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真
芻議銅陵市濱江岸線工程的建設
陳真
(銅陵市住建局環湖建設辦公室,安徽 銅陵 244001)
濱江岸線的建設,是濱江城市整治岸線環境,提升土地經濟價值,打造城市景觀和亮點,為市民提供休閑、健身場所的重要舉措。對銅陵市濱江岸線整治前的亂像、整治的動機、整治的過程、建設工程的內容和效果做了簡要闡述,客觀地提出了不足之處和整改方向,以及對后續工程的建議。
濱江岸線;城區;水上公安;海事管理
銅陵市作為一個濱江城市,有60 km長的長江岸線,其中主城區西面有近10 km的濱江岸線,長江在這里拐為南北走向。由于歷史的原因,作為工業城市,銅陵市曾經“靠山吃(礦)山,靠江吃江(砂)”,長江水路運輸得天獨厚,既方便又經濟,所以沿江岸邊不同時期興建了大量的貨運碼頭和原料堆場,但是在管理上又政出多門,有河道管理、交通管理、海事管理、水上公安等,都在管但都只管一面、管不到位,經常有各種扯皮事件發生。散裝貨物露天亂堆亂放,環境污染嚴重,雜草叢生中還有很多遺棄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整個江岸處于“臟、亂、差”的狀態,有江無景。
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后,銅陵市主城區用地緊缺,北面已有省級經濟開發區和銅陵有色產業園區;南面青通河是銅陵市與池州市的界河,并且有海螺水泥和上峰水泥兩大建材企業占地深耕多年;東面的車站新區和西湖新區合并后,同步建設已初具規模,只有西面濱江岸線一側還遺留一些待開發的土地。
長江沿線地級城市中,長江上游湖北省的鄂州市、黃石市,江西省的九江市,長江下游本省的蕪湖市,都通過對濱江岸線的整治使毗連地段土地升值,同時,通過開發建設改善了城市的形象,帶動了房地產業、旅游業、商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示范效應明顯。
在推進濱江岸線建設的拆遷階段和涉水工程施工初期,安徽省于2013-10對全省提出了整治“三線三邊”(是指鐵路沿線、公路沿線、江河沿線和城市周邊、省際周邊、景區周邊)工程,持續改善城鄉人居環境。
銅陵市適時調整了濱江岸線的規劃設計,由原來的紅色景點、雕塑文化、體育健身、商業廣場、適居生活、游樂休閑六大建設板塊變更為水利堤防加固、綠化景觀提升和休閑娛樂健身三大建設要素。
以往的規劃設計中,在有限的地域中濃縮了太多的文化、歷史和商業元素:①紅色景點。依托臨江的笠帽山山頂烈士紀念塔,運用解放戰爭之渡江戰役銅陵登陸第一船這個史實,在濱江岸邊笠帽山下建造了一個大江飛渡紀念廣場,設計了一個宏大的建筑,把廣場與山體連接起來,寓意昨天的犧牲、今天的成就和未來的理想是一脈相承的。②雕塑文化。銅陵的城市雕塑在全國很有名氣,特別是青銅雕塑在多次全國城市雕塑比賽中多次獲獎,是銅陵市的一張文化名片。以往規劃中在濱江岸線安放大小不一、寓意不同的12座雕塑,來展現長江文明、銅陵建設、青銅魅力和兒童情趣四個主題。③生活和商業廣場。在濱江岸線大堤東側,削平丘地來填實南湖尾塘,建設多棟高層觀江商品住宅樓和 1個商業廣場,開發利用土地。④建設4個體育健身廣場,讓愛好鍛煉的人群有不同的選擇。⑤建設1個游樂碼頭,作為將來水上游樂的基地。
這六大板塊中,大江飛渡紀念廣場和12處雕塑造價高、規模大,在3個多月的長江汛期中建設不安全,有隱患;4處體育健身廣場硬化場地要占用較多的綠化用地,不利于生態發展;長江畢竟不是內湖,水流湍急、航運繁忙,游樂碼頭建在江邊是不合適的;建造高層商品住宅樓和商業廣場雖然提升了土地的使用價值,但破壞了整個濱江岸線的天際線和生態環境,得不償失。
