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工作近些年受到廣泛關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實踐證明,這條論述充分站在了全球傳播的視角上全面分析了問題,并結合了我國實情和實踐,為“新時代”對外傳播的理論重構和實踐指明了正確方向。
近年來,寧夏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對外開放,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著力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支點,中阿博覽會成為中阿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平臺,推動旅游全面發展,實現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銀川綜合保稅區建設積極落實。因此,寧夏加強對外宣傳,講述好寧夏故事,傳播好寧夏聲音,這對寧夏未來發展和實現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生態平衡、人民富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早日達成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而發揮積極影響。
近年來,寧夏整體發展成效顯著,當地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態建設和經濟建設全面提升,文化建設成效顯著,社會整體而言穩定和諧。寧夏在自治區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8 年,寧夏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 705.2 億元,增長7%。全體居民人均收入得到較大幅度提升,增長了8.9%,可支配現金額度高達22 400 元,其中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1 895 元和11 708 元、增長8.2%和9.0%。同時,寧夏在基礎設施建設、脫貧富民、全域旅游以及“一帶一路”建設中均取得了不錯的成就。因此,寧夏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需要進一步提升對外宣傳水平,向海外展示寧夏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
寧夏有農業、能源、旅游等3 方面的優勢,開發前景廣闊。一是農業優勢。耕地共有1 650 萬畝,人均2.8 畝,于全國而言占據第二位;引黃灌溉790 萬畝,是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有草場3 665 萬畝,是全國十大牧區之一。二是能源優勢。每年黃河水的需求是40 億立方米,占分配總量的7%;煤炭儲量有469 億噸,在全國排名第六;當前大中型火電站(廠)有20 座,計算得出的個人發電量居全國首位;礦產資源高達50 多種,人均自然資源潛值為全國平均值的163.59%,位列全國第五。三是旅游優勢。古老的黃河文明,神秘的西夏歷史,雄渾的大漠風光,構成了多姿多彩的旅游資源。因此,無論是寧夏的民俗風情、自然風光還是特色產品,都是海外關注且感興趣的新聞點,如何運用這些優勢,向海外推介宣傳寧夏,是寧夏打開對外開放大門必須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寧夏在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中提出,要全面提升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水平,講好寧夏故事、傳播寧夏聲音、展示寧夏形象;2018 年的寧夏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中提出,要全面立體展形象,把握大勢、精準施策、積極創新,講好中國故事、寧夏故事,拓寬平臺載體,推動文化“走出去”,讓寧夏特色、實力凸顯,讓寧夏走出國門、面對世界……這為寧夏的外宣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作為以對外報道為主的國家通訊社,以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和與中國有關系的外國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國際通訊社,中新社寧夏分社的成立,為寧夏的對外宣傳提供了一大助力。
“正面宣傳為主”本質上是一個“輿論導向”問題。“正面宣傳為主”正是通過輿論的引導,達到宣傳的目的。而過度地進行“負面報道”,則會影響一個國家及地區的形象,甚至影響該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不利于對外交流與合作。
以中國新聞社為例,以對外傳播為主要任務的中國新聞社在報道中,區別于黨報評論常見的“鴻篇大論”,文章篇幅短小精悍,使其觀點更加凸顯,言論更加淺白直接,評論的客觀性更強,契合海外讀者的閱讀心理。因此,寧夏在對外宣傳中,要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原則,大大方方地將寧夏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自然資源等各領域的成就展示給海外受眾,把寧夏的好大聲說出來。另外,也要時刻牢記總書記提出的“展現真實、立體、全面中國”的理論觀點,說寧夏、講寧夏,信息就要全面,看待問題的視角就要客觀,不回避熱點問題、不規避存在矛盾,也要及時亮出寧夏的特色、成績、貢獻,客觀的看待寧夏發展。
堅持以我為主,就要將視角擴大,不僅要充分考慮我國人民利益,還要考慮全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正視國內、外的是非曲直。在國家利益、民族團結等大問題面前,堅持已有的原則,做到堅決不退讓、不妥協;對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和輿論宣傳,要充分進行調研、分析,做到不盲目、不糊涂,擁有辨別能力,時刻保持頭腦清醒,不隨波逐流、不放棄原則和立場,切實抓好自身建設。
在中美經貿摩擦中,我國新聞媒體很好地詮釋了如何在新聞報道中做到“以我為主,于我有利”。期間,人民日報、新華社、中新社等多家媒體刊發評論、報道,從多個維度闡釋中美“合則兩利,斗則兩傷”,《人民日報署名文章:敢于斗爭才能贏得尊嚴》《新華社評論員文章:用創新的鑰匙開啟未來——堅定必勝信心,應對風險挑戰》等文章均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因此,寧夏在外宣工作當中,也應該堅持“以我為主,于我有利”的原則,要貼近寧夏當前發展的實際,結合寧夏區情,制定合理有效的對外宣傳策略。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真實是新聞媒體公信力的前提。新聞媒體只有向人民群眾報道真實的新聞,才能得到廣大群眾的信賴和支持,新聞媒體才能逐漸鞏固公信力,只有這樣,才有立身之本、創新之源。在對外宣傳中亦如此,只有實事求是地展現一個國家和地區真實的一面,才能贏得海外群眾的信任和認可。
2019 年1 月29 日,咪蒙旗下微信公眾號“才華有限青年”發布了一篇名為《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的文章,講述了一個所謂出身寒門的理科狀元歷經奮斗仍然死去的故事。但隨后,該文被證實多處造假,引起軒然大波,咪蒙團隊發布道歉聲明,公眾號停更,微博永久關停。由此可見,捏造虛假新聞不僅會帶來惡劣的社會影響,同時也會反噬媒體自身。因此,寧夏在對外宣傳中應客觀中立把地區發展的事實展現給海外受眾,不能捏造、夸大事實,只有這樣,才能贏得海外受眾的信任,提升寧夏的國際形象。
新聞事業是一項光榮的事業,在對外宣傳中,只有提供和生產優質的新聞信息,才能獲得受眾的認可,才能更好地展示寧夏形象。
2015 年9 月,習近平主席訪美期間,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推出了一項新媒體作品《習主席來了》,產生了較大影響,取得了重大成功。其中的編纂視角為敘述視角,通過采訪外國留學生,詢問他們眼中的中國領導人形象來完成該項作品,內容有趣、新穎,創新構架方式,又貼合實際,因而引起了廣泛熱議,吸引了大批海外粉絲。國際傳播既需要“高大上”的宏觀信息,也需要這種“接地氣”的微觀內容,小視角、大視角一起抓,豐富宣傳內容,也做到了以小見大、以情動人。因此,寧夏在外宣工作中,也應該讓宣傳的內容很接地氣,深入街巷深入一線,尋找典型事例,讓采訪更自然,深度挖掘寧夏地方文化、角落傳奇,不斷摸索創新,切實將宣傳深入千家萬戶。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互聯網、新媒體的發展形勢,并積極與國際靠攏,積極在國際領域中進行應用,充分發揮出新興媒體的優勢。
在2018 年中非合作論壇期間,人民日報微博發表文章《習近平與非洲的8 個小故事》,用生動平實的語言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與非洲大陸、非洲人民的不解之緣,表達了習近平與非洲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該微博閱讀量達到97 萬,網友紛紛留言轉發,引起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因此,把寧夏故事講好,需要抓住機遇、加快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積極構建分眾化、差異化的傳播模式,加快本土建設的同時也要將發展延伸至海外,以求寧夏聲音在國際傳播中發揮更大影響力,同時要創新報道形式,多采用海外受眾易于接受的表達方式,避免采用過度“內宣化”的新聞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