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時代,媒體人才能力的培養成為媒體行業高度重視的工作,高素質的新聞傳播人才顯然更能夠推動智媒時代的發展。因此,高校和媒體都應該意識到現階段媒體發展的關鍵要素,對媒體的市場邏輯、價值生產和產業環境進行全方面的分析,找準智慧媒體時代下的核心競爭力所在,為媒體領域的發展儲備人才。
隨著媒體技術更新迭代速度日益加快,傳媒業的業態面貌正在不斷向智能化發展。在傳統媒體向智慧媒體轉型的重要階段,新時期的媒體人才必須具備互聯網思維、平臺思維,具有優質的核心業務能力和媒體社會責任能力,才能真正成為智能媒體發展的推動者。
作為一名新時期的媒體人員,其不僅需要具備明確的新聞價值觀和職業精神還需要具備較強的社會責任感,而其社會責任感的主要表現在價值判斷能力這方面,同時其也是媒體工作人員人文關懷的重要外在體現。具體來說,在制定新時期智媒人才能力培養目標的過程中,對于其價值判斷能力的培養應該從信息價值觀和傳播倫理與信息管理等兩方面著手。以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為例,這一熱點話題終將會在社會上引發更加激烈的信息倫理和信息價值觀的爭論,因而新時代的新聞人才必須塑造與大眾利益訴求相一致的信息價值觀和倫理觀,在人機融合交互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仍舊堅持樹立以人為本的媒體理念,認可人的主體性,站在大眾的角度協調利益、塑造共識。
作為社會熱點事件的挖掘者和傳播者,事實核查能力是一名媒體人員必須具備的核心業務能力,又可以具體劃分為事實核查與整合能力。在多元生產主體的發展形勢下,媒體行業的從業人員必須著力于構建和傳播事實相一致的新聞生態系統。尤其是在信息指數爆炸的時代,媒體的從業人員更需要理性判斷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對于新發生的事件,媒體的從業人員要在第一時間對其來源進行核查,并在大量的信息中梳理事件的主要脈絡,發布具有權威性的新聞報道,傳播社會正能量、揭露社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確保能夠對社會進程的推進有所啟發。除此以外,智慧媒體時代下的從業人員應該對某些事件作出深刻解讀,挖掘其價值深度。在信息過載的時代,每一名新時期的新聞從業人員都應該具備專業的闡釋能力和精準的價值判斷,因而這也是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點,是新生態下對人才能力的重要要求。
情境認知能力是新時期智慧媒體從業人員需要掌握的一項隱性能力,之所以稱其是隱性能力,主要是由于情境認知能力貫穿于整個新聞傳播工作中,與智慧媒體的從業人員的經驗技巧洞察力和行為策略信息相關具有較強的變動性。因而在構建新時期傳媒行業的人才能力需求模型時,高校方面和媒體領域不能只靠專業課程的講授來對新聞傳播人才的情境認知能力進行培養,而應該有富有經驗的媒體從業者進行手把手的指導,讓傳媒專業的學生在實踐情境中不斷強化對智能技術應用情景的認知能力,最終推動媒體實現社會職能。
傳媒專業的教師只有厘清教學過程中學生與任務的關系才能有效開展人才培養工作,但是現階段高校方面的教學組織方式和智能媒體的融合還沒有達到一定深度。無論是以學生合作研討為主體的案例教學,還是與傳媒界共同開設的“第二課堂”,都沒有徹底將業界現狀和專業人才培養相結合,對于學生的媒體思維和技能訓練還存在比較明顯的忽視,不利于學生提高其自身的新聞傳播實務能力。在智能媒體背景下,學生很難真正與智能媒體展開深入互動,不利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已經是一種時代趨勢。但是,在幫助新時期新聞傳播人才適應媒體生態系統的過程中,高校方面卻不具備與之相契合的、以智能媒體為核心的實驗設施。具體來說,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教學設施短板仍舊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高校實驗室不具備智能化因素;其次,引入智能化設備的僅限于少部分高校,換句話說也就是智能傳媒僅在少部分院校進行試點工作,沒有形成模范化效應。
為促進新時期智媒人才的培養,需要高等院校方面和傳媒企業方面的協同合作,如此才符合新聞傳播專業實踐性強的特征。但是,高校和企業在資源開發利用方面的協同作用就停留在較低水平。仍舊有大量的高校采用自身的實訓平臺作為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唯一載體,而沒有充分利用媒體機構的融媒體平臺。總的來說也就是高校和媒體機構的聯動育人機制還不夠健全,對教學資源的開發還有待創新。
在智媒時代下,對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必須將側重點放在其核心競爭實力上。結合智慧媒體的發展趨勢幫助學生理清智慧工具和其職業生涯的關系讓學生對智能媒體產生系統化的認知,確定與新時代發展相一致的智能媒體媒介形態。與此同時,在培養新聞傳播人才的過程中,高校方面應該鍛煉學生運用智能技術的能力,促使學生運用智能工具來捍衛新聞從業者在智慧媒體時代下的主題地位,提高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情境內涵認知能力以及事實核查能力,確保學生能以極高的業務素養和媒介素養投入到新時期的新聞傳媒中。
智慧媒體時代下要求新聞傳播人才具有熟練的數字技術。因而高校方面應該加強新時期智能技術與數字技術與專業課教學的融合,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改革,融入更多的傳播生態與傳媒業態,讓學生能夠真正剖析智能技術的發展本質,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以理性的態度面對傳媒行業變革所帶來的未知。比如說,高等院校方面可以對社交媒體上的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將其作為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發展的資源和工具,讓學生在大量的練習中完成由信息消費者到信息使用者的角色轉變,發揮學生巨大的創造力。
在培養新時期的新聞傳播人才時,院校應該和當地的大型媒體機構建立合作育人機制,不僅要大力培養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和事實核查能力,更要集中精力對人才的隱性能力進行培養,在此基礎上推廣平臺化教學。具體來說,院校方面可以根據實際育人規劃建立媒體數據庫和各位仿真媒體平臺,讓學生在仿真的工作情境中完善新聞傳播工作的形態架構,全方面提升自身的技能水準。除此以外,開設新聞傳播專業的高校之間可以建立合作利用機制,實現師資相互配合的智能化教學,讓學生能夠接觸到最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提高合作機制的操作性和有效性。
綜上所述,在智媒時代下,新聞傳播人才能力的培養必須同時注重價值判斷能力、事實審核能力以及情境內涵認知能力,側重培養學生的智能技術手段,鍛煉未來新聞從業人員的核心業務素養,推動傳媒行業的繁榮發展。