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晨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南京工程分院,江蘇 南京 211135)
鄉村旅游產業的出現是我國鄉村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后,一些鄉村在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保留了較為鮮明的農村特色,無論是在生態環境、生活環境上,還是在日常生活方式、生活內容上,都與城市有著較大的不同,因此能夠吸引大量的城市居民到鄉村觀光旅游、休閑放松。鄉村旅游產業目前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產業鏈,無論是跟團游還是自助游,借助專業的旅游社和一眾便捷的手機應用,游客都能夠獲取具有鮮明農村特色的,包括飲食、住宿、娛樂等多種內容在內的旅游服務。蠶桑絲綢業具有歷史悠久、產品精美的特征,這是天然的旅游資源,因此,將蠶桑絲綢文化與鄉村旅游業進行融合發展具有堅實的基礎。在鄉村旅游業快速發展的情況下,蠶桑絲綢文化與鄉村旅游業的融合具有可以預見的良好發展趨勢。
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社會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更豐富、更舒服生活體驗的需求也在大幅度增加,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鄉村旅游產業應運而生。蠶桑絲綢文化與鄉村旅游業的融合具有觀光、休閑、科普、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可發掘空間,正好迎合了消費者高要求的旅游內容需求,同時給消費者帶來物質、體驗、精神文化等多種需求上的滿足。龐大的消費者群體帶來的是龐大的消費需求,在社會居民進行觀光旅游活動時,所需要的不僅是自然、人文風景,同時還有旅游過程中的飲食、購物、出行、娛樂等多方面的需求,而在蠶桑絲綢文化與鄉村旅游業融合的過程中,能夠自然而然地衍生出具有濃厚蠶桑絲綢文化特色的餐廳、民宿、酒店、精品店、紀念館、體驗活動等,滿足不同消費者在飲食、住宿、娛樂等多方面的不同需求[1]。
除了在物質生活上的需求與體驗,游客同時還有娛樂、教育、審美等方面的不同于城市生活的精神享受需求。蠶桑絲綢產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包括種桑、養蠶、繅絲、絲綢生產、加工、貿易等一系列程序在內的工作,這一套完整工序中的每一道程序都具有豐富的歷史價值,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因此,為游客提供了參與絲綢的生產、加工的渠道,給予了游客獨特的旅游體驗。蠶桑絲綢文化作為某些地區的特有優勢,是培育地方旅游文化的重要基礎,地方旅游文化的形成將為地方旅游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吸引力,推動鄉村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以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品味,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
在世界各國逐漸走向工業化的道路時,蠶桑絲綢文化由于利潤較低、缺乏市場競爭力,逐漸走向衰弱。但是在蠶桑絲綢文化與鄉村旅游旅游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覆蓋范圍廣泛的產業鏈和更多的盈利點,在利潤的推動下,出現了許多蠶桑絲綢鄉村旅游下的新企業,使得蠶桑絲綢業重新開展。尤其是相比傳統旅游產業仍然停留在對自然、人文景觀的初步開發,蠶桑絲綢旅游模式具有更加豐富、更有創新意義的旅游產品和旅游內容,具有獨特的旅游文化內涵。蠶桑絲綢文化與鄉村旅游產業的融合,使旅游經營空間和旅游服務行業有了更加豐富的內容,而更加豐富的內容意味著更加豐厚的利潤。對于企業來說,巨大的利潤一方面是企業發展的動力,在利潤的驅使下,越來越多的資本和勞動力投入了鄉村旅游產業;另一方面為旅游企業進行基礎設施和旅游隊伍建設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有利于企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蠶桑絲綢文化與鄉村旅游業的融合發展,不管是對于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下以蠶桑絲綢產業為主但逐漸走向沒落的地區,還是對于具有天然的蠶桑基礎的落后鄉村,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成為當地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在旅游蠶桑絲綢文化與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基礎的地區,當地政府會對蠶桑絲綢經濟和旅游產業的發展進行資金、技術和政策上的扶持,先由當地政府派遣農業技術人員并劃撥資金,幫助特定鄉村完成蠶桑絲綢制造與生產模式的轉型升級,打好蠶桑絲綢產業基礎,打造出相應的蠶桑絲綢名片;再由政府通過政府門戶進行宣傳,將政府作為媒介與交流渠道,形成蠶桑養殖農戶、絲綢生產商和旅游企業之間的融合與對接,使蠶桑養殖農戶、絲綢生產商和旅游企業能夠盡快形成良性的合作模式,保障參與三方各自的利益[2]。
