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媛媛 劉艷麗
2020年5月,科技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斗桨浮丰槍Α奥殑瞻l明所有者與發明者分離、導致創新創業動力不足”的現實難題,提出“分領域選擇40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開展試點工作,探索“適度放權”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和模式。通過“先行先試”,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方案》作為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的又一重要探索,備受關注。本文對《方案》中的關鍵性措施進行分析,總結和凝練出對國防科技成果轉化有益的經驗和啟示。
1《方案》主要措施的解析
《方案》規定,在國家設立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對財政性資金支持或接受企業、其他社會組織委托形成的職務科技成果,探索賦予科研人員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主要措施有以下幾點。
1.1 從制度上明確職務科技成果的所有權歸單位
《專利法》規定,除非單位與成果完成人訂有合同,否則“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于該單位,申請被批準后,該單位為專利權人”,也就是說職務科技成果的專利申請權、所有權均歸單位所有?!斗桨浮费永m《專利法》規定,提出“科研人員完成的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屬于單位”,單位可以自主決定是否賦權給成果完成人。
1.2 單位可自主決定后續所有權或使用權歸屬
《方案》提出,試點單位享有將“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賦予成果完成人(團隊)”的權利。單位結合自身實際,可以選擇保留所有權,或者與成果完成人共有所有權。將后續權利歸屬的決定權“放權”給單位,一方面確保了單位對職務科技成果的整體把控,避免科技成果處置“一刀切”帶來的單位無形資產流失;另一方面對于部分科技成果,完成人享有“共同所有權人”身份,有利于調動成果完成人參與后續創新與轉化的積極性。
1.3 “先賦權后轉化”與“先轉化后獎勵”并行
《方案》提出,科研人員可根據自身實際,自愿選擇“先賦權后轉化”(轉化前賦予所有權)或“先轉化后獎勵”(轉化后獎勵現金、股權)的激勵方式。但是對于同一科技成果,只能選擇其中一種激勵方式,不可進行重復激勵。兩種激勵方式的差異在于,科研人員是否享有共有身份,是否需要承擔轉化費用、權利維持費用,以及所得收入是屬于獎勵,還是收益分配。
1.4 規范所有權或使用權賦權的基本流程
《方案》對賦權工作流程進行了初步明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成果完成人提出申請、單位審批、單位公示、簽署書面協議、辦理權屬變更手續(僅所有權賦權的情形)。為了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方案》從保障雙方合法權益的角度出發,對書面協議的核心要素予以規定。對于所有權賦權的情形,協議中應至少約定收益分配機制、轉化決策機制、知識產權維持和轉化費用分擔,以及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對于使用權賦權的情形,協議中應至少約定收益分配機制。除以上內容之外的其他約定條款,可由單位與成果完成人協商而定。
1.5 明確提出對賦權科技成果的質量要求
《方案》要求,“賦權的成果應具備權屬清晰、應用前景明朗、承接對象明確、科研人員轉化意愿強烈等條件”。一方面,該規定認為,應從技術先進性、技術成熟度、權屬清晰性、實施轉化可行性、應用前景與價值等方面,對成果進行衡量和評估,對于市場競爭優勢不明顯、不適合推廣或前景較差的成果,不能賦權給科研人員。另一方面,該規定提出“主動申請”模式,科研人員“申請賦權前綜合考量技術”的主觀能動性更易于釋放,避免出現成果賦權后持續被冷置的現象。
1.6 優化科技成果轉化的國有資產管理方式
《方案》規定,“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對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決定轉讓、許可或者作價投資,不需報主管部門、財政部門審批”。對于試點單位,將科技成果轉讓、許可或者作價投資給國有全資企業,可以不進行資產評估;若給非國有全資企業,單位自主決定是否進行資產評估。也就是說,試點單位享有管理科技成果的自主權,資產評估也不是必選項,采用協議定價、在技術交易市場掛牌交易、拍賣等確定交易價格的方式,均為可行。
1.7 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機制