調整后的濱江生態岸線建設,首先對濱江岸線護岸做了專項補充設計和施工,堤防得到了加固。增加了綠化和生態修復面積,凍結了土地的商業開發,為天井湖南湖公園和濱江岸線生態公園整合組建天井湖風景旅游度假區,保留了稀缺的土地資源和聯系的紐帶,契合了安徽省對全省整治“三線三邊”的目標和要求。
為了使濱江岸線優質的資源充分發揮出生態、景觀、休閑和經濟利用的價值,銅陵市從2012年正式開始對長江岸線主城區段南起金山西路路口,北至笠帽山北麓,全長 4.10 km,占地面積350 000 m2,進行分期拆違、生態修復、整治建設。一期工程(濱江岸線生態公園建設)3.13 km于2014-05完工并開放,二期工程(濱江岸線北延伸工程建設)0.97 km于2017-10完成。主要的建設內容如下。
按照屬地管理權限,拆遷工作分別由銅官山區和銅陵縣實施。濱江岸邊的小碼頭和堆貨場地,有的辦理了手續,屬于合法建筑,拆遷時給予政策性合理補償;有的屬于違章建筑,給予強制拆遷。整個拆遷工作持續較長時間,涉水工程開工后,邊施工邊拆遷,嚴重地影響了施工工期。
為了做好該區域長江防洪大堤的除險加固工程,對堤腳沿線做了110 000 m3毛石粗排和江中拋石加固,4 km長毛石砼固堤腳槽和30 000 m2砼植生塊護坡,堤防工程防洪設計水位14.55~14.60 m(黃海高程,50年一遇)。
按照全年有綠、四季有花的目標進行設計與施工,喬木、灌木、小苗木、草地和景觀石,有層次、分組團和起伏的地形有機地營造出優雅的環境,并且有選擇地保留多處江邊原生態老柳樹。
綠化的主要苗木有香樟、黃山欒樹、意楊、楓楊、垂柳、旱柳、水杉、水松、女貞、紫薇、桂花、日本櫻花、紅葉碧桃、紫荊、木芙蓉、紫葉李、夾竹桃、八仙花、杜鵑、紅葉石楠、金邊石楠、金邊黃楊、美女櫻、白三葉、麥冬及狗牙根。各類喬木6 000余棵,綠化面積300 000 m2。按照科學的測量,300 000 m2的綠化面積每一年能吸收500 t的二氧化碳,釋放出350 t的氧氣,吸收空氣中的浮塵約6 000 t,為區域生態環境的改善和銅陵市作為全國園林城市的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為了安全,綠道設計標高為12.8 m(黃海高程,20年一遇洪水),建成綠道長度為3.6 km,寬度5 m(其中2 m綠道,3 m園路),建成臨江步道長度2 km,寬度1.5 m,建成1個健身廣場、1個樹陣休閑廣場,為廣大市民健身和休閑創造了客觀便利的條件。
建成了3個“觀江平臺”和1個“碼頭書屋”,讓市民和游客觀旭日東升的晨陽、覽水天一色的晚霞和閱書靜思又多了幾個去處。
改造后的濱江岸線面貌煥然一新,如今,這里是一個位置獨特、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的開放式公園,有鵲江花月、銀屏水闊、西江思源、江風漁火、金灘夕照、古渡春秋等主要景點,成了市民健身休閑的外灘、游客觀江攬勝的景點,也成了銅陵市作為國家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對外展示的名片。昔日“臨江不見江”,今日“擁江又親江”。
濱江岸線生態公園建成后獲得以下獎項:①2014年度銅陵市建筑工程“銅都杯”獎;②2014年度安徽省優秀綠化工程“園林杯”獎;③2016年度“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④“碼頭書屋”獲得第十屆“江蘇省土木建筑學會建筑創作獎一等獎”,還被中央電視臺在2018-04-22的《新聞直播間》上評為“堪稱最美江上書屋”。
