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軍
淺析新時代地質勘查單位改革發展的研究
曹正軍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浙江煤炭地質局,浙江 杭州 310021)
對十九大之前地質勘查單位改革發展的歷程進行了梳理與評述,利用地質勘查行業作為國民經濟中基礎性與先行性行業的特點,得出新時代地質勘查單位改革發展是國家改革開放與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不可缺失的部分、地質勘查單位改革的新模式以及中國煤炭地質總局“三個地球”建設戰略與重點發展方向,總結分析了對于新時代地質勘查單位如何改革發展的新思路、實現運營全過程的應用服務體系,對地質勘查單位的改革發展有借鑒參考之意義。
新時代;地勘單位;改革發展;改革模式
地質勘查行業是國民經濟中基礎性與先行性的行業,地質勘查單位肩負著為國民經濟建設尋找能源與礦產資源的光榮使命。新中國成立70年來,廣大地質勘查人始終堅持“以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和“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三光榮四特別”精神,為祖國尋找出了一座座能源與礦產資源寶藏,有力支撐了新中國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進程,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70年來,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地質勘查行業伴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步伐,也在不斷地進行改革,不斷地向前發展。
十九大以前地質勘查單位改革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探索階段、變革階段與深化階段,呈現出漸進式推進特點,每一次的改革都為地質勘查單位的發展都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地質勘查單位不斷向前發展。
1978年,拉開中國改革開放序幕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地質勘查行業也開啟了改革發展新征程。地質礦產部先后出臺《關于簡政放權、搞活地質隊的暫行規定》《地礦部地質工作體制改革總體構想綱要》等有關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的文件制度,改革重點放在“簡政”“放權”等方面,要求地礦部門實行“一業為主”政策,拓展多種業務經營模式,提出了部分地質成果商品化、地勘單位企業化和地勘隊伍社會化的“三化”改革方向,同時圍繞經營機制改革提出“承包經營制”模式,深度踐行“三大”工程改革,包括擴展地質市場、實行項目式管理,開展多元化經營模式,給予地勘單位在計劃、財務、工資、機構設置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權。
這一階段廣大地勘單位的改革基本上是“探索”,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摸著石頭過河”,雖然熱鬧,也著實為地勘單位發展注入了一定的活力,引起了部分地勘單位觀念的轉變,但仍然多屬地勘單位內部機制改革的性質,沒有觸及地勘單位事業體制的改革。
1993年,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四屆三中全會,本次全會明確了以市場經濟為主的經濟改革方向。1994年,原地址礦產部確立地勘隊伍的改革方向,即商業性與公益性;時任副總理朱镕基對此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中央具備現代化裝備與高精尖人才,積極承擔國家發展任務。同時肯定地方隊伍在市場中的經營地位,引導其朝著企業化方向發展。鑒于此,各地區地勘單位開始優化調整經濟結構,普遍興辦各類第三產業,除極少數三產企業發展成為出資興辦的地勘單位的支柱產業外,大多數三產企業由于市場、經營管理等各方面的原因都最終沒能發展壯大起來,反而給地勘單位背上沉重的包袱。
1999年,國家對地勘隊伍管理體制進行新一輪重大改革,國家保留部分中央與省級地質勘查骨干隊伍承擔公益性、戰略性與基礎性等“三性”地質勘查任務,其余地質勘查單位則要求按照市場運轉規則開展生活經營活動。具體包括:建立地質調查局,將其作為國土資源部的所屬機構,主要承擔公益性、基礎性與戰略性的地質勘查任務;原歸口地質礦產部管理的各級地方地質勘查單位劃歸各省級國土資源部門管理,逐步踐行企業化經營管理模式;各工業部門所屬地質勘查單位,立足實際情況,穩步推進企業化經營管理,條件成熟時重組為地質勘查企業集團,作為中央企業歸國務院國資委管理。