《方案》中規定,領導人員履行勤勉盡職義務,“在沒有牟取非法利益的前提下,可以免除追究其在科技成果定價、自主決定資產評估以及成果賦權中的相關決策失誤責任”。同時,《方案》要求各地方、各主管部門制定勤勉盡責的規范和細則,推動政策真正落地見效。建立職責清晰、規范明確的盡職免責機制,可以有效避免“干多錯多、不干不錯”的消極思想,激發試點單位的轉化積極性和科研人員干事創業的主動性、創造性。
2 我國國防科技成果權利歸屬現狀和問題
國防科技成果是基于國防目的產生的成果形式,其權利歸屬既涉及民事權利,又涉及軍事權利。由于國防科技成果往往關系到國防安全和利益,國內法律政策大多將其作為適用例外情況,僅《國防法》《國防專利條例》等少量政策明確對國防科技成果予以調整,且已有政策中還存在不明確甚至相互沖突的情況。
在國防科技成果的所有權歸屬上,現有法律政策中有所涉及,但界定不夠完整、清晰。一是國家層面的一般性法律、法規、規章大多從行政屬性、民事屬性,對權屬問題予以規范,將涉及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的情形除外。二是國防領域的專門法律、法規中雖然有所涉及,但大多只是分類、分段地調整屬性顯著的權利歸屬,系統的、一體的法律制度體系尚未形成?!秶婪ā穬H規定了“為武裝力量建設、國防科研生產和其他國防建設直接投入資金形成的技術成果”歸國家所有,由誰代表國家行使權利沒有明確規定,且對以上范疇之外的成果權屬沒有界定。
在國防科技成果的使用權和處置權歸屬上,現有法律政策中相關規定不統一。《國防法》規定,國防資產的處置權僅歸國家所有,若將國防資產用于非國防目的,需經國家批準。而《國防專利條例》除了規定國家享有處置權(指定實施)外,還賦予專利權人使用和處置的權利,專利權人可自行實施、轉讓或許可。當自行實施或向國內許可時,專利權人可自主決定,不需審批;當轉讓或向國外許可時,需經過審批。在成果處置問題上,相關規定沒有統一,但是無論遵循哪一規定,審批流程不清晰均會影響到轉化效果。
在國防科技成果的收益權歸屬上,現有法律政策基本認同收益權歸單位所有,但單位轉化效果欠佳?!洞龠M科技成果法》規定成果轉化收益全部留歸單位,收益獎勵分配有約定從約定?!秶缹@麠l例》也遵循這一規定,即他人實施國防專利時,需要向專利權人支付使用費,但是由國家直接投入的國防科研經費產生的專利,且符合該專利的經費使用目的的,使用費可不予支付。由此看出,現有法律政策中基本認同收益權歸單位所有,國家享有一定范圍內的免費使用權。但是由于所有權界定模糊,單位在轉化實踐中存在較多顧慮,導致轉化積極性不足,效果欠佳。
3 《方案》對我國國防科技成果轉化的啟示
基于我國國防科技成果權利歸屬的現狀與問題,借鑒《方案》有益做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3.1 分類界定國防科技成果的權利歸屬
健全科技成果權屬政策體系,根據資金來源、技術性質和機構性質等,對成果權屬進行分類、明確界定。由國家投資產生、涉及國防重大利益、對國防建設有重大潛在作用的成果,所有權歸屬于國家。國家指定機構或部門,統一負責此類成果的管理和處置,單位僅享有使用權和一定范圍內的處置權、收益權,如自行實施、向國內許可或轉讓的權利。由單位自籌經費研發、不涉及國防安全和利益的成果,所有權歸單位所有,單位可自主決定將所有權下放,與成果完成人共有。對于此類成果,單位可自行處置,不再需要國家審批。
3.2 明確國家、單位、成果完成人的權利義務關系
在實現部分成果放權的同時,需要明確國家、單位、成果完成人的具體權利和義務,加強對單位、成果完成人的監管和約束,從而更好地保障國家利益和公眾利益。首先,應建立發明報告制度,加強成果的源頭管理。單位、成果完成人應及時如實報告發明創造的產生、管理和應用情況。其次,借鑒美國“介入權”制度,在涉及國家重大利益,且單位自身實施不利的情況下,由國家指定第三方實施。第三,探索建立國防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機制,對于已履行勤勉盡責義務、未牟取非法利益仍發生虧損的,經單位審核后可免除決策責任,從制度上解決轉化人員的“后顧之憂”。
3.3 探索賦權與獎勵相結合的成果轉化激勵方式
應制定科技成果賦權與獎勵的指導性意見,完善相應管理辦法,明確成果轉化獎酬的方式、范圍、時限和數額,以及成果賦權的條件、流程和要求,選取部分單位開展賦權或獎勵工作試點,進一步推動相關單位落實。鼓勵單位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先賦權后轉化”“先轉化后獎勵”或兩者并行的激勵方式,加強對提升技術價值和促進技術轉移有貢獻人員的激勵,充分調動科研人員和轉化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提升成果轉化效率和質量。
(作者簡介:侯媛媛,博士,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信息中心高級工程師;劉艷麗,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信息中心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