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晨,邢小剛,張 華,秦 芳
(金陵科技學院 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9)
高校對于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在于為社會提供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服飾類產品的設計人才。這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社會服務意識和創新能力。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首先要對照《普通高等學校本科設計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標準》指出:設計學培養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綜合的創造思維、領先的審美判斷以及科學的工作方法的高層次創新人才[1]。在學生能力要求上,明確提出了了解所學設計學專業領域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并掌握一定的創新創業基礎技能。
作為江蘇省一流本科專業的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對標《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在創新創業教育上開展了全面、深入的實踐,力求在本科教學的各個環節實現高質量的創新創業教育。
1.1.1 創新創業課程群的構建
在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上,全程滲透創新創業教育內容。根據不同課程的性質特點,構建了由“創新創業專業技能”課程、“創新創業素質擴展”課程、“創新創業實踐”課程組成的創新創業專業課程群,明確了各門課程在創新創業專業課程群中的具體歸屬,還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大學生創業基礎”這類通識課程中,融入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行業知識信息,組成創新創業引導課程群,在入學初即開展服裝行業內創新創業的認知引導教育。
結合服裝行業需要,根據本專業教學規律,平行展開或逐級深入地進行專業基本功課程、專業基本技能課程、專業設計軟件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等創新創業專業技能課程群的教學,以滿足學生創新創業專業能力培養的需要。在大四階段開設“時尚買手與商品管理”“服裝電子商務”“服裝品牌運作”“服裝市場營銷”等創新創業素質擴展課程,實施創業素質的提升培養,對集中實踐版塊的課程也按照創新創業培養的思路進行了新的整合。
1.1.2 創新創業項目的課外延伸
除了有限的課內教學之外,需要重視對創新創業技能競賽的組織指導。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各項技能競賽、學科競賽,依托相關課程進行具體的項目化教學并將其作為課堂的延伸,使學生能夠圍繞特定的主題要求進行創新活動。
積極引導學生創新創業團隊的組建,根據課題的研究方向配備指導教師進行全程跟蹤,并通過專題講座、行業專家與師生互動的座談會等形式,對團隊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創業輔導。
鼓勵并指導學生進行專利申報,使學生的發明創造活動主動化、常態化,并能夠有效地激勵學生將自己的創新思維從靈光一閃進化到深入完善的程度。鼓勵并指導本科生發表學術論文,使學生的科研學術能力得到鍛煉,提高后續的創新活動水準。
將以上各種形式的創新創業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實現從創新創業基本認知、創新創業技能的掌握、創新創業素質擴展到創新創業實踐梯次推進的人才培養。
1.2.1 創新創業課程大綱的制定
以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為主要的培養目標,在專業課程大綱的制訂上增加了“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相關要求”版塊,對于“創新創業與課程的關系”“課程對接的崗位和行業對標”“行業發展趨勢和創新創業熱點”等進行了明確界定,有助于任課教師思路明晰地將課程內容與行業背景緊密結合,靈活實施創新創業教學。對課程中可進行指導的相關學科競賽、關聯的延伸講座、培訓課程等也有明確的安排,確保創新創業項目課外延伸的實施。
1.2.2 創新創業課程對教師的要求