在此次改革中,仍然沒有觸及地勘單位事業體制機制改革,卻為廣大地質勘查單位開啟了“帶事業帽子,走企業路子”的黃金周期,廣大地質勘查單位也抓住了發展機遇,快速發展,實力增強,廣大職工工資性收入也大幅提升。
2011-03,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中發〔2011〕5號),地勘事業單位改革一并納入全國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整體思路框架,進入改革深化階段。
現有事業單位,包含地勘事業單位,將劃分為三類: ①行政類型,由于具備行政管理職能,并且以行政機構運行模式為主,因此將其改革為行政機構管理;②經營生產類型,可以通過各類生產與經營活動獲取經濟效益,保障單位日常經營運轉、職工發展等,逐漸向企業化方向轉變,不具備事業單位屬性;③公益類型,承擔職能具備公益特點,在明確區分后,注重強化公益屬性,保留事業單位身份。
從近年來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實踐看,已經分類改革的事業單位以劃歸公益類事業單位為主且以公益二類居多,只有極少數轉為企業。客觀上講,這種結果與中發〔2011〕5號意見出臺的初衷或者預期有很大的差距,這與深化事業單位改革的艱巨性和復雜性直接相關,同時也充分說明事業單位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攻艱期。
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對改革和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大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一個推進過程,面對2020年要基本完成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這個大限,尚未明確分類的地質勘查單位改革需要加快步伐。在地質勘查單位改革各種模式中,2019-09湖南省推出的地質勘查單位改革模式(以下簡稱“湖南方案”)很具有特色,可供借鑒,可供推廣。
首先,根據所承擔職能將地質勘查單位明確劃分事業單位和行政單位、企業單位與事業單位,地質勘查單位注重公益特征,主要承擔開展戰略性、公益性和基礎性工作,而與地質勘查無關的其他業務全部從地質勘查單位剝離,作為企業生存發展;其次,強化質量、簡化效能,按照地區地勘事業發展需求,合并同類地勘機構的職能,精簡機構數量,同時控制事業單位人員編制,確保地勘事業單位的功能定位準確性,實現專業精細化、特長突出化,提高服務質量;最后,堅持統籌兼顧,注重處理發展、改革、穩定的關系,按照法律規定處置國有資產,分流職工隊伍,處理好歷史遺留問題。注重維護各方基本權益,保證整個改革工作順利實施。
促進勘查開發局、有色地質勘查局、核工業地質局、煤田地質局的深化改革。全面落實和踐行中央批復,將上述地質勘查單位合并,新組建湖南省地質院,屬于正廳級事業單位;按照原各地質勘查單位承擔的各公益職能,在省級地質院下開設不同領域的研究所;按照湖南省各市(州)的實況與地勘職能,設置多個地質中心或地質大隊;從地質勘查單位剝離出來的與地質勘查無關的其他業務,建立集團企業,該企業隸屬于地質院暫代管理。
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根據單位在編人員、預算定額,保證基本支出,項目支出必須按照事業單位發展實況,給予優先保障;合理安排人員,核定院隊編制,做好編制總量控制;科學處理遺留問題,例如退休人員補貼的地區差問題,制定細則予以處理;針對資產、稅收、礦權、土地等,部分按照政策規定給予優惠支持。
最近,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把握新時代新需求,結合中央地質勘查單位的使命擔當,總結凝煉提出了以地質勘查技術為依托,全面加強地下空間探測,投身“透明地球”建設;以地災治理、環境修復技術為依托,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者,奉獻“美麗地球”建設;以地理信息技術為依托,全面打造地質信息化產業平臺,參與“數字地球”建設的“三個地球”建設戰略愿景,未來地質工作發展方向高度概括且十分清晰,對其他地勘單位也有很強的借鑒價值。
4.1.1 資源勘查轉型
隨著國家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調整、一系列重大國家戰略實施,相應地改變了礦產資源與能源需求結構,促使傳統地勘主營業務轉變為戰略性、新材料、新能源礦產資源勘探開發;促進地勘技術服務轉變為礦山全生命周期、綠色礦山建設等技術服務方向轉變;同時,資源勘查區域格局也發生重大變化,已經逐步向地球深部、海洋地質以及西部地區地質勘查轉移。
4.1.2 注重開發新能源
中央持續推進供給側改革以及以智能制造為主的工業革命,稀土、鈷、鋰成為重點需求的礦產資源,且新能源需求度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地質勘查單位在保障空白區、規劃礦區煤炭勘查工作前提下,可以發揮自身優勢,注重開發干熱巖、地熱、煤層氣和地溫能,深入研究和勘查開發潔凈型能源;將巖型鈾礦、石墨,銅、鉛、鋅、錳、等作為重點,對緊缺礦產和戰略性新興礦產予以研究、勘查與開發;以化工礦產資源作為重點,全面勘查開發非能源領域礦產資源。
