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關于抗疫國際科研和人才合作機制建設的思考
吳瓊
(國際關系學院,北京 100091)
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分析了戰疫下的科研攻關國際合作機制建設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針對國際科研項目合作機制的建設,提出了主動牽頭國際科研合作項目,開發國際科研合作項目新模式,以及重視國際科技項目合作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等建設建議。針對國際人才交流機制的建設,提出了關注疫情相關重點領域的專家人才交流項目,探索人才交流新模式,把引入和派出有機地結合起來,并且實行線上線下的聯動等相關人才交流機制建設的建議。
國際合作;科研項目;人才交流;機制建設
2020年伊始,一場新冠病毒帶來的疫情席卷全球,病毒的極速傳播和擴散為全人類帶來巨大的挑戰。截至2020-05-04,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超348萬,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仍在增長。
國內疫情雖然已經基本得到控制,正在有安排有計劃地復工復產,城市運轉逐漸趨于穩定和正常,但是,中國目前國內疫情多日呈現零星散發態勢,歐美疫情仍處于快速上升階段。因此國內仍存在本土病例和境外輸入病例所造成的星狀發散或小范圍內暴發的多重風險,因此疫情防控工作不能懈怠。
公共衛生安全是全人類面臨的難題,在此疫情肆虐全球的危急情況之下,更需要各個國家攜手共克難關。如何充分發揮科技在戰疫中的關鍵支持力量,是國際間發展科技項目合作的重點所在,建立科學有效的國際科研攻關合作和人才交流機制是合作的重要前提。
在21世紀的前20年中,人類已經經歷了三次由冠狀病毒所觸發的重大強傳染性疾病:SARS、MERS(中東呼吸綜合征)和新冠肺炎。面對疫情,科研人員和醫護人員只有積極開展科技合作才能共同面對挑戰,醫學研究能力更高,醫學科研成果才會更早投入抗疫工作。《國際衛生條例》中也陳述了相關內容,指出各個國家都應對“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開展科研項目等領域的合作。
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始終以負責任大國的姿態向全世界提供支援和幫助。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就如何加強國際合作對抗疫情多次與各國領導人、合作組織負責人進行通話,表示在加強科研力量投入的同時,也要注重合作交流、積極溝通,國內外要積極協作,保持信息暢通、共享。
中國主動挑起國際科技項目合作的大梁,積極主動地與全球各國展開國際科技項目的深入合作。主動開發國際科技項目合作的新模式,如探索基于基金制的國際科研項目合作模式,不拘泥國內與國外、組織與個人,采取更靈活的資助方式,發動國內外的各種資金力量,以更豐富多樣的方式吸取廣泛的國際資源。主動重視國際科技項目合作中出現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積極了解和完善國內外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對知識產權歸屬問題、各方權益、違規行為、后續相關事宜處理等可能存在的爭議將詳細解決方案細致化、明確化,從而保障各國既能順利實現合作,又能合法地共享科技研究成果及獲得相關的知識產權權益。
如今全球疫情形勢嚴峻,新冠肺炎的治療相關科研項目的推進,依賴國際合作機制的改革和發展。中國抗疫相關的科研項目及專家應積極發揮自身優勢,作為此次疫情的前驅者向全球分享中國經驗。應與相關國家就新冠病毒有關深入開展病毒溯源、藥物控制、疫苗研發等方面的項目研究與合作。
隨著中國科技實力飛速強大,專家人才不斷涌現,實現科研項目合作的同時也對中國科研單位的革新與專家人才的交流培養樹立了全新的目標。對于中國而言,各個科研方向不僅要培養科技型人才,更要培養交流型人才。各個科研機構組織和個人,如何在國內國際人才的交流實踐活動中發揮積極的主觀能動性作用,推動中國與全球各國的友好交流和進步,是中國當下面臨的重要挑戰。
疫情之下,科技合作中的人才交流體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緊迫性和必要性。中國在疫情中應對得力,配合世衛組織聯合專家組到武漢進行實地調研,接納各專家人士提出的相關防控建議和要求;不斷攻堅克難,在自身加強防控和治療的同時也向受疫情蔓延和影響的國家和地區盡最大的能力提供支援。捐贈、出口醫療防護用品的同時也向衛生防控條件薄弱的國家和地區派遣了有經驗的醫療專家團隊。無數醫務科研人員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奮斗在抗疫科學研究的前線,不僅積極倡導和推動疫情防控的國際科技合作,還為多國提供了醫療技術的援助。眾多專家人才無論從醫療專業知識方面還是人道主義觀念方面,都充分向全球展現了中國的科研實力和包容胸懷。
