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玫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紙質教材出版淺談——以數學教材為例
鄭玫
(機械工業出版社,北京 100037)
在互聯網時代,中國電子教育也在飛速發展,教材出版的電子化到了關鍵階段。在新媒體背景下,傳統紙質出版行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針對大學紙質教材出版,以數學教材為例,介紹了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數學教材使用現狀,剖析了數學教材在出版融合發展中面臨的挑戰以及提出可行性對策,以求能為傳統教材出版行業轉型融合提供思路。
教材出版;融合發展;電子設備;電子化教材
隨著“教育+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電子設備終端、云計算、大數據等教學資源和教學方式逐步走進高校校園,走進人們的視野。高校教育向著信息化方向不斷發展,傳統紙質教材和電子化教材的碰撞,直接影響到了出版行業,給教育出版業的發展帶來了壓力和不確定性,許多傳統出版社開始向數字化方向轉型,數字化出版一度成為出版行業的熱門方向。在全球一體化進程飛速的今天,電子化教育和出版最終會成為大勢所趨。早在2015-03-31,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財政部印發了《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新廣發〔2015〕32號),其中就明確指出,要堅持正確處理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關系,以傳統出版為根基實現并行并重、優勢互補、此長彼長。同時也要堅持強化互聯網思維和一體化發展,推動傳統出版行業和新興出版行業的資源有效整合,不拘泥于誰先誰后、誰強誰弱的桎梏,從內容、技術、平臺、營銷等方面積極探索、因地制宜,在教育出版上不斷地改革創新,實現共融、共通、共享的差異化發展。
數學教材出版的競爭非常激烈,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共有出版社584家,大專及以上課本出版21 846種,數理科學、化學類出版2 998種,高校數學教材出版種類穩步上升,新內容和選題不斷增多、范圍擴大,但總印刷數有小幅下降,各大出版社競爭更加白熱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紙質教材的出版必須要借助互聯網和新媒體的“東風”,加快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出版更多立體化的數學教材,才能順應未來電子化的教育的發展趨勢。
高校作為電子設備使用密集區,電子化教育已經初步展現出其的優勢,但是據目前來看,傳統的紙質數學教材在高校教育中的應用仍然十分廣泛。美國一項名為“印刷和電子媒體的學生的閱讀實踐”的研究顯示,大學生在閱讀嚴肅的學術著作時,更青睞于閱讀紙質書籍。數學作為一門嚴謹、嚴肅的科目,數學類教材的系統性也非常強,高校的數學課本都經過了多次的優化再版,內容更加的詳實和成熟,在紙質的數學教學中體現更為直觀,學生可以在重要的章節進行重點標注、做筆記,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容易回顧和溫習。電子書籍雖有輕巧、便攜的特點,但是在閱讀中易被打斷思路,在閱讀過程中也難以進行深層閱讀和理解,尤其是在數學教學中這個缺點相對明顯。其次,電子閱讀往往會在其中嵌入與閱讀內容相關的彈窗、鏈接,有些甚至會彈出不相關的廣告信息,讀者有時候會被這些信息打擾、吸引,不能集中注意力學習,這對于數學思考有很大的干擾;相反,紙質教材則不會出現此類問題。數字化教材和設備在高校占比比較小,因為數字教材需要一系列播放設備、教育設備等技術支撐,而各個高校師資力量的不同,有些學校難以實現全套電子教學,相對應的學生購買電子設備進行學習的資金投入也遠大于紙質教材,在短時間內難以普及。此外,電子教材還由于其閱讀平臺的特殊性,存在比如閱讀時間過長更容易引發視覺疲勞、閱讀器一旦中毒將無法閱讀書籍、部分電子教材不支持在線打印副本等問題,使得一些大學生不愿選擇使用或購買,這些都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電子化教材的普及,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中,紙質教材仍然占據主流市場。
