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主席在軍委基層建設會議上指出,“時代變了,對象變了,教育必須跟著變”“要更新教育理念,優化教育內容,改進教育方式”。貫徹落實習主席重要指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就要在“變”和“改”上下功夫,走好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入“心”之旅。
思想政治教育缺真理,講不清真理,受教者就缺鈣,就缺堅定的理想信念。真理必須下大氣力講。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要堅持不懈地講,遠大理想和共同理想要理直氣壯地講,黨的創新理論要深入淺出地講,講清楚、講通透、講明白。通過講明小道理來證實大道理,通過批駁歪道理來樹立正道理,通過戳穿偽道理來弘揚實道理,在大力宣講真理中增強官兵“四個意識”。真理必須結合實際講。真理的力量在于實踐。用真理鑄魂,就要結合官兵身邊實際,用成功實踐證明真理正確。國家各領域建設的豐富實踐為闡述真理提供了取之不盡的佐證素材,講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感悟科學理論的時代活力,講中外對照的優越性領悟科學理論的內涵動力,講全面攻堅的顯著成績感受科學理論的真實魅力,講疫情防控的成功應對感受科學理論的真諦定力,通過一系列生動實踐堅定官兵“四個自信”。真理必須選好故事講。故事蘊含真理,小故事反映大道理、真道理、實道理。選好故事就是選好事件或人物。重要事件或人物注重評價,在價值判斷中指明方向,抵制錯誤思潮;次要事件或人物注重典型,在是非取舍中消除疑惑,傳導正確認知;一般事件或個人注重共鳴,在具體個人經歷中引發情感交融,從而堅定官兵對真理的認同。
隨著改革強軍進程深入推進和社會利益關系深刻調整,官兵在后路、后院、后代等方面的切身利益訴求越來越多,思想政治教育就急需和法規政策、福利待遇宣講落實結合起來,提升自身承載力。同頻共振顯效力。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具體法規政策、福利待遇,既講政治服從又講關心、關懷、關注,既講具體待遇落實又講信任、信賴、信心,在增進思想認同、制度認同、情感認同中調動官兵投身強軍興軍事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匯聚起強軍興軍巨大力量。各彈各調不混同。屬于思想困惑的,由思想政治教育解決;屬于具體困難矛盾問題的,用法規政策、福利待遇解決。破除“回應關切喊口號、落實福利談認識”傾向,打破“道理沒講透教育蒼白無力、政策沒講清官兵一頭霧水”窘境,改變“政治教育課難講、思想政治工作難做、政工干部難當”尷尬。
部隊建設的主體是官兵,認識活動的主體也是官兵。依靠官兵、發動官兵,人人當好教育主角,形成奮斗強軍強大聲勢。信任至上。尊重官兵的首創精神,鼓勵官兵積極參與教育,相信官兵能夠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相信群眾能夠把準自己脈搏、找準自己活思想,營造讓群眾做群眾的教育工作、讓官兵講官兵道理的群眾性教育實踐氛圍,使官兵在相互啟發和自我感悟中體會正確道理。變換角色。打破“臺前一坐我講你聽”傳統教育模式,走開群眾性實踐教育模式。傳統的臺前教育者隱居幕后,從臺上的“演員”轉變為籌劃把關的“導演”;傳統的臺下受教者登上前臺,從被動受教的“觀眾”轉變為主動演繹的“演員”,使教育接上地氣、敲準鼓點,避免隔空喊話,實現無縫對接。尊重個性。官兵個體有差異,能力素質各不同,防止一條道路走到底、一個模式貫始終。善于講述和展示的,登臺和大家面對面;善于作品創作和視頻制作的,間接和大家面對面;善于動筆書寫的,文字和大家面對面。如此等等,使官兵都能找到一種自己能夠完成而且喜歡的教育互動方式。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是由時代特征決定的,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須要發展變化。更新思維眼光。要想奏強音,必須懂音符。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講授式的共性教育、筆紙化的灌輸教育,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差異式的個性教育、信息化的彈幕教育,身處新時代要有新時代的思維,否則“思維不新被鄙視”。要想看花開,不能盯雜草。什么樣的教育眼光決定什么樣的教育效果。否定式、抱怨式、一竿子打倒式的“否定”眼光必須要拋棄,代之以信任式、欣賞式、發展式、容錯式的“肯定”眼光,否則“眼光不新無效果”。豐富載體媒介。現在是自媒體時代、全媒體時代,在用好傳統教育載體和媒介的同時,大力推廣網絡微視頻、網絡VR技術、快閃、慕課的運用,多利用電視投屏、電視視頻資源,探索運用手機和手機投屏開展教育,多開展視頻微課、官兵自主微課教育,多在有真實視覺效果、富有感染效果、生動形象場景的教育上發力用勁。改進檢查考評。軍委政治工作部發文明確,“圍繞檢驗教育服務官兵成長、服務戰斗力建設的成效,從學了什么、干了什么、思想轉變多大、工作指導如何、問題破解得怎么樣、帶學作用發揮好不好等方面,改進檢查考評的內容、形式和方法”,為教育成效檢驗提供了根本遵循。
