實踐情境,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強化學生對現當代文學內容、人文素養教育內容的認同,進而讓學生在獨立思維和創新思維的培養訓練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總之,新時代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科教學可以融入人文素養教育的目標、內容與計劃,兼顧學生的知識教育和人文素養教育,豐富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內涵與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增強中國現當代文學教育教學的實效性。
三、新時代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語文教學
站在語文教育教學的角度,筆者認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科教學研究與實踐需要處理好以下問題。
其一,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科教學應當明確該課程的語文教育性質,平衡好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人文教育功能、美育功能等,避免把現當代文學的語文課上成思想政治課,留存現當代文學學科教學的語文課性質與特征。現當代文學因其歷史背景的特殊性,政治思想要素較為凸顯,過去對作家作品的闡釋也大多從政治思想的角度入手,也因此造成了現當代文學學科教學的人文性缺失。明確現當代文學的語文教育性質,兼顧現當代文學的多元教育功能,有利于現當代文學學科教學的現代化發展。
其二,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科教學應當重視素質教育的教法和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實踐表明,教法的創新升級能夠給現當代文學帶來新的呈現方式和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別開生面的教學活動中積極地參與其中,進行思考、總結和收獲;而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比教法更為重要,它直接影響現當代文學的課堂教學效果,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科教學需要做好教師的培養訓練,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引領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教學的研究、實踐和創新。
其三,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科教學應當與當下語文教育的關鍵課題、重要課題和熱點課題緊密相關,關注新時代下語文教育教學的發展現狀,關注新時代下語文教育教學的實踐需要,關注新時代下語文教育教學的傳播狀況,并在時代視角下重新闡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經典作家作品,賦予現當代文學作品以新的闡釋,從而增加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現代性特征和實踐性特征,提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有效性和傳播影響力。除此以外,語文教育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側重點,中國現當代文學本科教學需要做到良好的承上啟下作用,促進課程教材的研發創新,解決本科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讓中國現當代文學得以發揮其語文教育教學的作用。
綜上所述,該書展現了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現當代文學本科教學的實踐現狀與發展趨勢,并充分突出了該書的實踐性特征、理論化特征和師范性特征,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育教學實踐提供了許多有益的思考和建議。不僅如此,該書還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本科教育和語文教育、研究生教育、人文素養教育之間架起了對接的橋梁,并通過現當代文學的學科建設、人文素養教育的滲透和語文教育的創新實踐,切實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科觀念發展、教學方法創新和教學實踐探索指明了新時代的新方向。
(張向輝/博士,河南經貿職業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