創新創業教學目標的實現,關鍵在于任課教師的教學實踐。一門課程的創新創業教學設計,不僅要有教學大綱的指導,更對教師自身的創新創業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教師必須對課程所對接的崗位和行業標準十分熟悉,具備足夠的實踐經驗;其次,還要對不斷變化的行業發展趨勢有充分的把握,能夠及時從中捕捉到與課程教學內容相關的創新創業熱點,并有能力將之靈活融入教學和具體的項目指導中。
教師隊伍在創新創業素質能力上的提升是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首要條件。金陵科技學院的人才培養立足南京、服務江蘇,鼓勵教師積極開展服務地方的科研活動。通過項目的實施,教師也更多地“走出去”,能夠更充分地理解和把握市場。教師的科研課題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創新創業實踐機會,對于學生雙創素質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如服裝專業教師主持的江蘇藝術基金“非遺衍生品開發人才培養”“創新型藍染人才培養”項目。這兩個項目也是基于“服飾配件設計”“織物藝術染整”等專業課程的教學積累而獲得立項的。項目實施過程中各項講座、創作交流、作品展示的活動,極大地拓寬了學生視野,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2.3 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學設計
創新創業教學設計因課而異,專業課程的教學設計要特別重視與行業的結合。由課程主講教師牽頭組織授課教師與行業專家進行研討,對服裝行業國際的、國內的、地域的發展動向進行全面分析。結合課程教學目標對應的畢業要求,細化分解每一個知識點在教學中如何進行創新創業引導,探討特定的知識技能可發揮的創新方向和創業形式,將創新創業教學理念嵌入專業課程的各個教學知識點,以創新創業思維選擇合適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
《2017中國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調查報告》顯示:受訪高校學生中超過60%對創新創業有興趣,98%對創新創業教育有明確需求。報告同時顯示,在不同專業,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呈現差異性,這既與學科和創新創業的關聯與實現程度有關,也反映出相關專業學生除了參與創新創業外,其他方面的替代性選擇會對創新創業的熱情產生一定影響[2],其中藝術類專業學生因就業情況相對較好等,在創新創業的熱情度方面排名較后。
創新創業教育涵蓋兩層含義:一是“創新”教育,其基本的價值取向是為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能力而實施的相關教育活動;二是以培養學生創業意識、素質和技能以及創業方法和途徑的“創業”教育[3]。事實上,藝術類專業教育在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上具有先天性的優勢,上述報告中呈現的學生創新創業積極性不高的情況,應解讀為學生創業積極性不高。之所以存在這種問題,或因學生創業意識不夠、創業能力不足,說明包括服裝設計專業在內的藝術專業,在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上亟待加強。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在課程設置上共有165個學分,其中專業課程占比68.8%。為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目標的達成度,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必須充分融入專業課程,并且以專業課程的教學為核心,實施具體的包括課堂教學與課外延伸的創新創業教育。
《2017中國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調查報告》還顯示,當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驅動因素主要有:獲得成長發展(42.08%的受訪者選擇)、實現自我價值(28.32%的受訪者選擇),這與從事藝術創作的內驅力高度契合。從這個角度講,開展創業素養提升教育,能得到藝術專業學生的積極響應。服裝與服飾設計的受眾面廣,服裝專業學生的創業空間也相對更為廣闊,以專業課程為核心、圍繞專業研究內容而展開的創新創業教育,也相對更容易見到成效。