4.1.3 智能城市建設的融合發展
結合“智慧城市”“透明地球”建設任務,開展一體化管理預警,主要涉及到城市地質、地表與地下工程。充分發揮出超算平臺、云技術、物聯網等多種信息技術,探索“智慧城市”“透明地球”建設途徑,同時建立地質時空大數據應用技術體系,將地質工作融入到智慧城市中,以此處理城市發展所存在的問題。
4.2.1 加強空間數據獲取、處理能力
注重發展低空無人機航空、中空航空測繪、高分辨衛星遙感數據獲取能力,合理應用影像數據獲取方式,包括激光技術、雷達技術和室內光學技術;積極引進“3S”技術與設備,不斷提升數據處理能力,將測繪數據應用到城鄉區域規劃管理、基礎設施建設、重大工程建設中,優化創新服務方式,擴展測繪數據的應用范圍。
4.2.2 建立地理信息應用服務體系
在智慧城市、數字城市與智慧礦山建設中,合理應用地理信息。通過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促進三維立體地圖、多媒體地圖和數字地圖出版,為城市發展提供優質的數字產品。融合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數據庫技術與地理信息技術,將地理信息技術推廣應用到公安、國土、規劃等領域,實現融合發展。聯合國家戰略,優化創新地理信息技術的服務模式,包括信息化建設、資源調查與環境監測等,實現全過程地理信息應用服務。
4.2.3 加強地質數據分析、應用能力
在調查研究環境地質、礦產地質與工程地質時,會產生大量數據信息,且航天航空對遙感觀測也會產生多維數據。地質大數據獲取途徑包括地球化學、地球物理、遙感遙測與傳感監測等。注重提升地質大數據在地災防治、能源開發與成礦預測中的應用效果。
4.3.1 大力發展生態環境產業
建立區域環境地質、礦山水害精細勘探與水文地質勘查等的調查評估體系,實現垃圾資源化處理、煤炭清潔化利用。注重研發高端水文物探技術與設備,擴展礦山環境修復、采煤沉陷區地質災害治理、礦山應急救援、建設地質公園等業務。此外,注重生態環境產業的技術創新與改革,運用科學技術促進產業發展。
4.3.2 發展現代農業地質技術產業
建立土地工程相關技術體系,包括建立土地地質、土壤地化、地下水污染等調查和治理技術體系。聯合地理信息技術、飼料化肥技術,確保施肥施料的精準性。建立生態農業技術體系,包括田園綜合體、智慧農業以及生態產業園,不斷擴展農業技術服務范圍,監理生態農業產業鏈,以此發展美麗鄉村與現代農業。
4.3.3 促進生態修復與治理
將礦山修復、地質災害治理作為發展基礎,嚴格遵循生態修復原則,圍繞山水系統治理理念,做好全域規劃與治理。同時探索礦山修復、地質災害治理、旅游地產開發的綜合型生態修復模式。
進入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方式出現重大轉變,經濟進入中低速增長的“新常態”,地質與生態文明建設有了新的要求,新時代中國對地質工作有了新的重大需求。
新時代地勘單位要推進地質工作全方位、深層次重大轉變,做好新能源、新材料的先行者,當好金山銀山、綠水青山的守護者,這既是廣大地勘單位應盡的政治責任、經濟責任、社會責任,也是廣大地勘單位廣闊的市場空間,發展 方向。
在新時代發展要求下,地勘單位必須滿足行業需求新轉變,圍繞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處理行業發展難題,以此提供優質服務。實行綜合型勘查方式,加固礦產資源轉變為多類自然資源,包括地礦、海洋、林木等。聯合人工智能技術、云計算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發揮出多學科、多專業的專家作用,深入分析和處理環境資源問題,以此加強社會化服務質量。深入開發戰略性礦產資源,做好產品價格與銷售環節的管理,不斷擴展服務領域,促進傳統地質勘查業務轉型。
[1]于秋波.地勘事業單位深化改革路徑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7.
[2]韓濟深,王云祥,韓爽.關于事業單位改革與地勘單位改革問題研究[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1(11):10-13,54.
[3]金航.應科學推進地質勘查事業單位的分類改革[C]//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2011.
[4]徐軍.地勘事業單位改革研究——以河南省地礦局為例[D].鄭州:鄭州大學,2015.
F426.1
A
10.15913/j.cnki.kjycx.2020.14.033
2095-6835(2020)14-0086-03
曹正軍(1977—),男,江西上饒人,大學本科,高級經濟師,浙江煤炭地質局風險管控部主任,主要從事煤炭地質單位經營管理工作。
〔編輯:嚴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