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政
(四川省煤田地質局一四一隊,四川 德陽 618000)
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土地大國,各種礦物資源儲量豐富,但是由于地形條件相對復雜,很多礦物資源的勘察與開采具有較高的難度。就鉛鋅礦床而言,其具備資源品級高、礦床厚度大且開采作業難度相對較高等特點。在相關部門開展找礦工作時,如果可以結合當地地層特點明確鉛鋅礦床的的具體位置,并以此為根據確認其具體勘查類型,不但可以對勘察資源的投入加以控制,同時還可以對礦體加以有效管控,繼而利用最短的時間探清鉛鋅資源儲量,對礦層進行科學開采。當前,我國已經就礦物資源勘察工作制定了明確原則,確保礦床類型辨識的科學性。以地質勘查規范內容為基礎,當前我國在落實礦床類型勘察工作時主要參考了其中幾個因素,但是由于礦物資源深藏在地層之中,其分布具有很強的復雜性與隱蔽性,因此僅僅只是根據其中幾個因素是無法完善成果劃分礦床類型的,還需要對礦床的成因進行細致的研究,并且明確礦床成因類型對鉛鋅礦床勘查類型劃分的影響。
不同地層的形成與其發展歷史是礦床地質特點形成的主要決定因素,對于鉛鋅礦床而言,其主要是碳酸鹽巖地層結構當中的黑色頁巖角礫間膠結物質在經過長期的歷史演化,并且進行相互碰撞,進而產生不均勻并且結構相對松散的狀態,而其首先發生碰撞的部分地層之間相互結合比較緊密,其中產生輕微碰撞的部分地層則會呈現出不規則的塊狀。
經過時間的逐步推移,亞歐大陸板塊慢慢發生收縮,華北板塊、西伯利亞板塊及其周邊海島所處地塊不斷集中靠攏結合,并在早二疊世發展為整體[1]。一般來講,鉛鋅礦床存在于圍巖和角礫巖層的交接位置,其下方古生物礁再一般情況下多以突變式對地層進行侵入,繼而使礦體以全筒式逐步發生礦化,所以鉛鋅礦體具有較為穩定的品位。鉛鋅礦區內的碳酸鹽巖角礫巖型礦體較發育,礦體的分布形式通常為:綠泥石—硅化石英鉛鋅礦以小環與大環相互交錯并且換套的方式存在于角礫巖層上。螢石—石英—重晶石鉛鋅礦床通常都是以成群、連串的狀態存在,鉛鋅礦上下層的酸性巖—花崗巖多以細脈形的結構而存在,同時沿著地層的開裂方向逐步蔓延,并且受到西北向巖漿巖斷裂作用的影響與控制,形成在巖溶斷裂的交匯部分[2]。角礫巖筒礦則通常大致沿東西向、并且呈距離相等型后生性分布。根據鉛鋅礦床的主要特點可以將其具體劃分為斑狀花崗巖、角巖型礦石以及矽卡巖型礦石類型。
現階段,我國相關單位進行鉛鋅礦床勘察以及對其類型進行明確的過程中通常都是以銅、鉛、鋅、銀、鎳、鉬礦地質勘查規范》內容為標準,但是,每一種礦床勘察規范實際上都只能對某一特定時期以及某一地質理論發展時期之內的情況完全適用,而在礦床類型及發展等內容的研究水平僅能滿足當時條件及特定國情下的最低限度要求。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的規范經過長期應用,其在礦床勘察與類型劃分等工作方面開始出現一些滯后于我國實際礦情和國情的內容,導致礦床勘察相關工作產生各類問題,因此還需對其進行適當調整和完善,同時,我國也開始出現了呼吁對各類地質勘查規范進行修訂的強烈呼聲。在相關工作人員落實各種礦床類型的劃分工作時,尤其是在進行礦床勘察設計工作上,首先要明確具體勘察類型,隨即結合具體規范內容科學布置工程間距,一旦在礦床勘察類型劃分工作中出現問題,那么在工程具體布置時就無法對礦體情況進行有效控制,并且無法保證后續礦產儲量計算結果的精確性以及應用技術種類選擇的經濟性。由此可見,只有勘查類型的合理確定以及選擇合理的工程間距才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周期內,用較少的前期地質勘查投入,獲得較準確的地質資源儲量及較好的經濟效益。
鉛鋅礦床的成因具有較高的復雜性,但是在對其成因進行分析與類型劃分工作時,主要可將其總結為以下幾種類型:首先,層控制類型。該類型實際上就是礦床的沉積,或者說是礦床造型上的變更。其次,裂控制類型。該類型實際上就是熱液的填充。再次,巖漿巖控制類型,也就是矽卡巖類型。
層控制類型礦床的分布面積通常較大,礦體的存在形態比較簡易,其各部分礦體厚度差異并不十分明顯,在鉛鋅資源礦化發展中均勻性較好,由地層區域的層位或是層間斷裂的破碎帶對鉛鋅礦床的基本結構加以控制,但是并不與巖漿巖之間產生相互關聯。