2020年7 月,中國人民大學發布的《2019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指出:中國大學生的創業意愿持續高漲,26%的在校大學生有強烈或較強的創業意愿,相比2018年又有明顯提升[4]。報告同時指出,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創業更受到大學生創業者的青睞,這也證明,對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力度應在專業課程中進一步加強,積極引導學生在專業領域內進行創新創業活動。
專業課程的教學以創新創業教育為核心目標,創新創業教育實施要以專業課程為核心展開。這種互為核心關系的建立,對于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2017中國高校學生創新創業調查報告》的數據表明,有意向在在校階段即開始創新創業的學生中,大多數期待能夠做好充分準備,在大三階段開始創新創業。因此,可以在大三階段的課程中,引導學生將前期積累的專業知識技能和逐步清晰起來的創新創業意識,轉化為創新創業的具體行動。這種引導如能依托具體的專業課程開展,根據課程所處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版塊及其課程性質、特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進行相應的教學設計,策劃和實施具體可行的創新創業項目,將有望取得理想的效果。
“服飾配件設計”課程是根據行業需求,由服裝專業重點建設的主干課程,歸屬于創新創業專業課程群,分兩輪教學,在第5、6學期開課。課程組教師以“創新創業專業技能課程+創業實踐指導課程”的定位來實施教學,經過近年來的努力,在本課堂和后續學科競賽、畢業設計、自主就業等環節顯示出一些可喜的成效。
“服飾配件設計”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評價標準上均按照創新創業的培養目標進行了相應的設計調整。
“服飾配件設計Ⅰ”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各類服飾配件的設計規律和設計方法、制作工藝。為了更好地實現創新創業教學目標,不僅要指導、啟發學生進行首飾、包袋、鞋帽等市場流行單品配件的設計,更要指導學生利用特定的材料和工藝技巧,把設計創意轉化為實物,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創作體驗,激發學生不斷創新的熱情。部分對創業有所準備的學生,更從中發現了一種資金投入低的創業可能性,一經啟發,就有學生通過朋友圈將自己創作的成本低廉的串珠、毛氈、軟陶、滴膠等飾品展示和銷售出去,獲得最初的創業成功體驗。這種成功不僅對嘗試銷售自己作品的同學本人有所激勵,對周圍同學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發現富有創意的作品會更受歡迎,由此會更注重創新,任課教師再適時加強創新設計方面的教學會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服飾配件設計Ⅱ”注重附屬型服飾配件的設計制作及配件運用方法的傳授,指導、啟發學生利用包括非遺技藝在內的多種傳統技藝進行創新設計。其中,傳統的繩結技藝、造花技藝等對學生有著很強的吸引力,這些原屬于服飾附屬裝飾的技藝,在教師的引導下,被創新開發成符合市場流行的非遺衍生品(圖1)。學生從中體驗到傳統文化、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創新,并積極參與到傳統手工藝的傳承中,學生的中國結、盤扣、絨花、纏花作品,也以更符合商品標準的狀態完成,不僅提高了作品的完成度,也培養了學生的工匠精神。
除了設計和制作實物之外,通過配件運用實踐環節,學生能夠充分利用各類服飾配件進行風格化的著裝搭配,配件運用的創新意識得到加強。學生在完成配件運用實踐任務的過程中,嘗試為自己、為朋友、為媽媽、為阿姨等不同身份的人進行服飾配件的搭配,奠定了提供服飾整體搭配服務的創業基礎。

圖1 盤扣項目學生作業
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應根據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需要組織,實踐項目根據市場需求安排,評分標準根據作品的創新程度、市場潛力和創業行為靈活調整。鼓勵引導學生以高創新價值、低資金投入創造出市場需要的產品和服務,發現創業的契機,并進行大膽的嘗試。但對于大多數沒有創業經驗的學生而言,創業活動需要更具體的指導涉及創業形式與項目產品的設計等。這不僅需要教師以遠大于課程學時的時間和更多的精力、更高的責任心為代價,還需要教師在學生群體中進行人才發現、團隊組建、項目申報等工作。