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有一種感覺叫“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這兩句網絡流行語非常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困局之一:教育內容強加硬塞,沒有貼近官兵。基于官兵自我的需求才是最真實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要靶向發力,必須找準靶心。多做脫鞋下田調研,少有置身事外臆想。你講你的課,我走我的神;你講的我都不愛聽。這是不少基層思想政治教育者面臨的尷尬,根本原因是教育者沒有深入準確把準官兵思想需求和困惑,講的和聽的不在一個頻道上。教育者要打破“覺得你冷”和“你覺得”等臆想思維,腳踏實地深入官兵了解清楚具體“冷暖”和“我覺得”,在真實需求中安排籌劃教育。多做茅塞頓開引導,少有大水漫灌追逐。有學者從學生角度談一堂好課的三條標準,對我們很有借鑒和啟發:第一,學生沒想到的,老師講到了;第二,學生想到了,但聽老師講完后發現自己想的并不對;第三,學生想到了也想對了,但不知道如何論證和表達,老師講完了,知道了。這三條標準在基層官兵的思想政治教育上也非常適用,多在牽引引導上下功夫,少在追逐硬塞上耗精力。多做問題導向功課,少有固定模式套路。任何教育都要基于解決問題,不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教育,再光鮮亮麗也終究窮途末路,美好抽象的空洞理論啟迪不了官兵智慧、激發不了官兵興趣。樹立問題意識,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腳點從講是什么轉到回答為什么和怎么辦上來,也就是從知識體系轉化為認知體系,講清了“天氣冷暖”和“自我感受”,自會主動“增減衣物”。
現在是信息井噴、信息找人時代,今天的新聞明天或許就會過時;是內容同質、即時共享時代,你認為的新鮮故事或許在他那里已經陳舊。俗話說,陳飯不香。思想政治教育難有實效性的原因之一,是受教者認為講述內容陳舊,無新意、不鮮活,激不起興趣點,找不到結合點。形神兼備,破除內容滯后。信息的便捷獲取,說明思想政治教育起點不是“零點”,官兵的思想認知基礎不是“白紙”。教育者如果還是照本宣科充當教案材料的“搬運工”,侃侃而談充當事件、案例和道理的“傳聲筒”,沒有自己的思考,不是自己的東西,教育必然就缺少鮮活性和吸引力。“搬來的”和“傳來的”都是簡單的復制和粘貼,僅僅只是解決了內容“形”的問題。要追求更細、更深、更全,緊盯講透徹、講精準、講深入,講出自己的理解體會,挖深井必得清泉出,解決內容“神”的問題。形易逝,神永存,形神兼備的教育必會走進官兵內心。引發思考,破除時間滯后。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官兵頭腦里面搞建設,把正確的理論植根于官兵的頭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生命力在于說理,說理的根本生命力在于以理服人,以理服人的根本生命力在于引發頭腦的思考。時間會慢慢逝去,但記憶和思考是永恒的。記憶就是入腦入心,思考就是品味咀嚼。入心要讓其動心,入腦要讓其動腦,有味道的才會品味,有嚼頭的才會咀嚼。要多在思維碰撞和思維刺激上下功夫,對現實存在的疑點問題不敷衍、熱點問題不遺漏、敏感問題不回避,把官兵的基本認知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點,把碰撞點和刺激點放在使官兵知道“他們‘知道’的東西,還不是‘真的知道’的東西”,讓教育在思考和回味中走進官兵內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官兵對思想政治教育有三怕:一怕硬核缺失無實情,二怕空洞說教無真情,三怕橫眉冷目無熱情。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以真情實感為紐帶的“傳道、授業、解惑”最能打動人、感染人、教育人。真情熱情情理交融。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靠真理入腦,也要靠真情入心。尊重、理解、關心廣大官兵,放下架子、端正態度,設身處地為官兵著想,將心比心體會官兵感覺,在官兵中間架起心靈溝通的橋梁,拉近了心的距離,思想的通融就不會遙遠。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人。思想的力量要以理為骨、以情為肉,情理結合、融理于情,增進了理的認同,情感的交匯就順理成章。暖點燃點點亮光芒。官兵身上有“燃料”,心中有“火種”。有思想的人能講出思想,有信仰的人能講出信仰,有情懷的人能講出暖情,多投入情懷觸動情感讓教育“暖”起來;心靈的碰撞會冒出火花,思緒的共鳴會激起波瀾,多跌宕起伏富有激情讓教育“燃”起來。言教身教同向發力。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要照亮別人,先燃燒自己,把言傳與身教統一起來,以身作則去踐行教育中的道理,通過“臺上當老師,臺下當模范”,讓官兵聽到的理、見到的人、看到的事相一致,親其師而后信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