裂控制類型鉛鋅礦床主要表現為明顯的整體性特點,主要表現為熱液延順地層斷裂帶的縫隙對其進行填充,繼而形成脈狀和復脈狀的礦體[3]。在該類成因下所形成的鉛鋅礦床分布面積相對較小,而礦體形態則呈簡易類型,其分布各段的厚度差異并不十分明顯,礦化表現不均,其分布構造形式主要受地層斷裂帶的形態所影響。
巖漿巖控制類型的鉛鋅礦床,其礦體形成及發展來源主要是酸性巖漿巖、中酸性巖漿巖以及碳酸鹽巖體中及外部接觸帶位置的矽卡巖。一般條件下,其是隨著熱液填充類型礦床的產生而形成的。該類型鉛鋅礦床的分別面積通常為中型與小型規模,但是并不排除其中特例。例如, 燕山期淺成—超淺層呈現為酸性的侵入巖和碳酸鹽巖石接觸當中形成的礦床,這部分鉛鋅礦床的分布面積則相比于同類常規礦床明顯較大,該類礦床中的礦體表現形態多以中等以及復雜類型為主,各分布段的礦體厚度可能出現明顯變化,鉛鋅礦體資源的品級較高,但以不均勻分布狀態呈現,其結構受延順巖體內部及外部接觸帶的發展情況所影響。
在進行礦床勘察作業的過程中,鉛鋅礦床勘察類型的劃分通常是以礦體形態、礦床規模、礦體分布結構與厚度、礦體品級等參數為基礎而實現的,經過我國礦物勘察人員多年工作實踐證明,該種劃分方式是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的,但是在很多細節方面仍需調整和完善。對于鉛鋅礦床而言,其形成原因不同,那么礦體的來源、地質條件對成礦的影響因素、成礦形式與成礦的環境因素等方面也都具有明顯的差異性特點,而鉛鋅礦的形成與發展在很大意義上是受到礦床形態、發展規模以及礦體的品級等因素而影響的,由此可見,應將礦床成因類型作為影響鉛鋅礦床勘察類型劃分的影響因素之一[4]。大量資料及研究表示,在礦層勘察作業過程中,礦體分布形態、礦層規模及構造、礦體厚度以及礦體品級的變化系數大體一致,那么就其具體成因則可將各個礦床具體劃分為不同的勘察類型。即使暫劃分為同一勘查類型的鉛鋅礦床進一步勘查時,在選定具體勘察點并且設計不同點位間距的過程中應將礦床成因的影響考慮進來,并且在勘查工程間距取值方面做好方向的側重。如果面對層控型礦床,則應選擇其上限值,如果面對的是巖漿巖控型型礦床,則應考慮選擇下限值,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勘查點間距的設置更能滿足實際勘察要求。
在進行礦床勘察作業工作過程中,可結合其地質影響因素將其分為以下幾類。
鉛鋅礦床的該類地質因素類型可將其具體分為3 種,以此為大型中型以及小型,而其自身的系數具體是:大型的系數為0.9,中型系數為0.3~0.6,,而小型的系數為0.1~0.3。
鉛鋅礦床的該類情況也可以具體分為三種:首先是比較簡單的類型,其系數應為0.6。其次是中等類型,其系數則為0.4。再次則為復雜類型,系數為0.2。
鉛鋅礦床的該類情況同樣可分為3 種。首先,形成的影響相對較大,系數標準為0.3。其次,形成的影響為中等,系數標準為0.2。再次,形成的影響相對較小,其系數標準為0.1。
實際可具體劃分為3 種,依次表現為:首先,穩定程度優質,系數標準為0.6。其次,穩定程度表現良好,系數標準為0.4。再次,穩定程度表現較差,系數標準為0.2[5]。
實際能劃分為3 種,詳細的情況為:首先,具備優質的均勻性,對應的系數標準為為0.6。其次,具備良好的均勻性,對應系數標準為0.4。再次,具備欠佳的均勻性,對應的系數標準為0.2。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各行業運行發展、居民生活以及科研工作等對于礦床勘察工作均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鉛鋅礦床作為我國礦產資源勘察與開采工作的重要內容,想要進一步提高資源勘察質量與勘察速率,就一定要細致分析鉛鋅礦床的成因類型,并針對礦床成因類型對礦床勘察類型劃分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掌握其中各因素的關聯,從而防止勘探風險問題的產生,控制不必要的勘察工作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