在校大學生獨立創業難度很大,獨自摸索難免舉步維艱,組建團隊分工協作則能更好地平衡學業活動與創業活動的時間、精力。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明顯的個體差異,需要從創新創業能力意識的角度評判:學生干部與社團活動經歷多的學生創業意識相對強烈;學業表現好的學生在藝術作品的創作上表現出更強的創新能力;還有一些學生綜合表現不突出,但是踏實肯干。組織這3類學生以3~5人為團隊,在教師的全面指導下,其創新創業目標有望更好地達成,學生的個人能力也有望得到提升。對于在校生的創業活動,可以跨年級、跨專業進行組隊。跨專業可以實現專業互補,如產品設計專業學生的加入,可以拓展技法應用空間,豐富產品類型;營銷專業學生的加入,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場需求進行創業。跨年級,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的參與,可以實現同一創業項目在在校生中的延續性,對積累創業經驗、擴大創業成果有著積極的意義。
來自不同班級的4名大三學生,因對非遺毛皮制作技藝在服飾配件中的應用產生共同興趣,以“非遺衍生品開發——以祿口毛皮制作技藝為例”為課題,組隊申報了2016年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并獲得立項。團隊中的王妍同學,原綜合表現并不突出,但通過創新創業項目的鍛煉,創新設計的皮草包袋系列作品獲得了2017年祿口皮草文創設計大賽優秀獎,并作為第一作者發表了論文《皮草元素在服飾配件中的應用實踐》。后續,該同學不僅順利考上國內知名藝術學院研究生,在讀期間還成功申請到國際交流項目,獲得英國伯明翰城市大學藝術碩士學位。王妍同學創新能力、學術能力的跨越式提升,離不開創新創業實踐過程中團隊的努力協作,離不開完成項目過程中教師的悉心指導,這是一個通過創新創業教育高度達成人才培養目標的典型案例。
3.3.1 創業資金來源
即便一直強調“高創新價值、低資金投入”的創業,但基本的材料工具費、調研費還是不可避免,目前的資金來源主要有學生自主籌措、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資助、教師相關課題分撥、企業贊助等,而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對于普通大學生的低起點創業項目是相對遙遠的,這種局面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能夠真正進行創業活動的學生數。為了增加學生創業的機會,服裝系所在的藝術學院籌措了一部分專項資金,評估學生的創業申報,選擇一部分有價值的項目進行資助。由“服飾配件設計”課程發現的幾位有較突出手工藝特長、較強創業意識的學生引導組建的“傳統手工藝創新開發”創業團隊,獲得了學院立項資助,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業熱情。團隊積極以創新開發服飾手工藝品進行創業活動,營造了良好的創業氛圍,形成了一定的示范效應。
3.3.2 創業項目策劃
在創業資金得到解決的基礎上,選擇創業項目成為學生創業能否順利起步的關鍵因素。以“服飾配件設計”課程的教學為基礎,設計了幾種創業形式及與之匹配的創業項目(表1),希望以“高創新價值”的產品定位引導學生走出成功創業的第一步。
掌握一定的服飾配件制作技藝,能夠將自己的獨特創意設計表現出來,通過微信朋友圈、閑魚等平臺展示自己個性化的作品,并以相對實惠的價格銷售出去。這個低資金投入的模式對于大三學生而言,創業門檻低,操作簡單,耗費的精力也主要在作品的開發創作上,能夠將自己創新創意能力轉化為一定的經濟收入,同時驗證自己的作品是否受到市場的歡迎,對后續的專業學習也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更能為畢業后更高層次的創業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還鼓勵部分性格外向、善于溝通的學生帶著作品走出去,參與各種“創意市集”。2020年6月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5]。學生在假期里也嘗試擺攤銷售,鑒于自己制作的作品數量有限,而消費者需求較大的情況,策劃了學生先設計制作樣品,并根據這些樣品搭配手作材料包的形式。消費者購買材料包,學生在地攤現場指導簡單的制作工藝,既滿足了消費者對于學生創新設計的同款作品的需求,也使其從自己動手中獲得樂趣。

表1 依托“服飾配件設計”課程策劃的創業項目
在“服飾配件設計”課程中,有大量涉及云錦、盤扣、中國結、絨花、纏花、藍染等非遺內容的教學。其中有鼓勵學生利用云錦、金箔等非遺物料進行創新應用的,也有教授學生運用中國結、絨花制作技藝進行創新開發的,這些非遺項目的引入,對學生產生了很強的吸引力,一些學生不僅利用課堂所學進行首飾、包袋的開發,還積極主動地尋找機會深入學習更多的非遺項目。我們帶學生開展過一些針對幼兒園、小學低年級學生的中國結、盤扣、扎染等非遺項目的親子體驗課程,實踐證明:首先,操作簡單的非遺體驗課對低齡受眾有較強的吸引力,特別受到家長的歡迎。其次,大三學生跟隨老師進行幾次實踐后,有能力自行組織完成這類體驗課程。這類體驗課的團課環節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是較難完成的,但通過微信小程序團課、幼兒園、培訓機構推廣是可行的方案。但是,目前主要還是依賴老師的渠道實現,說明在這個方面還需要鼓勵學生更大膽地走出去。對于成人的非遺體驗項目,如利用珍貴的云錦碎料制作鑲嵌首飾的項目,被南京萬帛云錦集團有限公司采納。