在當前國際疫情形勢復雜的情況下,中國更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開展國際科技的專家人才交流合作。首先,所開展的科技人才交流活動和項目應有針對性地聚焦于公共衛生安全領域,在明確科技抗疫的重要前提下,中國應在公共衛生、疫苗及藥物研發等領域倡導國際合作與共同發展,與此同時,中國有重點有意識地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科技專家人才交流,并且為抗疫措施薄弱的國家實行了醫療技術援助,也因此進一步擴大了中國在疫情下的科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其次,實現科研專家人才引入與派出的有機結合,在關注疫情形勢發展的同時,按照國內國際實際按需建設更加完善的科技專家人才派出和引入計劃,中國長期和短期科學技術人才的交流計劃周期要有機配合,這樣才能使人才交流制度同時具備靈活性和穩定性,各科研機構和組織單位等應充分利用現有的人才資源和交流制度,探索更加匹配的人才引進和排出計劃,形成行之有效的標準化流程,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傳統的人才交流合作模式;最后,探索人才引進和交流合作的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軟化制度制約,開辟新的人才引進交流的方式方法。例如探索單元型的項目合作模式,通過對參與人員、研究方向的拆分與重組,從而實現更加靈活高效的人才交流合作。
最重要和有效的手段是推進人才交流實現線上和線下互動融合。當前互聯網技術和5G的高速發展,為科技人才的交流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尤其是線上互動,在疫情防止人員聚集的情況下和地理距離的限制下,凸顯出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全球各國在抗擊疫情中對線上交流的重視和應用也為信息技術的快速推廣和更新迭代提供了有利的實驗環境。在開展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工作時,要把人才引進派出的科研合作計劃有機地與線上與線下的人才交流科技合作的特點及優缺點相結合起來,從而使線上線下的互動方式互相融合、互相促進。傳統的線下合作對于人才交流而言,更加立體化、全面化,因此,對于重點關鍵的科技合作項目、中長期項目,主要采取線下合作方式。而線上合作跨越了地理和時間的障礙,能夠隨時隨地開展專家人才的互動與合作,因此,對于靈活及時性的短期合作項目,或突發事件與問題,以線上合作方式為主。并且在客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定期計劃和安排線下互動,對之前遇到的問題進行總結復盤與交流,對該領域的發展方向和前景目標等拓展性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和研究,推進和落實延伸項目的落地,預警和挖掘潛在問題,以此來保障科技人才合作項目的實施成效。
病毒疫情是全世界人民的敵人。目前,疫情在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暴發,需要各個國家放下成見和隔閡,共同協作,團結一致,盡早贏得這場攻堅戰的勝利。中國要在挑戰中看到機遇,加強科研合作,建立體制機制,為全球提供中國方案,作出中國貢獻。
[1]吳俊.中外國際合作理論與實踐比較——兼論中國新時代的國際合作模式[J].中國經貿導刊,2019(29):147-150.
[2]吳恒璟,吳靜,趙欣欣,等.社區視角下的全科醫學學科建設期望調查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9,22(28):3471-3475.
[3]姜雪.科研院所國際合作項目管理的探究[J].卷宗,2018(18):284.
[4]王楊.淺談項目管理在科研院所國際技術合作中的應用[J].中國化工貿易,2018,10(25):136.
[5]吳兵,劉洪宇.金磚國家人文交流的進展、挑戰與路徑[J].當代世界,2019(12):26-32.
[6]徐志玲,楊力.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放內涵機制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35(8):250-252,284.
[7]張小倩.關于科研院所國際合作的思考[J].中國核工業,2016(2):60-61.
[8]魏國汶,朱盛文,饒紅敏.科研機構在國際科技合作中的作用及路徑[J].江西科學,2017,35(3):455-459.
[9]龍志偉,郭天惠,桂靛藍.“一帶一路”背景下路橋專業國際交流人才培養模式調查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9(18):74-75.
[10]王鑫睿,艾亮.在醫院國際人才交流項目中引入4C營銷理論的探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9,36(1):59-62.
R181.8
A
10.15913/j.cnki.kjycx.2020.14.032
2095-6835(2020)14-0084-02
吳瓊(1992—),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數據分析與挖掘。
〔編輯:嚴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