雖然數字化教材沒有大面積占領出版市場,但是作為一種新型教材,近幾年來依然有較大的發展和良好的前景。數字化教材呈現出了更為立體化的教學模式,除了紙質教材的內容以外,數字教材利用多媒體和互聯網,開發出了音像視頻、模擬訓練等教材應用體系,對紙質教材進行了重點強調和補充,幫助學生抓住教學重點和難點,雖然在這其中會用重復和交叉,但瑕不掩瑜。數字教材增大了學生學習的時間跨度,可以在任何時間進行自主學習,線上一對一交流也可以及時解答疑難問題,隨時進行在線考試,檢驗自我學習成果,對于學生的學習輔助和自主性有很好的作用。第三,學生在使用教材中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提出問題,更加滿足學習者的需求,而不是教師的單向灌輸。相比于紙質教材的一版再版,電子教材內容可以及時吸納最新的課題、研究成果、案例等,更便捷地傳遞知識,開闊學生的眼界,同時可也降低紙質教材印刷的成本。
雖然以上敘述了很多數字化教材在使用方面的問題和資金投入等限制,但隨著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傳統紙質教材依然是獨木難支,必須加強數字化的融合,重新定位,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目前,大部分高校和出版社還處在教材出版融合的實驗階段,在“小試牛刀”中依然面臨很多困境和挑戰。
現在市場上的電子教材大多是紙質教材的電子化或者略微添加了一些PPT式的圖片音像,只能說是披了“電子外衣”的紙質教材,沒有充分顯示出互聯網強大的交互作用和創新性。例如線性代數這個學科,在新媒體環境下,雖然大部分的電子教材中都包含了這門課程,但是教材大多為刻板的書籍復述和考試題目類的教輔材料,在內容上沒有更多的教學解說和互動,內容很單一。同時這些教學資源與高校學生的課程進度不相符,有些教材存在與學生的需求錯位的問題,互動性不足。這些問題使得錯過上課的學生在課下學習可以學懂學通的概率降低很多,學生很難真正通過自學來掌握線性代數知識。數學作為一門高校必修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這樣一來,更加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和高校數學的教學質量。
版權制度的健全和出版市場的規范是出版行業良好運轉的必要條件。現階段,中國紙質出版行業已經形成了有序的行業規范,版權都得到了有利的保護,但是在數字教材方面還是很薄弱。互聯網傳播渠道豐富,傳播速度快,這些優點對于數字出版物來說是“雙刃劍”,一方面數字教材的普及擴大了受眾的廣度,另一方面也加快了盜版的速度。一些新推出的教材教輔書籍材料,很短時間內就會復制到各大網站上,傳播速度極快,不易被保護和打擊。電子盜版的門檻和技術要求都很低,內容復制幾乎沒有任何成本,現有的網絡盜版法律制度也不夠健全,這都增加了監管查處的難度,一部分傳統教材出版社也為此減緩了數字化的步伐。
對于紙質書版行業來說,紙質書籍和教材的使用者占到了大多數,很多出版社依賴于書店銷售,對電子教材的出版還處于觀望態度,缺乏互聯網意識。一些嘗試“傳統+互聯網”模式的出版社也還是停留在電子為輔、紙質為主的營銷模式,放在網上銷售只是“隨便試試”的態度,沒有摸清互聯網營銷的規則,在發展迅速、更新迅速的互聯網上,難以做出及時調整,適應力不強。在盈利方面,傳統出版社花高價購買的版權,在電子教材出版商方面只提供了內容,其中大部分利潤會被電子銷售平臺帶走,最終收益會比書店渠道少很多,還有一小部分出版社錯誤預估了電子教材出版的需求,僅僅依靠單一的銷售渠道,沒有廣告宣傳,導致教材數量過剩,教輔率用率很低,也損害了出版社自身的利益。
教師缺乏。高校教師采用的傳統紙質教學方式已經沿用了很多年,多年的習慣很難隨著多媒體的加入而短時間內改變,有些年紀大的教授在使用電腦上都會有困難,大部分紙質教案也需要重新升級優化。
營銷模式的單一。教育出版與互聯網的結合需要更緊密。作為數學教材的編輯者,不僅需要傳統編輯擁有的文字編輯能力和排版能力,也要適應互聯網、高校的變化,具備網絡編輯的知識,同時還要有基本的數學素養,了解消費者的需求。現有的大部分從事數字教材編輯的人員都是由傳統教材出版人員轉崗而來,真正的專業人才和隊伍配備還存在 短缺。