經過在校期間“服飾配件設計”課程的創業實踐,已有畢業生選擇了自主創業之路。如2018屆畢業生劉同學,畢業后開設路西皮具工作室,以年輕人的時尚視角設計開發皮革包袋、皮手鐲、皮掛件等,聘請資深皮革手工藝人制作完成,并通過微店定制、京東眾籌(圖2)、淘寶眾籌等形式推廣和銷售。

圖2 京東眾籌
學生通過課程可以獲得基本的創新創業能力,能力的提升主要有賴于創業實踐,同時也可以通過參加學科競賽,完成競賽設定的課題來實現。根據“服飾配件設計”課程教學內容,選擇與其匹配的學科競賽,融入課堂進行項目化教學,以賽促學。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學生獲得過皮革旅游工藝品設計大賽最佳工藝獎、江蘇藝術設計大賽金獎、“寶慶銀樓杯”首飾設計大賽金獎、“祿口皮草”文創設計大賽優秀獎等佳績。其中,2014級王忠鮮同學大膽嘗試了紫砂與金箔兩個非遺項目的結合,創新應用了紫砂陶制作技藝,塑造了各種蝴蝶造型,配合南京金箔非遺物料,設計制作的《破繭成蝶》系列首飾作品,獲得2018年江蘇藝術設計大賽學生組金獎(圖3);2017級楊馨之同學以南京梧桐為靈感設計的系列首飾,以唯美的造型和地域文化的表達,獲得2019第二屆“寶慶銀樓杯”珠寶首飾產品設計大賽金獎(圖4)。

圖3 《破繭化蝶》系列首飾

圖4 《梧桐》系列首飾設計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學校與行業緊密結合、獲取行業信息、走在行業創新前沿的必要途徑,是提升教師自身創新創業能力的主要渠道。大學本科課堂要想辦法把學生帶到知識/技術或學科的前沿,要讓學生接觸前沿、思考前沿,用前沿帶動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6]。
與祿口皮草小鎮的長期合作,金陵科技學院有機會成為與國際皮草行業深度交流的院校,有機會獲取皮草行業的最新動向。不僅成立了金陵科技學院國際皮草產業研究院,還與行業合作編寫了教材《中國皮草工藝》,填補了行業空白。國際皮草產業研究院作為創新實驗基地,在培養皮草創新人才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以此為產教融合的基礎,“服飾配件設計”課程也引入了皮草教學內容,以服飾配件為載體的皮草元素作品獲得了皮草文創設計的多個獎項,同時也成為學生創新創業的一個實體項目。除此之外,積極與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云錦工作室進行合作,以非遺周邊服飾品開發為目標,組織指導學生參與云錦創新應用的開發及與之匹配的云錦紋樣創新設計的科研課題。
創新創業教育不能只依賴一門獨立的具體課程,需要通過完整的創新創業教學體系,將創新素質和創業能力的培養滲透到所有課程中去。
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需要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具體實施到每一個環節。“服飾配件設計”課程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及依托其開展的創新創業課外延伸活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對其他類似的專業課程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首先,圍繞創新創業目標組織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課程作業質量會發生普遍進步。其次,積極組織指導與課程匹配的創新創業項目或學科競賽,以賽促學,使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再次,要求專業課程的任課教師自身具備較強的創業素質和創業指導經驗,能夠根據課程內容進行合理的創業項目策劃,有能力和責任心,給予學生充分的指導,使學生獲得真正有價值的創業體驗。最后,還需要加強創新創業教材建設,與企業聯合進行創新創業課程開發,積極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等,通過以專業課程為核心、圍繞課程研究內容而開展的各種課外創新創業項目延伸,切實提升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