蠶桑絲綢文化與鄉村旅游業的初步融合,是將蠶桑絲綢文化打造為獨立的觀光景點,如設計專門的蠶桑絲綢文化展示區和展覽館,使游客對蠶桑絲綢文化的發展歷程、文化內涵形成更進一步的了解,并在進行蠶桑絲綢文化展示的基礎上,打造蠶桑絲綢文化體驗活動,形成具有蠶桑絲綢文化特色的體驗項目,讓消費者能夠近距離接觸,或者直接參與到蠶桑絲綢生產中,從采桑、養蠶、繅絲、織綢到利用絲綢加工絲織品、采集桑果,全程參與,同時為游客提供利用生產的絲綢制作紀念品的渠道。蠶桑絲綢文化與鄉村旅游業初步融合的具體業務有桑田參觀、桑葉采摘、加工過程參觀、觀賞蠶桑絲綢文化紀念館、展覽館等以及為游客提供美味的蠶桑美食、制作蠶桑紀念品,在這一發展階段,游客通過一系列的蠶桑絲綢體驗活動和近距離接觸蠶桑絲綢產業,能夠形成對蠶桑絲綢文化的初步了解。
通過長時間的發展實踐以及來自政府的扶持和社會資源的傾斜,一些地區的蠶桑絲綢文化與鄉村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部分地區已經形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的融合發展方式,以更具創新性的結合方式和盈利方式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同時也為蠶桑養殖戶、旅游企業和當地的服務業商戶賺取了更大的利潤。如一些蠶桑絲綢旅游地區開發了特定的蠶桑絲綢文化旅游節日,在特定的時間段內打造了更具特色的旅游項目,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參加蠶桑絲綢文化旅游節,讓游客能夠更深入地感受蠶桑絲綢文化。一些地方還專門設計了以蠶桑絲綢文化為主題的旅游路線,強化游客對蠶桑絲綢文化的體驗,并在這一過程中進行相應文化產品的銷售。
鄉村旅游產業是近年來發展速度比較快的熱門產業之一,也是許多地方經濟新的增長點,但是當世界各地都開始開發鄉村旅游資源時,缺少特色、千篇一律的鄉村是無法吸引也無法留住游客的。我國許多地方具有豐富且悠久的蠶桑絲綢文化,是天然的特色旅游資源,將蠶桑絲綢文化與鄉村旅游產業進行融合發展,首先,能夠通過游客的日常消費增加當地商戶和蠶桑養殖戶的直接收入,使蠶桑養殖可以通過紀念品銷售、民宿開放等多種形式獲得農業養殖之外的盈利渠道;其次,蠶桑絲綢文化與鄉村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為部分地區的鄉村旅游產業提供了更具特色的名片,有利于鄉村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在蠶桑絲綢文化旅游產業中形成的旅游產品、文化產品、民間集市、節假日活動等組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產業鏈,能夠帶動包括交通、購物、飲食、住宿、娛樂等多方面經濟的發展,提高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3]。
旅游產業的發展需要服務大量的游客,為游客提供充足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服務,滿足游客舒適的旅游需求。同時游客購買的大量的紀念品、旅游產品等商品的生產也需要大量的工人,這就給旅游地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給當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尤其是蠶桑園觀光、絲綢生產活動、果桑觀光體驗等活動的進行,在游客缺少相關知識的情況下,需要大量具有專業知識與經驗的人員進行引導與協助,這一環節對勞動力的需求量更為巨大。除此之外,蠶桑絲綢文化與旅游業的融合,在吸引游客、刺激當地消費的同時,也為當地打造了一張亮麗的名片,有助于當地經濟的發展,吸引外部資金,實現更加多元化、層次更加豐富的經濟發展結構,而更加多元的經濟發展結構,能夠使蠶桑絲綢文化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形成更強的市場風險抵御能力。最后,蠶桑文化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不僅是旅游業的發展契機,同時也是繼承并發揚中國優秀絲綢文化的機會,通過蠶桑絲綢文化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讓人們在休閑娛樂的過程中認識到絲綢文化這一民族瑰寶,不僅要激發我國人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與自豪感,也要激發我國人民的民族凝聚力,為我國參與日益激烈的世界競爭提供助力。
絲綢之路的重建構想給我國絲綢文化的繼承發展以及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機遇。隨著我國絲綢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宣揚,我國鄉村旅游市場將快速拓展到世界范圍。因此,一定要抓住這個發展機遇,充分利用國家的有利政策和社會資源,推動蠶桑絲綢文化與鄉村旅游產業的有機融合,在發展鄉村經濟的同時,繼承并發揚我國優秀的絲綢文化,推動我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