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數電子數學教材都是有量無質,缺乏創新和精品內容。內容質量作為出版業最重要的衡量標準,詳略得當、適應高校、有側重點,同時又生動活潑、跟得上時代、有立體感的教材無疑會受到學生的歡迎。例如前文提到的線性代數科目,在編制和選題時,就要注意所選內容與高校教學是否匹配,是否適應當前的信息化改革。要搭配配套的多媒體的教學課件、視頻資料,重點難點講解,不僅起到了在家也能學數學的作用,也能開闊學生的數學思維,消除線性代數的枯燥性。在撰寫方面,可以依托高校數學教研中心、科研中心和教學團體,為數字化教材提供最前沿、最新穎的學術成果和教學方法,保證資源的新鮮度和創新性,始終吸引學生主動學習。
電子出版模式已經完全打破了只有書店才能買到教材的傳統教材的營銷渠道,在互聯網時代的多管齊下營銷策略中,單一的渠道顯得格外捉襟見肘。美國在2009年首次推出了“免費電子教科書計劃”,到2011年已經有22個州實現了電子教材覆蓋課堂。在中國,除了保持傳統出版銷售模式外,也應該借鑒國外經驗,從政府層面給予一些鼓勵政策,普及電子化教材在高校的應用。同時對于出版社來說,應該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精準定位高校學生的需求,在編訂教輔類圖書時,可以先向大學生們開展調研,了解現在高校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教材,到底需要多少教材,提前把握好量和度,以節省出版成本,又能兼顧質量和盈利。在發行渠道上,可以利用公眾平臺、彈窗廣告廣而告之,實現小眾教材的大眾化閱讀。
在中國,版權意識在各個領域和行業相對于國外都比較缺乏,互聯網具有虛擬化、數字化的特點,保護版權就顯得更為重要和困難。國家需要多出臺和完善一系列網絡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統一行業標準,對數學數字化出版進行專門的獨立化管理,尤其對于高校教材的編撰,更是凝聚了一個團體的心血,更要得到合理的保護。同時,出版單位也要充分發揮行業宣傳優勢,引導公眾版權意識的增強,形成全社會保護版權,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良好風氣。在售后服務上,要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做好售后調查回訪、咨詢反饋,第一時間了解掌握消費者的使用體驗,建立更加立體化的銷售體系。
要培養具有過硬的傳統出版業務能力和互聯網出版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可以成立專門的培訓機構或者與高校合作,對教材教輔類電子圖書的人才進行“智能化”培訓,這些人員需要術業有專攻,有敏銳的網絡洞察力,明白網絡市場的消費思路,通過專門的技能培訓,持證上崗,可以為高校定制全套網絡學習、個性學習、作業解析、重點難點分析的教育資源。同時要建立自己的立體化教學平臺,還需要可以熟練運用網絡技術的專業型人才,可以搭建專門的數學教學終端,利用微博、公眾號、APP等精準投放教學資源,實現一次開發多種產品、一種產品多個形態的數字化教育的全部流程,真正體現出網上教學的實用性,激發出版融合發展的活力和創造力。
[1]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J].中國出版,2015(8):3-5.
[2]黃娟琴.傳統教材出版的數字化轉型[J].出版參考,2013(19):38,40.
[3]王振國.交互式電子教材的設計與應用模式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13.
[4]劉輝,賈慧娟.傳統紙媒與新媒體協同的高校教材類產品策劃——以軌道交通(鐵路)專業教材為例[J].科技與出版,2015(12):30-34.
[5]馬戈,杜躍鵬.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高等數學研究,2004,7(3):11-13.
G237.9
A
10.15913/j.cnki.kjycx.2020.08.039
2095-6835(2020)08-0093-03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