在濱江岸邊植物栽植中沒有充分利用本地的水生植物,比如長江岸邊常見的水生植物蘆葦,在某些局部地段成片栽植可以自然營造出“一葦可航”或“蒹葭秋水”的景點。
砼植生塊護坡設計水土不服。設計砼植生塊護坡的目的是既保護水岸坡面又能長出植被,護坡自上而下的結構為砼植生塊→三維植被網→營養土→土工布→砂石墊層→碎石回填→坡面壓實。在施工中經歷第一個汛期時,江水就掏空了砂石墊層,造成大面積砼植生塊的凹陷不平和斷裂。退水后,為了穩固砼植生塊,用水泥沙石筑實了墊層,重新鋪設了砼植生塊,而灑在營養土中的草種因為不接地氣無法生長出來。
沿江堤分布的4個排水涵閘出水口起閉機管理房未做立面美化處理,只簡單地用小片竹林做了遮掩,與周圍環境不協調,如果順江面設計做成風車或船帆的造型則更生動和有趣。
保留下來的舊碼頭卸貨平臺改造成觀景平臺后,加裝的固定護欄在汛期會遮擋水面的漂浮物,影響行船安全,應改造成可立或可收放式護欄。
濱江岸線江堤原來是城市的交通次干道,重載車多且為混合式交通,隨著濱江岸線的建成,已提升為交通、景觀、服務性綜合道路,行人過往不安全,交通安全防護措施不全。如果對重載車與人流進行錯峰出行管制,并增設游人專用人行橫道、信號控制和車速限行等措施,可大大預防和減少交通安全事故,方便行人出行。
在長江沿岸各省市深入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新形勢下,銅陵市濱江岸線的南延伸工程正在建設中,為了更好地提升建設水準,打造良品設計,實現精品施工,提出了幾點建議:①濱江岸線建設要把所涉及的防洪工程、交通出行工程、綠化景觀工程高標準規劃,統一設計,同步建設,合理安排,分段實施;②綠化工程中的植物選擇要有利于生態環保,要體現綠化物種的地方特色和因地制宜,不要“花大錢種大樹”;③工程建設要有高質量和安全第一的意識,比如人的安全、物的安全和環境的安全,在設計中要優先考慮;④對現存的無法拆遷的建筑物、構筑物要安全合理地利用,打造有特色的景點和亮點;⑤設計可以相互學習和借鑒,但不能秉持拿來主義,比如砼植生塊護坡在長江岸邊其他中、上游城市,因為江水沖刷小已有工程實例,但在長江的銅陵段,隨著近幾年江水分流比的變化,對右江岸沖刷在加大,所以,是否適合采用砼植生塊做護坡值得商榷;⑥加快建設主城區雨水和污水管網,完善城市的污水處理和治理,讓流入長江的水體不再發黑、發臭;⑦岸線江堤駁岸和護坡如果過于硬化,會導致水陸生境的交流存在一定的阻斷,區域生態系統難以發揮理想效益,適當進行柔性軟化處理效果可能更好。
[1]長江水利委員會辦公室.關于銅陵濱江生態岸線整治工程配套工程涉河建設方案和批復[S].2018-04-20.
[2]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銅陵濱江生態岸線整治工程配套工程設計通知[S].2012-12-19.
[3]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長江下游水文資源勘測局.銅陵濱江生態岸線整治工程配套工程建設方案防洪評價報告[R].出版社不詳,2011.
[4]安徽長江河道設計研究院.銅陵濱江生態岸線整治項目護岸工程設計報告[R].出版社不詳,2013.
TU984.18
A
10.15913/j.cnki.kjycx.2020.14.029
2095-6835(2020)14-0077-02
陳真(1965—),男,安徽銅陵人,大學學歷,工程師,多年從事市政工程設計、施工和管理工作。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