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雨
摘要:近年來,電力銷售業務開放性不斷提升,市場主體也逐漸趨于多元化發展,國內各企業均開始將目光投向了綜合能源服務轉型方面,但因此類服務的基本形式存在多元性,倘若繼續依靠以往的陳舊商業模式,將難以達到有效發揮實效性的目的,由此,針對新的商業模式開展積極的探索和創新十分必要。本文主要圍繞綜合能源服務商業模式展開細化探討,以期為相關研究建言獻策。
關鍵詞:綜合能源服務;商業模式;基本要素;信息深度融合
引言:綜合能源服務,屬于能源和信息實現深度融合后衍生而來的,現階段,設備商家以及電力企業等,還包括其他一些傳統的能源產業均對綜合能源服務轉型提起了高度關注。此類服務項目涉及的業務種類較多,沿襲以往的商業模式,會受到阻礙性影響,積極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具備較高實踐價值。
1.典型商業模式
基于魏朱六要素,對商業模式進行的分析,具體可分為六個方面,但商業模式通常會基于項目跟蹤進行不斷更新,以實現對項目具體需要的有效迎合。
1.1綜合能源服務模式
此類模式主要是以迎合客戶差異化服務需求而產生的,除本身優勢業務外,還要實現對其他業務能力的良好發揮。為了實現對客戶服務體驗的有效優化,可經由和其他專業能源企業等創建合作關系的方式,組織和建立專業其職能多元的服務人員隊伍,實現自身形象于綜合能源供應領域的有效優化。
1.2配售一體化模式
在電力體制改革持續性深化的同時,各類新型現代化的配售電業務進行的市場化改革腳步也在不斷加快,市場規范性大幅提升,競爭主體的數量顯著增加,實際的利潤空間有減無增。具體實施各項配售電業務的過程中,公司可基于自身于電力系統內的優勢,設計針對性和實效性均較高的營銷規劃方案,積極推動電力銷售模式的創新,以實現在新市場中競爭優勢的有效發揮。
1.3供銷合作社模式
上輪電改使得電力市場傳統運行模式被打破,針對加快電力市場開放化發展腳步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也對市場創新起到了限制影響。新電改的不斷深入,各類售電業務市場開放性不斷加強,競爭日益區域激烈化,公司可通過對客戶資源的有效整合,基于有關制度改革及政策支持推動等方式,實現對供銷合作社模式推廣的有效促進和推動。
2.綜合能源服務商業模式研究
2.1關鍵要素概述
結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在實際開展綜合能源服務商業模式創新的過程中,應注重對如下三種要素加以細化考量,其中包括目標客戶以及盈利模式等?;竞诵膬热菘筛爬ǔ桑夯谀繕丝蛻衄F實需求,依靠自身核心能力輸出,發揮商業價值,將期待商業價值為目標開展盈利模式設計。
2.1.1目標客戶
服務開展過程中,應實現對業務目標客戶的細化了解和把握,數量只占兩成左右的大用戶,涉及用電量達總用電量的八成左右,屬于綜合能源服務實踐競爭和發展期間,應關注的重點要素。對于此類客戶來講,應重視對其開展合理、仔細的劃分,同時,設計多種不同且針對性較高的整體解決計劃。居民用戶數量較多,但用電量相對少,可基于互聯網實現銷售服務的優化和創新,包括智能家居結合等[1]。
站在綜合能源服務角度,相關業務對于大部分能源消費、能源需求較為旺盛的區域,以及供電安全標準較高的單位來講,適用性相對較高,包括高檔寫字樓以及醫院等,因這些區域和單位中的用戶通常具有較強的組織性,集中管控的便捷性較高,一般可產生較高效益,對于提高資金回收效率存在積極影響。
2.1.2價值定位
實施此項操作時,應重視基于本質層面上的客戶需求加以考量,同時參考公司特征進行服務內容的分析和選擇,有針對的開展解決處理方案的選擇設計,結合相應地方區域實際情況和需求,科學挑選供能形式,為各類用戶提供差異且有針對性的服務。通過多方面溝通與調查研究,得出各企業具體是依靠傳統產業或者是自身于資源方面的優勢作用發揮,實現對產業鏈的拓展,實際表現包括綜合能源服務公司,以自身資源可提供服務為基礎,實現對客戶需求的迎合或者幫助客戶進行價值創造。
2.1.3盈利模式
基于價值定位和目標客戶均有效把握的條件下,綜合能源服務于未來的盈利模式,可基于增值服務收益、工程建設收益等方面,實現對收益來源的考量。基于能源供應以及運維服務產生的效益,是現階段此類服務業務的具體的收益來源。未來基于市場發展腳步的不斷加快,數據信息及增值服務等收益勢必會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2.2商業模式適用性
基于綜合能源服務業務發展速度的逐漸加快,有關項目的數量越來越多,結合此類項目可分析和整理出部分較為典型的綜合能源服務商業模式,具體包括租賃、BOT等,下文將針對這些模式與綜合能源服務領域的具體應用展開細化分析。
其一,合同能源管理主要是依靠降低能源費用,實現節能項目成本供給的一類通過市場化運作的節能機制?;贓MC模式,服務公司根據客戶要求,開展項目的設計與運行維護相關操作,和用戶進行節能效益分享,或者為用戶提供項目運維服務,但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本身具備較高的繁瑣性,現階段也尚未建立統一的節能效益標準,同時,所開展節能服務會由于能源價格變化發生變化,用能單位節能效益估算、經營狀況等,均會導致項目落實受到一定影響,在具體應用期間,還應開展進一步的細化考量及分析。
其二,租賃。針對涉及短期內資金缺乏、項目需求較為迫切等情況的高品質項目,基于雙方均認同的基礎上,在通過租賃的形式進行合作的條件下,可通過綜合能源服務公司對相關設備進行供應操作,同時可于租賃期限中持有資產,根據雙方簽訂合同內容,包括租金支付形式及租金額度等,由承租一方按照規定時間進行租金的支付操作[2]。
基于此模式下,服務公司為能源中心創建提供資金支持,同時,在設計的時間范圍內憑借定量的金額,以廣大用戶為對象,實現能源中心的出租,依靠用戶或者服務公司自行開展各項經營操作,經由租賃分期付款等形式,獲取投資收益,并回收投資資金。此模式對于促進自由產品銷售存在積極影響,可較為直接進行參與,且招標存在公開性,利潤可以得到有效保證,進而達到于資金和產品方面雙贏的目的。
其三,BOT是現階段服務開展期間,較為常見的一種投資模式,服務公司進行能源中心建設,對其內部設施存在所有權,同時對各類設施的運行管理存在責任義務。合同期限到達以后,可根據協議規定價格,以廣大用戶為對象開展能源中心的轉讓操作,也準許對轉讓方進行委托,開展具體的經營管理,但需要支付相應的服務管理費用。
此模式具體可劃分成多方、合作以及獨立投資類。該模式和項目運營管理存在密切關聯,涉及運行成本難以卻行以及用能負荷穩定性較低等問題,同時,基于該模式的項目一般具有較大的投資需求,但收益通常無法確定,倘若擇選這一模式,需要在具體應用以前,對提及風險加以細化考量。現階段,此模式在電信、隧道以及港口等,建設周期長、資金需求較高的項目中較為常見。
結論:綜上所述,文章主要以“魏朱六要素”模型為基本依據,基于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針對綜合能源服務商業模式展開了細化分析,并研究其關鍵要素,同時,針對一些典型的商業模式,開展了細化的適用性探討。隨著綜合能源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化,企業需要重視積極優化自身綜合競爭實力,突出資源能力優勢,基于客戶基本定位,實現對客戶需求的有效迎合,擇選適宜的盈利模式,進而更好的突顯自身價值。
參考文獻:
[1]龔鋼軍,文亞鳳,楊海霞.綜合能源服務區塊鏈的網絡架構、交互模型與信用評價[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1-17.
[2]朱昱琳.新常態下金融租賃行業的發展策略——基于電力行業供給側改革的研究[J].當代經濟,2018(21):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